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年代久遠的街巷已經被拆除,許多老手藝的生存環境消失,再加上手藝人青黃不接和自救意識不強等原因,使得民間手藝的傳承與發展存在瓶頸。本文以山東何派面塑為視角,探索新型手藝人如何在現代社會里轉型,讓手藝獲得新的生命。
關鍵詞:新型手藝人 山東何派面塑 生存困境
一、山東面塑起源
據史料記載,山東面塑起源于曹州(今菏澤市)。菏澤歷史上經常發生洪水災害,造成餓殍遍野,百姓借祈求神靈相助來庇佑生命。當時的生產資料極其貧乏,便假以面捏成祭品,為了逼真,還彩塑上各種顏色,稱為“花供”。
據老人們回憶,清代咸豐年間,面塑藝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藝來到菏澤,寄居在離菏澤市區不遠的馬嶺崗鎮穆李莊。他們與當地最好的“花供”藝人賀勝、楊白合作,采用可塑性較強的白面和糯米面為原料,蒸熟后染成黑、白、藍、綠、紅、黃、紫等顏色,結合不同的捏制技巧,又在面塑材料里添加防腐、防蛀、防干的材料,創造出了新一代的面塑品種。隨后,四人廣收門徒,傳授技藝,穆李莊一帶便成了山東面塑藝術的發源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面塑藝人,其中李俊興善捏風雅的文官,李俊福善塑彪悍的武將,被譽為“文武二李”。
在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面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菏澤市李派一直獨占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興、李芳清、穆緒建等。
二、山東何派面塑
1957年,李俊興先生在濟南大觀園偶遇少年何曉錚,一眼便相中了眼前的這位少年,在1959年,何曉錚成為李老的關門弟子。后來何曉錚創建了何派面塑,繼承了山東面塑的特點,使濟南面塑成為菏澤面塑的正宗傳承地,它具有出手快、色彩艷而不俗、造型生動形象等特點,形成了濟南面塑源于菏澤,秀于濟南的獨特風格。
(一)面塑大師——何曉錚
2016年2月11號(大年初四),我通過電話得到了何老的同意,去家里拜訪他。何老家里的三面墻壁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面塑,有兩面墻貼滿了照片,記錄了何老從事面塑的點點滴滴。何老雖然已經70多歲,但身體健碩,為人很熱情,很喜歡和年輕人交流,對于來訪者他從來不設門檻,平易近人。
何老說:“我從事了面塑六十多年,感慨很多,雖然有很多光榮的頭銜,但是最喜歡的還是山東民間文化守望者。我最大的愿望,是通過努力把面塑這種傳統非遺技藝傳承下去?!?/p>
作為一個老人本可以頤養天年,可他卻為了面塑常年在外奔波。
“沒有人強迫我,我一直在做我自己,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雖然有時候很艱難,但我很快樂,我也愿意為面塑、為中國的文化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我不管別人會怎么說,畢竟時代變了,面塑跟很多傳統的手藝一樣,都在慢慢消失,慢慢地被人忽視。但是還是有人在堅持,只要有人還喜歡它,面塑就有希望。但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即使手藝人很堅持,如果沒有地方政府、市場等的支持,還是很難,可再難也要往下走啊。”
何老說:“我本來是學石塑的,后來又跟李老學了面塑,一接觸到面塑就愛不釋手了。當我學面塑的時候,李老有很多徒弟,很多人都說我不適合做面塑,手大,捏不出什么精巧的樣子。后來讓我吃驚的是,師父沒有嫌我手大,還跟那些反對我的人說捏面塑靠的是心,不是手。就是這一句話激勵了我一輩子,也是我做面塑的原則,是用心在做,而不是隨手捏捏?!?/p>
任何手藝都離不開獨特的優秀品質,這是任何手藝的本質,除此之外更需要精良的技藝。
何老說:“我從年輕時就刻苦鉆研民俗技藝,在繼承這一非遺技藝的基礎上,對技藝進行了進一步創新。改良材料,延長了面塑的存放時間,在面塑制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從而解決了超大型面塑霉裂的問題。為了將濟南面塑這一非遺技藝發揚光大,我還摒棄了很多老藝人傳藝時‘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陋習,廣收門徒?,F在收徒相當謹慎,不僅看重學生自身對于面塑藝術的悟性,更看重人品和藝德?!?/p>
據何老粗略地估算,截至目前,全國各地拜在他門下的徒子徒孫約有400余人,入室弟子60余人。面塑作為傳統民間技藝,它的發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何老呼吁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這一民俗技藝的發展,希望日后的濟南能像上海、廣東、福建等城市那樣,藝人的作品能走進大型陳列室,使得濟南面塑更好地走出國門,成為美麗泉城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二)把手藝當成事業——何曉錚的徒弟
何老的徒弟大鵬(化名)今年剛滿三十,跟何老一樣,熱情大方,歡迎別人來觀賞拍照。工作室只有30平,卻擺滿了他和何老捏的各種面塑作品。
大鵬說:“現在的面塑,單靠手藝是不行的,還要會銷售,銷售不出去,就只能放著。所以面塑藝人必須改變思路和想法,不然還是死路一條?!?/p>
大鵬的樂觀中有些許的擔憂,而這種擔憂或許也是很多手藝人心中的掛念。我上下打量著他,通過衣著打扮,日子似乎過得很匆忙,“一個月能收入多少?”
