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漢沽,荒原。
那是九十多年前渤海岸邊的漢沽,一眼望不到邊的荒原、泥沼、鹽灘,狐狼出沒,孤零零的村落散布其上。
人常說,世界上最美的邂逅,莫過于遇見另一個自己。遠眺那年那荒原,三顆躍動的心即將相遇,擦出火種,照亮這荒原。有三個人相聚在一起,一位老者,名叫樂達仁,早年創辦了天津達仁堂,畢生致力于實業救國;一位年輕人,聶湯谷,民族化工業先導;還有一位年輕人,楊公庶,楊度的兒子,民族化工業先驅。茫茫荒原上,他們都仿佛遇見了另一個自己,一個似曾相識的自己,一個似曾相識的夢。
經楊公庶的牽線,在天津一座普通的小洋樓里,三顆躍動著的心相遇了。“興辦工業、抵制外貨才是我國的救貧之計。各種工業均有人經營,唯獨化工鮮有人涉足。”樂達仁堅毅執著地說著。興化工、強國家,也是聶湯谷、楊公庶心中的夢想,更是年少只身渡洋求學時,那顆不泯的初心。雖有興辦化工、實業救國的風發意氣,但是,舊中國列強盤踞,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資金不足,創辦實業舉步維艱。一番交流、考察與商議之后,樂達仁決定將為辦廠籌集的十萬元錢全部投給聶湯谷的工廠,并利用自己的人脈籌募辦廠所需的另外十萬。將堪稱天文數字的巨款投給相識不久的一位年輕人,這近乎不可能的一切,或許只因那三顆心的美好邂逅。
在舊中國,國人興化工,因缺技術、乏資金,難上加難,這三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投身化工,或許是因為心中的“狂”。然而,當時樂達仁早已年過半百,他身上的“狂”撞見了聶、楊二人身上的“年少輕狂”。一次艷遇、邂逅,三顆興化工、強國家的心彼此相遇,他們用那顆初心創辦了渤海化學廠,為漢沽、為民族化工業的荒原帶來了光明。
夕陽西下,三個長長的影子遠眺著承載他們夢想和初心的這片土地。蜿蜒的鹽溝里波光粼粼,鹽艚揚起白帆從天邊駛來,載滿晶瑩,載著希望,載來了照亮這荒原的火種。
或許他們從未想過要開創歷史,而興化工、強國家是他們三人最樸素、最純真的夢。但是,因他們九十年前的那次邂逅,為民族化工業的荒原撒下了希望的火種。經過他們的辛勞耕耘,成立僅十余年的渤海化學廠成為近代天津地區具有一定規模的近代化工企業,與塘沽永利、上海天原一同被譽為民族化工業的搖籃。自那時起,漢沽便與化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因渤海廠,這片土地不再荒蕪,狐狼不再凄號。
新中國成立后,天津化工廠繼承了渤海化學廠的衣缽,續寫著那段故事,讓那團火燃得更旺。到上世紀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天化成為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擁有上萬名職工,廠區、家屬區遍布漢沽,產品行銷全國。那時的漢沽,受惠于始自渤海廠的化工業,人們生活得富足、幸福。彼時,一半人口與天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或是職工,或是家屬。每到下班時段,天化大門涌出滾滾的自行車流,工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逢年過節,在路人羨慕的眼神里,工人們用自行車把年貨帶回家。記得小時候,作為天化子弟,到天化醫院看病享受家屬半價待遇,夏天喝的天化保健水都是我們的“特權”。這一切都得益于化工業的勃興,得益于那年三人的相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我們知道,很久以前,漢沽是一片狐狼出沒的荒原、一片荊棘叢生的荒灘,然而鮮有人知曉從荒原演變為城市的點滴鉤沉,知曉那三個名字。
時光如梭,九十年的歲月匆匆而去。曾經荒蕪的土地上,早已無處尋覓當年那三人的影蹤,但那次相遇之后,這方土從荒涼變得繁華。或許,夕陽下的那三個影子不曾想過,他們那次相遇、那顆初心成了厚厚的歷史相冊里絢麗奪目的一張,成了希望的火種,照亮這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