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提起“父親”這個親切的、水乳交融般的詞語,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父親在世時的音容笑貌。看到小時候的我,坐在父親二八“飛鴿”自行車的前梁上,遙指著南邊天空,晴日里秦嶺的巍巍身影;看到我出差回到古城西安,擠出出站口。驀然間,父親的身影躍入我的眼簾,一步上前,拉住我的手,一切牽掛、親情、思念,盡在不言中……一幕幕、一樁樁,三十年的歲月在腦海里靜靜地流淌。淚水瞬間模糊了我的雙眼。
我的父親出生在豫東南的一個偏僻的小縣城,是地道的平民。爺爺、奶奶在生活并不寬裕的狀況下,供父親上了私塾,又上了縣立中學,成了那個時代少有的“知識分子”。一九四九年,解放了的中原大地,在戰火硝煙后,也透出了初春般的縷縷生機。第二年,父親參加了縣上的簡易師范學習,畢業后,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后來,父親曾經多次向我講述他當教師的這段經歷。五十年代的教師相當艱苦,在父親所任職的林村小學,老師的辦公室即宿舍,屋里只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就連床板還是大地主家抄家時拆下的門板。夜晚,父親在昏黃的煤油燈下,批改著學生們的作業。父親教的一般是高小六年級畢業班的語文課。那時候,自來水是絕對沒有的,要從距離學校幾公里的井里取水。父親任教的畢業班的學生,有的年齡比父親還大,這些懂事的“大孩子”們,每次都幫著把宿舍里的水缸打得滿滿的,就是這艱苦的環境造就了樸素深厚的師生之情。父親說,當他從林村小學調動到縣立一中時,學生們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灑淚而別。
一九五六年,父親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機。那一年,國家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全國各地逐步迎來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當時的鐵道部第六工程局來到父親出生的這個豫東南小縣城招錄干部,在職的也允許參加考試。父親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鐵道部第六工程局,隨即攜家屬來到了陜西寶雞,參加寶成鐵路的修建。父親和工人們一起,風餐露宿,架橋鋪路,終于迎來了寶成鐵路的全線通車。在修建寶成鐵路期間,父親作為當時局里的“文化人”,在六局報刊上,發表了《戰斗在新建鐵路線上》等幾篇文章。有一次,父親參加六局的會議,碰到了正在基層體驗生活的著名作家杜鵬程(《保衛延安》的作者),杜鵬程對父親的文章大加贊賞,并鼓勵父親繼續寫下去。但由于后來六局解散,一部分并入鐵一局,一部分并入運輸局,父親的寫作也沒有堅持下來,這真是一個遺憾。
一九五八年,西安火車東站開站,父親被調動到了西安火車東站。這一去,就是紅塵里近五十年。
父親的家教是既寬容又嚴厲的。我們家一共三個孩子,我上面是兩個姐姐,父親在四十五歲中年之際,才有了我這個唯一的兒子。“孝悌傳家、胸懷坦蕩”是父親這一生所秉持的信念。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多次和父親一起去鐵路醫院給奶奶看病。父親背著奶奶,上下樓梯,我在后面扶著。從父親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大多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四維八德,常念心間。父親曾講過,“四維八德”,八德中“孝”排第二位,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體貼愛護,又何談“仁”與“愛”呢?“仁者愛人”,父親還把這一點體現在了自己的工作中。
記得那是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八日早上五點多鐘,父親當天值夜班。車輛段的調車機車帶著十幾節車皮,在遷出線上等待命令,準備跨越隴海鐵路,往調車場送車。隴海正線正在通過一趟西安至三門峽西的客車。突然,“哐當”一聲,車輛段的調車機車推著車皮,竟然開始動了,睡意朦朧的父親被驚醒了。
“不好!要出事故!”父親拿起信號燈,飛一般地跑出了值班室大門,亮起紅色信號燈,向著調車機車的方向打著停車信號。同時,掏出報話機,調整好頻率,拼命喊叫著司機停車。終于,在走過五個車皮的位置后,車輛段的調車機車停了下來。
在接下來的事故現場勘查中,調車機車所帶的車皮已經脫軌,隴海正線與遷出線聯結的道岔已經被擠壞,至于那趟通過的客車,車廂的上下車懸梯已經被撞飛。如果父親再晚一分鐘的話,六十噸載重的幾節車皮會側翻砸向客車車廂,會有幾十條甚至近百條生命瞬間變成肉泥。后來,據現場的人說,客車被引導到安全線之后。乘客把我的父親團團圍住,紛紛說:“沒有老師傅,我們就都完了!”
多少年之后,在一次父子日常的閑聊中,我提起了這件事情。父親淡淡地說:“雖然,當時是調車司機誤判了信號,我沒有一點責任。但是,我不能讓我的值班室前面死那么多的人啊!人一定要做到問心無愧啊!”多么樸實而純粹的回答!即使到現在,我回憶起來,內心仍然感到無比的震撼。
父親一生鐘愛菊花,他在值班室周圍種滿了菊花。每到秋色正濃,菊花競相開放。看,這是墨菊;這個叫“天女散花”……父親似乎是在細數著家珍。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花之君子。父親鐘愛菊花,不也是和菊花傲霜怒放、凌寒不凋的君子般高潔的情操息息相通嗎?
二〇一三年夏季,我偶爾經過父親生前工作過的地方,由于隴海鐵路的幾次大提速,值班室已經廢棄了。夕陽西下,望著那熟悉的舊景,思緒如同潮水般洇漫心頭。那曾經熟悉的身影、棚架的絲瓜和梅豆、暮秋中菊花燦爛的笑臉,在光陰的流逝中,漸行漸遠。只有父親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人生一世,問心無愧”的信條,化為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人生歲月里,鼓舞著我不畏艱難、正直做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