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的同時,對于藝術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中國畫作為我國傳統藝術,一直以來在藝術領域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現代社會中,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深入,中西方的文化也逐漸進行了融合,中國畫也隨之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中國畫 “臨、變、創 ” 分析與探討
從古至今,中國畫的創作與技巧一直都是藝術家所探討的重點話題。國畫與西方的畫作不同,在國畫的創作中,更加講究美與情的意境統一,在畫中包含了畫家的思想與真實情感,而不是隨意而發、隨性而為。這也使得國畫中很多作品雖然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年限,但千百年來仍舊被后人所傳頌。因此,了解國畫創作中“臨、變、創”的遞進結構不但對學習國畫有幫助,同時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從宏觀上把握“臨、變、創”的遞進結構
(一)臨摹的內涵與作用
臨摹主要指:通過觀察他人的作品,根據作品中的形態與動態,按照作品的樣式來進行作畫。臨摹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學習的方面,在國畫中,學習者可以通過臨摹的方式,事半功倍地掌握優秀畫家所創作出來的作畫方式,認識并了解國畫創作中的技法、構思與色彩,通過描繪的方式讓自身能夠從傳統的藝術當中吸取作畫的經驗,從而達到豐富自身筆墨與技巧的目的,并在臨摹的過程中對作品進行思考,為今后的創作以及樹立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變臨的內涵與作用
變臨主要是基于臨摹之上,在臨摹的過程中加入自身的思想與情感,對原畫中的技法進行重新的組合,利用新技法進行再臨摹的過程。變臨主要是在臨摹的基礎上進行再一次的提升,在變臨中不但需要注重作畫的技法,更加需要去理解、去思考,加強自身創作的主動性。[1]變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學習者能夠掌握傳統技法的精髓所在,按照自身對于原作品的感悟,在主客觀交融的基礎上進行變法,從而為今后的創作做好鋪墊。另外,在國畫的學習中,學生不能夠盲目地進行變臨,必須要經過系統性的訓練,將臨摹的基礎打牢后才能夠進行變臨的學習,只有循序漸進才能夠達到國畫學習的目的。
(三)創作的內涵與作用
創作是作畫者的造型綜合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國畫學習中的根本目的。創作需要有著一定的見解、膽識與悟性,在經過臨摹和變臨的系統性學習之后,作畫者才能夠進行創作,其主要原因是,創作不但需要國畫的技法與對畫作的整體掌握,同時還需要融入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尤其是對于注重寫意的國畫者來說。而臨摹能夠累積作畫的經驗,變臨能夠拓展創作的思路,若是沒有按照“臨、變、創”的遞進結構來進行國畫學習,很容易本末倒置,使得畫作缺乏了技法且思路空洞,不但無法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還很容易造成自身在審美上的不足。
二、從微觀上把握“臨、變、創”的遞進結構
(一)臨摹的方式方法
臨摹的方式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臨摹需要挑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針對性地對某一種技法或是某一種風格來進行臨摹。而在臨摹的過程中,筆在前運,眼睛需要正視前面運行的筆路,使臨摹出來的畫作能夠更加地接近原作。第二,臨摹的形式主要分為三種。首先是對臨,指對著范本來進行臨摹或描寫;其次是背臨,指在看過需要臨摹的畫作之后,將其記下來,背著范本來進行描寫;最后是局部臨摹,指對照著范本畫作中的某一部分來進行臨摹。三種臨摹方式都各有所長,在進行臨摹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臨摹方式。
(二)變臨的方式方法
變臨是學習國畫過程中最為困難的一個階段,變臨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根據寫生物象,驗證臨摹的技法。通過自身在平時臨摹當中的經驗,將所學到的技法運用到寫生當中,驗證其表現的貼切性。但變臨也不是一味套用臨摹的技法,而是需要通過反復的驗證與推敲,選擇最為合適的作畫技法;第二,根據時代特色,超越程式法則。[2]國畫是具有較強的語言程式的,但在現階段國畫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圍繞這些語言程式來進行作畫,需要對傳統的語言程式進行探究與把握,在變臨的過程中,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尋求國畫的創新與改變;第三,根據材料拓展,變化臨摹的步驟。隨著科技的進步,作畫的工具不單單局限于傳統的油煙墨、松煙墨等傳統材料,在變臨中可以加入一些新型的材料,使畫作能夠體現出傳統之外的多樣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畫作為我國一門傳統藝術,已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而在現代的國畫學習中,學習者需要按照“臨、變、創”的遞進結構來進行學習,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理解“臨、變、創”的內涵作用與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科學達到國畫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楊.論中國畫“臨、變、創”的遞進結構[J].美術觀察,2016(12).
[2]李彩虹.淺談中國畫的臨摹與創新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簡介:侯俊良,男,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繪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