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變化,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教育者日漸關注的問題。同時,順應學生全面教育的展開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對中小學生展開積極健康的心理教育也逐步成為社會和時代的任務,而且社會環境的多變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復雜的境況。因此,本文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不同的方面具體的分析,影響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關鍵詞】 中小學生 心理健康 因素
復雜多變的二十一世紀,需求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優秀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適應社會,迎接挑戰的必備條件,但是由于環境的改革變化,以及中小學生發展的特殊時期,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指有意識控制自己,正確了解自己,立足于現在,朝向未來,渴望在生活中的挑戰和新的奮斗目標,從而推動自我成長的最佳心理狀態,并不是消極地維持正常狀態,治療、矯正和預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的一門科學。就是指人們能夠以正常的認知、樂觀的情緒、健全的人格、積極的行為去適應社會環境,在心理上的到正常的發展。
二、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多種多樣的,是有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社會因素
1、技術的進步,環境復雜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社會對人才要求更加嚴格,并在教育中體現出來,所以讓當代的中小學生就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也在逐步的增多。同時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小學生生活的環境也變得日益復雜化,各種不良的思想觀念和各種不良作風紛紛涌入,甚至出現許多不良行為,例如:迷戀游戲,閱讀不健康書籍,觀看無健康內容的影視等。而中小學生的分辨能力還不夠成熟,學生不能夠積極的吸取社會健康的成分,最終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2、經濟騰飛,金錢觀偏移化。隨著國家經濟的騰飛,各個家庭的收入得到相應的增加,中小學生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但是由于中國長久的等級思想的影響,中小學生也自動將自己的同學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那些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經常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總是用一種高高再上心態看待那些出生于較為貧窮的孩子,而且會在彼此的交往中,無意識的會采取一些傷害他們自尊和心理的行為,這些會使出生于不同家庭的孩子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由于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學生自高、自大、自負,產生嚴重的優越感,平時在與同學的生活中,養成了一種錢能解決一切的心理,不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然而部分同學因為家庭的貧窮,容易自卑、自閉,甚至有的受部分事件的影響,產生一種仇富心理。
(二)學校因素
1、學校類別。目前,中國的學校具有三六九等之分,正是由于學校等級的區別,給學生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打上烙印,使中小學生在無形間走進一種比較的氛圍。那些在優秀學校的學生就是被就讀與較差學校的學生的家長用于批評自己孩子的對象。然而,中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和心理情緒形成的階段,優秀的孩子因為經常受到眾多家長的關注,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心理,而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由于常年不能夠受到家長及社會的認可,他們就會產生自卑消極的負面情緒,甚至產生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2、學校教育方式。中國教育在不斷的改革,但是“應試教育”依然廣泛的存在與中小學的教育現實中,許多的學校依然為了追求高的升學率,片面重視應試考試的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學校的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對成績優劣的學生存在明顯的偏見,使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不能夠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到“尺有縮短,寸有所長”。其次,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主要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一定的超出中小學生的現實承受能力,學生容易產生厭學、逃學的心理。
(三)家庭因素
1、家長價值觀的片面性。由于受到傳統的“萬般接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的影響,認為讀好書是孩子成為優秀人才的唯一途徑,所以總是沒有考慮到中小學生當時階段的實際發展情況,給自己的孩子留下繁重的學習任務,是孩子沒有時間進行其他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久而久之,廣大的中小學生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問題,不能適應未來的現實狀況。其次,現在大部分的家長依然在讀書上樹立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總是認為學生學習的好壞就是這個學生價值存在的體現,讓中小學生在形成正確認知和正確評價自己價值的時候走進一個誤區,對心理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
2、錯誤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現實不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不經相同,所以每個家長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是不相同的,但是有許多的中小學家長不能夠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讓中小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例如:許多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努力的學習,其他的所有外在的事情都承包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中小學生就不能夠在現實中養成抵抗未來種種困難的心理;然而,在面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壓力的時候,父母只是專注于工作,對孩子運用放養的態度。復雜的社會對中小學生來說充滿了誘惑,使學生很容易走入歧途,導致心理缺陷的形成。所以作為中小學生的第一任老師。需要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才更有利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1.
[2] 郭崇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
[3] 吳光勇,黃希庭.當代中學生喜愛的教師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
作者簡介:黃玲(1993-04月-28日)女,漢族,河南信陽人,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