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婕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肖邦《bA大調敘事曲》和聲技法
袁麗婕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肖邦作為一個浪漫主義樂派杰出鋼琴家,在鋼琴音樂的發展歷程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敘事曲作為肖邦獨有的鋼琴作品體裁,更是在肖邦的創作特征和音樂表達方面上體現出作曲家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在此,本文通過肖邦《bA大調敘事曲》在和聲創作技法方面作以闡述。
肖邦;敘事曲;和聲
肖邦是和聲語言歷史發展中的大膽創新者,肖邦所在的這一時期,面臨著更多的是傳統和聲的功能性和聲,而色彩性和聲非常少,當時傳統和聲的發展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在音樂的發展中,完善的作曲體系本就是阻礙音樂發展的一個最大障礙,但是有障礙,就有突破,肖邦就屬于突破障礙的一位音樂家。他在和弦結構,聲部層次,外音的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膽的創新,開浪漫主義和聲之先河,使得和聲極具戲劇性,有為之后印象派和無調性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肖邦的這首《bA大調敘事曲》貫穿著抒情性,戲劇性,敘事性。并承載著和聲創作技法的很多特點。此曲也是肖邦創作思想和技法成熟的代表作之一。
在肖邦的很多作品中,線性聲部這一創作技法始終貫穿著肖邦的很多作品,屬于肖邦創作的一大特點。保·朗多米爾曾就對肖邦這樣評價過:“肖邦的作品從來不是復調音樂,而是帶伴奏的旋律。”肖邦的這首敘事曲在樂曲推進高潮時,為了突出和聲的色彩性,為了增強和弦的厚重感從而達到音樂的緊迫性,而使用線性聲部進行,這不是傳統意義上和聲功能的進行,其中大量使用的半音階進行,和弦外音的使用,意外進行等,使音樂連接嚴絲合縫,水到渠成,很是嚴謹。這正是肖邦在傳統和聲上所作出的突破。在和聲素材選擇的方面,和聲進行發展的方面,都以音樂內容的表現為根本,使得音樂不光考慮到和聲的縱向結構,更多的是橫向音樂的發展。所以肖邦擅長使用線性聲部進行,是在熟練應用的模仿技法上,將復調將復調創作手法巧妙的鑲嵌到主調的和聲進行中。
浪漫主義時期半音化體系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它的出現標志著和聲功能主要以旋律線條為前提和基礎,積極作用于情緒化的發展。如圖1,半音化線條充斥著每一個聲部,不光在旋律聲部中,而且低聲部和內聲部都體現著半音化線條的使用,音樂再次以達到高潮。音調和織體內部均作出了一些改變,織體的緊密性加強,節奏的密度性加大,主題在此刻呈現出模仿,模進的態勢。半音化線條在各個聲部層都體現著音樂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圖1
肖邦的作品顧名思義都是主調音樂,其創作手法都是以主調寫作為根本,在融入復調因素,將豐富生動的和聲語言侵入到了以線性為主的旋律思維當中,當各種和弦有組織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條平滑的聲部線條時,半音化寫作在此時更能注入到人們的內心。當然,聲部在具有其獨立的調性思維和和弦具有其一定的功能性特點,在橫豎交織的音樂形態下,浪漫主義時期的和聲創作特點,在作用于音樂和情感的表達上,得以充分體現出和聲語匯的更豐富,情感需求得更豐富。
肖邦在和聲語匯的擴展中還有更為凸顯的色彩性和聲——變和弦,變和弦主要是把和弦中的全音改變為半音,使之印象尖銳化,加劇音樂的矛盾性,但是前提為不改變和弦的功能性,不改變調性的條件下。在肖邦常用的變和弦里,主要包括屬功能性變和弦,重屬功能性變和弦,那波利和弦。那波利和弦是調式中的將二級和弦,它的降二級音和降六級音并沒有改變和弦的功能和調性,但其本身卻成為了色彩性和聲。
肖邦對傳統和聲創作技法的突破,已經到達了很嫻熟的程度,無論在音樂的發展,音樂織體的寫作,還是應用和聲的轉調技術,都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這首敘事曲肖邦應用了很多如同主音和弦的轉調,屬七導七等和弦的轉調,意外進行等多種轉調手法。意外進行是不協和和弦沒有按照傳統創作技法解決,而是之后連接到了另外一個不穩定的和弦。在肖邦的這一創作手法上,不協和和弦持續不解決,音響上在一個不穩定和弦進行到另外一個不穩定和弦。在傳統和弦的基礎上,又另辟新徑,為音樂的發展著重又涂抹上了一件彩色的披風。

圖2
在肖邦的作品中,集中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和聲創作手法。極具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同時也體現了肖邦和聲創作色彩,獨特的和聲創作理念,即傳承了傳統和聲的寫作手法,又豐富了和聲的寫作字典,從織體結構,和聲旋律,調性的隨時轉換等等,肖邦所擴展的創作技法,足以讓后世之人學習、模仿、研究、發展。■
[1] 勃·阿拉波夫.音樂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9.
[2] 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北京:中國義聯出版社,2003.
[3] 式錯.和聲藝術發展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