“一個簡單的卡通面塑一般十元左右,一天能賣好幾百個,有時候還去會館里,不僅可以賣面塑,人家還支付場費,一月下來,比白領還掙得多,逢年過節會賺得更多。但也分淡旺季,有時候也不掙錢。也曾想過放棄,但熬過來也就不想了。關鍵是我喜歡面塑,我覺得也有前景。曾經有段時間,面塑賣不出去,沒錢吃飯,又創作不出新的,反正也是挺難過的。有時候別人還看不起我們這些捏面塑的,對我們的態度也不是很好。有時在外面干活,那些商家還會虧我們的錢。其實干什么都有難事,貴在堅持啊,別人都不愿意干了,你就掙錢了。下一步,我想把面塑藝人團結起來,創一個團隊,有專門的人來銷售,我們手藝人也可以專心地創作。現在我比較忙,既要銷售還要繼續創造新品?!?/p>
更多的人把手藝當成糊口的手段,觀念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手藝路。大鵬年輕、熱情,會用心把這冷淡的手藝焐熱,他不只為賺錢,而是把手藝、師訓、文化傳下去。大鵬的態度,讓我感受到面塑重興是有希望的,因為有新鮮血液不斷地注入,傳統的手藝人保守觀念,改變思路,逐漸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endprint

三、手藝人的出路
據史料記載,中國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經過兩千年多年的發展,面塑已成為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中國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等不可缺少的資料。在以前,面塑是一種較為熱門的手藝,雖說不上發財致富,但可以養家糊口。他們經常出現在城鄉的大街小巷,精湛的手藝總會吸引很多大人小孩,孩子們也是走街串巷,通過一些傳統的手藝認識中國文化,認識周圍世界的,所以面塑等傳統藝術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也是一種媒介和平臺。
隨著城鄉改造的開展,面塑藝人慢慢失去了活動的場所,很少再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老手藝人也很難找到傳承人,許多年輕人認為從事面塑收益不高,社會地位也低,重要的是如今的年輕人耐心不足,忍受不住寂寞。綜上種種原因,導致面塑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是壯大了,而是慢慢消亡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這些快要消失的老手藝,但很少人關注這些手藝人。如果手藝人都消失了,這些手藝又能存在幾天呢?或許我們應該調整一下思路,無論是環境還是手藝人,離開誰,手藝都是無法存在的。目前最重要的是保護好手藝人,只要手藝人源源不斷,手藝品就不會消失。作為新時期的手藝人,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找到一席之地,對于這個問題,不僅是手藝人應該思考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關注和認真對待的。保護和傳承老手藝固然是手藝人無法推卸的責任,但只靠手藝人自己是完全不夠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扶持。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接地氣的政策和措施,監管落實效果。其次,政府應該給手藝人設置專門的活動場所,整齊規劃,把分散的藝人集合起來,創建一個合理的平臺,讓草根藝人不再無“家”可歸。
其次,普通大眾應改變對手藝人的看法,以及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面塑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尊重和支持,只有大眾支持和喜歡,面塑才有市場??赡壳耙恍┦炙嚻分饕浅隹?,外國人喜歡我們中國傳統的手藝品,而中國人卻很少喜歡,這種怪異的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反思的。
最后,當外界條件都具備時,手藝人更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面塑材料,使其保存時間更長,樣式上要跟進時代風格,但又不失傳統手法。手藝人也應具備多種能力,不僅可以捏出面塑,也要有能力包裝自己制作的面塑,同時采取措施積極宣傳等;任何手藝的復興和發展,不僅需要外界的幫助,更需要手藝人的自救!
參考文獻:
[1][美]查理德·鮑曼.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M].楊利慧,安德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鄧之誠,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曹振峰.黃河萬里尋面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尹潔,女,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人類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