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煒 副主任醫師
老年人墜床的家庭防范
□文/孫 煒 副主任醫師

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與老年人跌倒、噎食同樣讓人聽之心悸的墜床事件也屢有發生。老年人墜床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安全。
老年人這些原因可能導致發生頭昏眩暈、肢體羈絆等容易使他們從床上墜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環境因素、疾病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藥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等,而且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有些墜床的發生,可能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環境因素 能導致老年人墜床的環境影響因素莫過于所臥之床,概括不適合老年人睡臥的床欄:一是目前城市流行的新式床,其特點是雖簡潔美觀,但既無床沿、也無床檔,意識不清的老年人變換體位時因無遮擋、也無處著力,容易滾落地面;二是破舊之床,常見于獨居的老年人,因無人幫助購置新床,只能沿用破舊床,稍有不慎即有坍塌之危;三是高低寬窄不合身的床,如過高、過低及過窄的床都易發生墜床;四是處置不當的床,如床腳有輪的,使用時未鎖輪,充氣過度的氣墊床。另外,居室光線不足、床上物品雜亂等都存在墜床的隱患。
病理因素與突發疾病因素 老年人大多患有白內障、青光眼、耳聾、帕金森病、高血壓和腦卒中后遺癥等,眼疾和耳疾分別影響視力、聽力,間接影響人體平衡而引發墜床;而帕金森病、高血壓和腦卒中后遺癥,都可直接導致人體失衡能力而發生墜床,其中發病率較高的腦梗死后遺癥多有偏癱,一側肢體功能障礙,發生墜床的更多。另外,還存在一些突發疾病的因素,如老年人常在起床等突然變換體位活動時發生的體位性低血壓、一過性腦缺血、因饑餓產生低血糖等由于出現眩暈而墜床。
生理與心理情緒因素 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肌肉力量減弱,判斷能力下降,肢體協調能力不足,關節活動不靈活,久臥床榻時,在一定的外力條件下身體失去平衡,容易發生墜床。個性較強的老年人常具有不服老、不服輸,不愿麻煩別人、固執、易焦慮等心理情緒,并經常強迫自己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發生墜床的隱患。

藥物因素 多種藥物可引起頭暈、眩暈、疲勞、視物模糊,可使墜床的危險成倍增加。老年人常患有睡眠障礙、老年性精神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疾病,較多老年人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麻醉藥、抗高血壓藥等,都是發生墜床的危險因素。
家庭及陪護人員因素 目前的老年人,很多是獨生子女,子女在外地工作的,往往家中長期無人照顧老年人,有的老年人甚至長年獨居;有的雖有家人或陪護人員,但是關心不夠,照顧不周,產生墜床的隱患。
除上述之外,還有不可預測的因素,如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噩夢、煩躁、激動等,也可能導致墜床。
第一,要改變睡臥環境。老年人睡臥的床要堅固牢靠,高低、寬窄合宜,鋪墊柔軟不滑,配有床擋、護欄。床腳有輪的,睡臥時要鎖固四輪。床面配氣墊的,氣墊充氣不能太足,以免睡臥時滑落。另外,保持臥室光線充足,夜間最好打開地燈。

第二,增進交流溝通。家屬或陪護人員要有風險意識,要多與老年人交流溝通,尊重老年人,掌握其生活習慣。要反復交待易發生墜床的時段、部位、事項、身體狀況等,提醒老年人生活起居做到3個30秒: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
第三,做好預見性生活幫助。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家人或陪護人員要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做好預見性生活幫助,提前幫助打洗臉水、協助洗臉、刷牙、洗碗,送飯到床旁,夜間放置便器,傾倒糞便,整理衣被,扶助起床。老年人臥床后應拉起扶欄等消除墜床隱患。
第四,床邊床上物品的固定擺放。很多老年人久病臥床,無力拿取離床較遠的物品,勉強拿取容易發生墜床,家人或陪護人員要 將常用物品如茶杯、眼鏡、餐巾紙、手機等放在老年人容易取放的固定位置。久病臥床的老年人,床上雜物較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導致墜床,要經常清理,必要的物品要固定放置。
第五,重點時段的關心和巡視。
據調查統計,老人墜床常發生在清晨3點半至7點半之間,此時段經常是老年人夜間小便、起床的時間,特別是臥床超過2周的老年人,由于身體虛弱,突然起床容易發生一過性腦缺血而暈厥墜床。因此,在此時間家人或陪護人員要多關心、常巡視。
第六,合理用藥、合理營養、適當鍛煉。很多藥物可以影響老年人的感覺和平衡功能,因此要合理用藥,個體化用藥,盡量避免使用有頭暈、影響視力及平衡功能等的藥物。合理營養、適當鍛煉可以增進體力和平衡功能。
第七,實施保護性約束。對躁動的老年人,在正確使用床檔、床欄的基礎上,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應戴無指手套、四肢寬布帶約束等。
第八,防墜床健康教育。老年人的家人應主動接受防范墜床的健康教育,并將防范墜床的知識告訴老年人,使老年人自覺地應用這些知識防范墜床,更好地配合家人或陪護人員做好墜床防范。
親情是難以替代的,對老年人的親情關懷永遠是防范墜床的最佳良藥。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