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偉紅
摘要:本文通過對《輝煌的隋唐文化》這一課程進行教學設計與分析,總結其教學方法、教學中的難點以及教學中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 設計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本課內容來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7節,第一單元是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7、8課是繁榮與開放在文化方面的表現。隋唐時期是中國的繁盛時代,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為宋元時期我國古代科技的發達奠定了基礎。隋唐文化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因此本課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整個單元中本課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生對趙州橋和唐詩有所了解,教師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多途徑、多角度、多層次對此進行學習探究,同時引導生在課前去查找趙州橋、雕版印刷及三大詩人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而在課堂上引導他們深入探究。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的賞析,分析詩歌創作與詩人所處時代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夠認識到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對祖國和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學習障礙:初一的學生比較傾向于感性認識,而歷史綜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課學習學生不易理解隋唐文化學習的深層含義。即隋唐光輝燦爛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它不僅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和適時的引導。
5.學習難度:本課內容學生大都接觸過,相關資料課前容易收集到。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和創設問題可降低學習難度,在教師的引導下,相信學生能夠對隋唐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通過總結前一階段所學習的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導入到隋唐文化,并將隋唐文化比喻成一朵盛開的鮮花,配以相應PPT展示,提高學生興趣。
2.出示本課教學目標:目的是為了使同學們對本課要學習的知識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
3.自主探究環節:本環節利用導學案,由學生自主完成。本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高超的建筑水平”,主要向學生展示了趙州橋和唐都長安,在導學案中,我首先給學生出示了本部分要完成的小目標,然后將重點內容做成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能夠輕松地獨立完成。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直觀地領略長安城,我還下載了一段電腦制作的唐都長安復原視頻,配以音樂,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般地目睹其風采。第二部分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本部分內容較為難理解,涉及到科技方面的內容。本部分我還是先出示小目標,學生在自主閱讀教材后,完成學案上相應內容,然后我在PPT中以一組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雕版印刷術工作的大致流程,讓抽象的內容變具體,學生能夠更輕松地掌握。第三部分為光耀千古的詩壇,向我們展示了盛世唐朝的詩人與詩歌作品。本部分學生較為熟悉,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及其代表作品也較為了解,因此,在簡單出示教學目標后,我們以表格的形式對本部分內容進行了綜合性梳理。
4.合作探究環節:自主探究環節完成后,學生對本課的基礎知識有了大致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合作探究環節。本環節依然由學生自主完成,但形式由獨立完成變為小組合作。本部分共設置了一個問題:通過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賞析,我們能夠讀出他們詩歌的不同特點。再聯系三位詩人所處的不同生活環境,你能否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詩人的詩作特點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在進行了3分鐘的小組討論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闡述本小組觀點,最后由老師總結。
5.總結歸納環節:至此,教學的主體環節大致完成,學生對本課內容已經分部分地掌握完畢。一分鐘之后,由學生代表對本課內容進行梳理總結,我也能夠借此大致了解學生對本課的掌握情況,再做進一步的安排。
6.自主測評環節:本環節,先由學生自己出題自測,然后我們會以游戲猜詞的形式(即老師在PPT中出示一個重點詞匯,一名學生背對屏幕,另一名學生在下面用本節課知識進行詞語解釋,背對屏幕的同學猜詞),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教學中產生的問題及問題探究
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本課的設計遇到了下面一個問題,即在小組討論詩人詩歌特點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時,學生大多無從下手。課下,我隨即問了幾名同學,發現學生們對詩歌的理解大多是從詩歌的文學性方面來理解。比如課上所引用的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學生們一般只會從本句詩所使用的修辭方法來欣賞,而并不會更深層次地去分析為什么作者會寫出這樣的詩句,即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這就產生了學生們不會分析詩人詩歌特點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問題。
三、擬解決方案
一方面,我們要與語文教師聯合,加強學科之間的配合,在語文課上講解詩歌的時候,盡量加入詩歌創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們有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分析詩歌特色的意識;另外,更為主要的是,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如果學生們沒有這個意識,那么我們就要想方設法的啟發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力來喚起自己的意識。如,用PPT或其他手段,來向學生鋪墊詩人與詩歌創作所處的時代背景。還是用《春望》來舉例。在課上,我們可以用一頁PPT,來告訴學生們,這首詩是在“安祿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長安”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學生們聯系自己已知的歷史知識,加上自己對這首詩本身的理解,就會很容易地理解詩歌創作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劉久成,劉明祥.以探究為特征的學科課程學習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5(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