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意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數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造成了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的脫節,導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著力體現課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領悟數學的魅力,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數學生活化知識在“盤活內化”中清晰而深入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此,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在學習概率知識時,可以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球、轉盤、硬幣等進行游戲,同時作好記錄,然后各組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就總結出相應的概率知識。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了數學游戲,對知識理解更透徹,掌握更牢固,學生也從探索游戲成功中感到喜悅,強化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對數學的理解,感悟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應用”的教學中,以多媒體演示北京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勇奪金牌,國旗一次次升起為背景,設計操場上升旗儀式過程中,學生甲站在不同的位置,給出不同的條件求旗桿高度的一組問題。這樣設計使數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相融,體現了當前數學新課改的理念,為師生互動、平等參與,學生合作交流提供了空間。
二、生活化思維在“有效實踐”中流淌而增效
以生活為背景的情境,可以讓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既有趣又有用。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要在課堂,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特別是對數學的持續的興趣,就不僅僅限于課堂。 在學了整數指數運算后,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我針對本地經濟活躍特點,要求學生到本地銀行收集我市有關教育儲蓄的信息,并思考以下問題。
(1)依教育儲蓄的方式,每月存50元,連續存3年,到期(3年)或6年時一次可支取本息共多少元?
(2)依教育儲蓄的方式,每月存50元,連續存3年,到期(3年)時一次可支取本息比同檔次的“零存整取”多收益多少元?
(3)欲在3年后一次支取教育儲蓄本息合計1萬元,每月應存入多少元?
這是教育儲蓄的收益與比較,在收集過程當中,學生充分的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與有用性。
三、運用信息技術,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設計這樣一個教學課件:
1. 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 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相遇。
3. 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擦肩而過。
4. 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張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發,又經過一段時間兩人相遇。
5. 小張和小李同時從甲、乙兩地向相反的方向前進。
6. 小張和小李同時從同一地點向相反的方向前進。
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制作動畫,在課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就將現實生活中能碰到相遇問題的具體情況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時”“兩地”“相向”“相遇”等數學概念。這樣的教學,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好。
四、創設游戲情境 ,讓數學生活化
競爭意識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意識,對于提高學生整體與個體的認知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要善于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競爭意識,可以通過創設游戲情境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在驗證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時,我選擇游戲接龍的方式,由任意一位學生開始,針對方程2X+Y=40,任意給X(或Y)一個值,點班級另外一名學生,說出相應的Y(或X)的值,再由這位學生給出新的X(或Y)的值,依此重復進行,教師強調,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學生對這種方式都很感興趣,都能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熟練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驗證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