劉勝強
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人才的句子很多,內容涉及人才的鑒別、選拔、任用和管理等各個環節,其中不乏名言佳句,品讀起來,意味雋永,回味無窮。就組織工作的借鑒意義而言,歸納起來,有三點粗淺體會。
體悟古人求賢若渴之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崇人才、廣納賢才的傳統。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賢的記載:“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戰國時期,燕昭王筑臺招賢的佳話屢屢入詩:“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漢高祖劉邦《大風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充分表達了古代政治家唯才是舉、思賢若渴、網羅人才、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態。柳宗元《行路難》中“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育誰復論”,以樹木為喻,對人才的缺乏培養表示憂慮。清代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一文發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深刻表現了作者對當時死氣沉沉社會局面的不滿,熱情呼喚社會變革和重用人才。可見,重視人才的思想貫穿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并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豐富和完善,賦予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效法古人選賢任能之道。古詩詞中有關選人用人的論述,內容豐富、富有哲理,對當下組織工作具有啟迪意義。在選人上不拘一格,廣攬英才。譬如左思《詠史》“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表達了從民間發掘人才、從基層網羅人才的愿景;朱熹《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揭示了“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當前重視后備干部培養一脈相承;歐陽修、邵謁等人提出的“任人之道,要在不疑”、“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等觀點,樹立了正確的用人導向,以實干實績論英雄。在用才上揚長避短,量才適用。屈原《楚辭·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喻意人才各有長短,在使用上不必求全責備,要揚長避短;清代顧嗣協《雜興》“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以比喻的手法,生動地闡明了人崗相適、方能人盡其才的用人原則。在管理上注重實踐,放手鍛煉。譬如陸游《苦筍》“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宵戰風雨”、《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詩句,主張放手使用人才,選拔人才到基層一線、到矛盾多困難大的地方去,在應對急難險重任務中摔打磨煉,提高本領,增長才干。
借鑒古人識人辨人之策。組工干部肩負著考察干部的重任,既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也要遵循程序、客觀公正,這對各級組工干部提出了考驗。在自身素質方面,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要秉承科學的人才觀念,熟悉政策規定和考察流程,練就扎實過硬的基本功,“透過現象看本質”,爭當組織領域的“政策通”和“活字典”。所謂“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只有多實踐,才能提高技藝,達到“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境界。在考察干部方面,做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觀點和認知也不一樣。要真正查實查準干部,須堅持全面的觀點,既要考核干部的履職成效、工作實績,也要考核干部的德才素質、廉潔勤政,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完整、準確地勾勒出考察對象的“畫像”。在識別干部方面,做到“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由于個人認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打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怪圈,須全面了解干部,堅持群眾路線,在深入基層一線中訪民意、聽民聲、識干部;要在一段歷史時期內辯證看待人才,在檢驗工作成果中科學評價干部,做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要善于在關鍵時刻和逆境中識別和考驗人才,譬如李世民《賜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黨員的黨員、管人才的人才。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不就是公而忘私、舉賢達能,樂于成人之美,甘當伯樂、人梯、綠葉、“嫁衣”——組工精神的體現嗎?“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樸素的言語契合了組工干部真實的工作狀態,詮釋了組織工作的價值所在。嗟乎!古詩詞中蘊含的智慧真叫今人受用無窮!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金湖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