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朝光 副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給孩子吃藥需更謹慎
□文/鄭朝光 副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本該是光彩照人的年齡,但是12歲的小雨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時,全身的皮疹特別是臉部皮疹,已經讓這位小姑娘面目全非了。
9天前小雨開始發熱,媽媽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發熱不過是一般的感冒而已,每次去醫院醫生也不過開的都是差不多的藥物,于是就自行先后口服了頭孢、阿奇霉素、紅霉素、奧司他韋、酚氨加敏、尼美舒利等藥物。
小雨體溫雖然有所下降,不過在用藥的第三天開始出現了皮疹。剛開始少許臉部皮疹,媽媽以為是簡單的皮膚過敏。沒想到皮疹很快就從臉部蔓延到全身,紅色的皮疹融合成片,瘙癢明顯伴有滲液。當地醫院診斷為“蕁麻疹型藥疹”,同時還發現出現肝功能的損害,轉氨酶明顯增高了。住院治療數天后,皮疹反而加重,體溫也不退。
藥疹又稱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的皮膚黏膜炎癥的反應。藥疹發生的機制和原因較復雜。大致可以分為:藥物過量、不耐受、特發性、副作用、繼發作用和過敏反應等。
藥疹除皮膚、黏膜發疹外,通常還伴隨有全身性不良反應,如肝、腎、胃腸道功能異常或損害。嚴重的藥疹如剝脫性皮炎、大皰性表皮壞死松懈型藥疹等,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過敏性休克。
●蕁麻疹型藥疹。
●固定型藥疹。
●麻疹樣和猩紅熱樣藥疹。
●急性泛發性發疹性膿皰病。
●多型紅斑性藥疹。
●中毒表皮壞死溶解型。
●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
其中過敏性休克、急性泛發性發疹性膿皰病、中毒表皮壞死型和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是屬于重癥,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后果非常嚴重。
小雨就是屬于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是因為媽媽給她盲目服用解熱鎮痛藥物,隨意使用多種抗生素造成的。經過積極治療,目前小雨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還在積極恢復中。
●解熱鎮痛藥,其中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鹽最常見。
●磺胺類,其中以長效磺胺為多見。
●安眠鎮靜類,其中以巴比妥類較多。
●抗生素類,其中以青霉素為多見,其他的如呋喃類、吩噻嗪類等引起的藥疹也不少見。
●中草藥,近年來中草藥引起的藥疹報道逐漸增多,引起過敏的藥物有單株中草藥,也有復方制劑。
●濫用或拒絕使用抗生素
對于抗生素的使用,有兩種持極端態度的家長:一種家長只要孩子一生病,不管什么原因就使用消炎藥,也就是抗生素;還有一種骨子里就拒絕抗生素,逢抗生素必反對,就算有明顯的細菌感染,仍然會堅決拒絕使用。后一種父母現在越來越多。


但是,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都過于偏激了。任何藥物包括抗生素是有副作用的,特別是很多抗生素是不適合兒童使用的。比如氯霉素、鏈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有耳毒性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8歲以內的孩子,特別是新生兒,服用四環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并使牙釉質發育不良,所以小兒不用四環素、土霉素等。有些抗生素還會誘發藥疹的出現,就像開頭我們提到的這個例子。
但并非所有的抗生素都不能使用。
抗菌藥是處方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給孩子使用,但如果就診時,醫生明確診斷是細菌感染并要求服用抗菌藥,就應遵醫囑足量、足療程服用,而不應抱有排斥心理而盲目拒絕。
●濫用解熱止痛藥
兒童發熱的原因很復雜,也許是普通感冒、扁桃體發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沒查出病因前就濫用解熱止痛藥,會掩蓋病情,妨礙正確診斷,耽誤治療。特別是幼兒高熱時,如果使用解熱止痛藥不當,還會引起出汗增多、體溫突然下降而虛脫。
正確的做法:在寶寶出現發熱,口服退熱藥的同時,一定要看專業的兒科醫生,明確發熱病因,以免延誤病情。
●濫用中成藥
中藥是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但中藥一般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缺乏臨床循證醫學的證據,幾乎所有的中成藥品說明書里的不良反應通常寫著“尚不明確”。“尚不明確”只表明沒有可參考的臨床數據,并不代表絕對安全。同樣,廣告稱“100%植物來源”的藥物,也不代表100%的安全。所以,給孩子用中成藥,也得當心。
正確的做法:嚴格控制中藥輸液治療,口服藥物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濫用維生素和保健品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多年前為了提高所謂的免疫力,很多家長給孩子口服蜂皇漿,從而導致性早熟。
此外,家長給補充營養時,也不要覺得補越多越好。孩子維生素吃過量也有害,如維生素A劑量過大會出現厭食、發熱、煩躁、哭鬧、肝腫大及腎臟損害;大量服用維生素C會引起腹痛、腹瀉等癥狀,甚至出現藥物中毒。新生兒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也沒必要補充DHA、鈣制劑等。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