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博
中國城市網對成都的城市形象建構
張宏博
城市作為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一直是傳播學者熱愛的研究對象,而好的城市形象則是許多城市所追求的。本文選取中國城市網在2016年度對于成都的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從五個不同方面探究中國城市網是如何建構“成都”這一城市形象的。
中國城市網 成都 形象建構
中國城市網由中國城市報主辦,人民日報主管,創辦于2011年1月8日,現已覆蓋全國22個省市、近8億用戶人群。歷時六年,中國城市網從教育、交通、環境各方面展示著城市形象。選取中國城市網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是由于其網站的專業性強,具有較高權威性。另一方面,由于網站成立時間不長,對其研究文章有限,有充分可研究空間。
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既是文化的繁榮之地,也是交通的樞紐之城。在越來越重視城市形象的今天,分析中國城市網中對于“成都”的報道,有利于探究成都的城市形象建構。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將采用內容分析法,即對一種對傳播的明顯內容進行客觀、系統的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二)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中國城市網2016年一整年新聞報道中標題含“成都”的新聞報道,共檢索了69篇新聞報道作為研究對象。
(一)短消息為主,碎片化閱讀
通過對選取樣本的統計分析,新聞體裁類型統計結果如表1。

表1 新聞體裁統計結果
在抽取的69篇樣本中,新聞報道占了絕大比例。而新聞報道中,短消息又占了很大比例。短消息有利于快速直觀給受眾提供關于成都的新聞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的二度篩選,但過多的短消息會造成信息的冗雜,評論的短缺會讓受眾失去對新聞信息的深度理解,難以形成深刻的城市印象。短消息會形成受眾的碎片化閱讀,但碎片式的閱讀剝奪了精英階層對新聞信息的深入認識,評論的短缺不利于精英階層充分認識城市發展的各要素,讓他們少了自由交流的空間,這無疑讓精英受眾有所流失。
(二)城市政治、文化色彩濃厚
通過對選取樣本的統計分析,新聞選題類型統計結果如表2。

表2 選題類型統計結果
在抽取的69篇樣本中,關于時政和藝術文化的報道占所有選題類型的58%,中國城市網更愿意選擇從政治和文化兩大板塊來建構成都的城市形象。政治是一個城市所必須具備的硬實力,成都也是西部的重要城市,其政治影響力決定其城市形象和地位。在中國城市網的報道中,政治主題占了重要一塊。
除政治以外,69篇樣本中,有超過30%的新聞報道是關于藝術文化的,上文也提到過成都聞名更多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別樣的地域文化和悠長的歷史吸引著外地人前來。成都在藝術文化方面無疑是擅長的,這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優質資源,甚至成為城市的名片。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但也需要不斷去加強和完善。在城市藝術文化方面,關鍵詞更多是:博物館,遺址,交流等。一個個歷史遺址和博物館的珍藏成為了成都引以為傲的名片,作為成都本地人對這些遺址也是充滿了關注的,中國城市網也抓住了當地受眾的地域親近性,對當地文物遺址發掘的報道能增進當地受眾的文化認同和好感度,而對于非當地受眾,遺址的發掘,博物館的珍藏對于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是十分奏效的,他們也愿意去探尋背后的精彩神秘的故事,這有助于拉近非當地受眾的認同感,也讓更多人能有機會了解成都的藝術文化,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三)報道權威,稿件來源廣泛

表3 稿件來源統計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中國城市網在選取稿件時,多選取國內權威媒體的新聞稿件。其中,國家級媒體稿件選取率達到了35%,這也表明網站編輯在轉載新聞報道時能充分考慮報道的權威和新聞的真實。權威的新聞報道能吸引更多受眾閱讀,尤其是能吸引一些社會精英階層的閱讀,精英階層的受眾圈培養一方面增加了網站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精英階層通過意見領袖的傳播擴散,能讓更多普通階層和精英階層的知曉該網站,有利于網站知名度的進一步擴大。
稿件的來源廣泛也表現在中國城市網能充分選取成都當地的知名媒體的新聞報道進行轉載,地域接近性能讓更多受眾真實感受成都發展。而中國城市網也撰寫了幾篇報道,但數量較少,僅占全部樣本的4%,一方面說明中國城市網積極加強自身的發言權。例如其中的一篇樣本《倒計時3天:GMGC成都大會開幕在即,帶你吃喝玩樂逛成都!》
報道中的配圖超過了20幅,作者用絢爛的色彩向受眾展示了成都的特色景點和著名小吃,文章風格詼諧幽默充滿情趣。但文章的新聞性較差,提供的多是軟新聞,留給受眾思考和評論的空間較少。再比較中國城市網自身撰寫的其他兩篇報道,也都是軟新聞,這也表明網站在原稿件這一塊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
(四)眾聲喧嘩重定音
本研究將中國城市網關于成都報道的文章呈現的選題傾向分為三個方面:褒揚類、闡釋類、批評建議類。抽取的樣本統計結果如表4。

表4 選題傾向性結果統計
在抽取的69篇樣本中,批評建議類報道超過了30%。批評建議類的文章比如《成都如何治理霧霾》,文章提出了成都關于霧霾治理的一些建議,霧霾問題也是眾所周知的困擾成都的難題,而環境矛盾也是許多作者難以表達的方面。中國城市網通過一個案例引出成都的霧霾問題,并結合多方意見尤其是當地名民眾的意見給出看似合理的治理方案,體現了網站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和對該問題解決的強硬態度。在社會矛盾多發的當今社會,網站報道也選取了很多褒揚類文章,突顯成都在城市建設上所表現出的一些態度和現階段取得的一些矚目成就,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形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總體而言,中國城市網在選題的傾向均衡,既能認識到成都自身建設的一些優勢,又能針對一些熱點社會問題給出與自己觀點相近的建議,“正能量”與“負面新聞”的結合迎合了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現實,既消除了公眾的困惑也有利于社會矛盾的緩和和社會問題的解決。
經過以上幾個方面,可發現中國城市網在選題方面做到了報道的權威性與真實性的結合,選題傾向上能做到褒揚與批評建議并舉,營造了一個契合社會實際情形的平臺。在建構城市形象時,能充分認識到城市的特色元素并加以報道和宣傳。但其評論文章偏少,精英意識不足,在加強精英階層領地建設方面還有更多發展空間。中國城市網也處于發展階段,對于建構更好的城市形象有更多提升的空間。
[1]戴長征.《中國日報》國家形象建構研究(1981-2013)[D].上海:上海大學,2014.
[2]肖陽.新媒體中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3]孫健.視覺時代的城市景觀與城市形象建構——以上海世博會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1(03):52~57.
[4]胡襯春.城市形象的網絡建構——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1(02):56~57.
[5]白勝.克里斯滕森的管理理論建構方法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03):9~18.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