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嫦
語文教學要把“讀”貫穿其中,就要落實好“四讀”: 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二是感情朗讀,展現個性;三是品讀課文,領悟情感;四是拓展讀文,課外延伸。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簡稱“初讀感知”,也就是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讓學生讀一遍課文,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再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讀課文,把不認識的生字讀正確。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這是初讀課文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依學情以定讀式,以讀促學,以讀促教,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領讀、分角色讀、接龍讀、重點讀、示范讀、點撥讀等等,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讓學生默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設計這一環節,就是要了解學生學習課文時有哪些困難。檢查時可以問:“讀了課文,你想知道什么?”從中了解學情,依學定教。
為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整體把握的程度,培養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在學生正確、流利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概括主要內容,可以用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段話。
二、感情朗讀,展現個性
朗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每位學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傾訴,它是學生用心體驗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聲語言來表達自己感受的個體行為。學生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后,還要通過朗讀展現自己的情感,朗讀中所體現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因此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多元朗讀(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認可的語氣,讀出自己對課文的感受),讀出作品中的“情”,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的落實,可采用“小組里的展示——集體展示”形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參與。那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和體驗,體驗文本的魅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和思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焰;讓學生在讀中積累和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1. 示范朗讀
“情動于衷而形于外。”人們學習說話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因此,感情朗讀指導,教師的示范朗讀作用必不可少,而且效果顯著。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身作則,為學生進行朗讀示范,以真摯的情感范讀,感染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自覺地在豐富的情感世界里體驗、品味,從而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讓他們展現富有情感的生命個體。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示范朗讀時,我巧妙地通過不同的語調、顫音與泣音的運用,把小女孩在幻想中的喜悅與幻想破滅后的失望這種情感的變化演繹出來。學生們在我用語言創設的濃濃的情感世界里,很自然產生讀的渴望,從而縱情地模仿老師朗讀起來。
2. 配樂朗讀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各自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導朗讀《月光曲》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作品《月光曲》。課上,聽著《月光曲》悅耳的音樂聲,學生仿佛置身于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現場,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學生們沉浸在這種真實的境界中,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中融景,景隨聲出。
3. 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能再現故事情節,不但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小柳樹和小棗樹》中,小柳樹是驕傲的,但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知錯能改;小棗樹是謙虛的,懂得欣賞別人。在學生們初步把握了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性格特點后,我先指導他們根據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個性揣摩出應該采用的語氣、語調,再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當時,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從實質上讀出了對兩個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
4. 想象朗讀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再啟迪想象,不僅能激起學生愉悅的情緒,還有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蘊涵的意義。如《“紅領巾”真好》一課,在指導學生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問他們:“紅領巾指什么呢?為什么說“紅領巾”真好?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稱贊的心情?”學生略略思考了一下,便悟出這一段應讀得輕快些、高昂些。如此,就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讓他們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