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摘要:現在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小學課堂教學,我認為要想使小學課堂教學更有實效,需要教師們課前做好準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等。
關鍵詞:準備、情境、關系、方式、氣氛、問題、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31
小學課堂教學策略,就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內容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下面結合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課前充分準備。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課前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即備課,即一備教材,二備學生知識儲備,三備學法。備教材就要鉆研教材,本節課需要學生學會哪些知識,具備哪些能力,有什么發展前景,這些都是老師提前要預想到的。老師的文化知識、培養能力、對待人生的態度等都影響著學生。原來有一種說法是“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有人說這種說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因為學生的思想、知識也是時刻在變化的。于是有人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變成一個永不干枯的泉水。”也就是說老師要時時刻刻在學習。所以說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工夫。
二、創設情境。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低年級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傳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可以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 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對教 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 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 意料之中的。 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 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
四、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后說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說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說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五、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你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你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你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除了要準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低年級學生心靈比較脆弱,教師過多地指責和過高的要求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好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采用“太厲害了!”“再想想你一定會想出來的”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
六、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后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并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也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意識。
高效課堂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總結和實踐,這樣你才能使你所從教的學科教學更有策略,更有實效。
參考文獻:《小學語文教學》、《小學數學教學》、《人民教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