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淦
心理暗示是指在受暗示者無對抗、無批判、無抵制的基礎上,通過議論、表情、手勢、服飾、環境等有利條件,從側面間接地刺激暗示者的潛意識,從而對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通過平日的教學體驗和學習歸納,在語文學科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運用心理暗示的:體態暗示,團體參照,反向誘導,角色參與。而且借助班主任工作的有利條件從側面間接地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不僅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心理潛能,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排解了他們的心理障礙。
一、體態暗示
所謂體態暗示,是指教師用眼神、表情、姿勢、動作等體態語言對學生加以暗示,從而起到傳遞、感染、調控、激勵等作用。這是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語言,比如在授課時的微笑,當學生練習時教師進行的巡視,對學生給予肯定時拍拍他的肩膀等等。
體態暗示的成功運用要求教師有一定的權威性,讓學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體驗中產生崇拜感,有利于增強暗示信息的親和力和有效性。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賴和期望,當然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剛接手的這個畢業班級許多學生不習慣舉手發言,于是我通過實例講發言的好處,一些孩子動心了,但是仍然不好意思舉手。我知道這需要一個過程,于是放慢了教學進度,注意在提出問題后環視全班同學。這樣有些孩子按捺不住就舉手了。“萬事開頭難”,當成功邁出第一步后,后面的發言就輕松多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二、團體參照
團體參照也稱榜樣學習。心理學家B·M·紐科姆普指出每個人所認定的參照團體目標、規定、行為方式等,會成為他的態度和行為表現的榜樣,使其自動地與之趨于一致,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參照改變”的心理。當學生了解到我所教的上屆畢業生不論在平日學習還是在畢業考試中成績都名列前茅時,他們對我也產生了敬佩心理,希望自己也能像上一屆學生一樣為小學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所以在學習時學生就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興奮情緒。這種情緒又使學生的身心處于活動的最佳狀態,推動他們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正所謂“愛之深,知之切也”。
這樣大范圍學習面貌的改變和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又激發了集體中的個體,作為個體的學生因此又逐步改變學習的動機、情緒等,提高了學習水平,學生的潛能也順勢得到了挖掘和發揮。
在作文課上,我打破以往教師的講授方式,隨便抽出學生的習作,選讀其中的句子或者段落。這樣每個學生的作文都有機會被讀到,全班的注意力就集中了。然后再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習別人的優點,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于是學生就會主動修改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取長補短,不僅僅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都呈現螺旋上升之勢。
三、反向誘導
這種操作方式是先承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推斷的結果,然后巧加點撥,步步逆推,讓學生在恍然大悟中懂得去彌補和矯正,運用得當會收到正向誘導和直接教育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制作了教學課件,導課時展示給學生的是課文最后一段內容所涉及的詹天佑的銅像,旁邊出示問題:“你看到了這尊銅像想到了什么?”學生在預習了課文的基礎上,不僅把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談了出來,還有的學生已經查閱了大量資料,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更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我再順勢讓學生從書中找出對詹天佑的評價,于是整體感知課文的意圖就水到渠成了。
四、角色參與
教師將自身融入在學生之中,或者教師假設自己成為一名學生,將師生雙方的距離拉近,就容易激起和學生相同的想法,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練習時可以說“假如我是……”“如果我來處理……”“如果我們……”這樣更容易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順著老師的方向不斷前進。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心理主宰系統產生影響的第一要素是當時的內心情緒與狀態。積極的學習心態可以促使學生勇于面對學習的挑戰,充滿樂觀與自信。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碰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是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動機障礙。教師和他們融在一起,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和老師的起點是一樣的,面對的問題是要大家共同來解決的,自然就由被動轉為主動。在了解學生對作文有厭煩情緒后,我沒有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而是在講桌上劃出50條線,49條代表學生的學號,另外一條紅色的代表我。然后讓學生背對著講桌任意抹,抹掉那一條線,誰就到講臺上作兩分鐘模特,讓其他同學觀察神態,再細致描寫。由于師生機會同等,作文形式又新穎,所以這次練筆效果出奇地好,而且使寫人的作文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