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湘
花心
□文/趙 湘

某時尚雜志發來邀稿函,請我闡釋“花心主義”命題。“花心主義”代表著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是對生活的一種詩意態度,可以是對工作的執著追求,亦可以是對每一個細節的完美審視。花心,其實代表花心思、用心思,在每一件事情上投注心意心念,不辜負每一天的溫柔饋贈。
說起“花心主義”,我瞬間想到泰戈爾的《飛鳥集》里一句著名的詩句:“你離我有多遠,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曾經有幸拜訪著名音樂家張銘教授,他說起兒時的一段往事。
那年春天,小張銘5歲,他安靜地趴在窗臺上,仰望藍天。陽光是一張金色的五線譜,悠揚的樂聲在上面輕快地雀躍著。細風吹拂過和平里的每個角落,那些靈動的音符仿佛一群落入凡間的精靈。小張銘扭頭對媽媽說:“我想捉住它們?!?/p>
之后的12年里,他一直跟隨中央樂團和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習小提琴。在最后一堂課里,老師對他說,音樂可以凈化人的靈魂。張銘睜著大眼睛問,是凈化所有人的靈魂,還是凈化一個人的靈魂?老師摸著他的頭說,首先,你要把音樂放在心里。
所以,2002年,張銘在杭州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目前仍然是唯一一家面向大眾的音樂專業圖書館。在這里,他向大眾講授音樂。他覺得守住了講臺,就像農民守住了肥沃的土地。他自詡為“播種音樂的農民”,這個“農民”最喜歡算一筆賬:如果每年都能保證有1萬人聽他的講座,那么10年就是10萬人。如果他堅持50年,就是50萬人。這50萬人,青年人占了絕大多數,他們會成家,會有自己的孩子。那么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在50年后,將增長到150萬。張銘這個帳算到我的心坎里,若我們是“傳播健康的農民”,10年、20年,我們將影響多少人?
張銘說了一句話,絲絲扣扣地滲入心底,他說,心中有,便能得以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