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韓懿玢
摘要 本文通過對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的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家的教學改革發展方向以及筆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的課程實際做法,對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關教學模式。
關鍵詞 建筑設計 教學方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U201-4
建筑設計是各大學建筑院系的核心課程, 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應在于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設計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 使學生通過幾年的專業學習,能獨立地分析、解決設計問題,能夠在畢業后把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
1 現今建筑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建筑設計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教師根據已經制定好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多數高校仍在沿襲以任務書為中心的被動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老師的下發的課程設計任務書來進行繪圖。對于前期的實地調研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走馬觀花似得,這使得學生們不能深入的分析任務書的要點,但是為了完成課程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是在機械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種模式雖然早已暴露出諸多的弊端也在試圖改進但始終沒有恰當的操作性較強的解決措施。在建筑設計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中缺少創造性思維,缺少必要的靈活性與選擇性,這樣也形成了教師之間的競爭意識不強和學生學習自主性很差的局面。
2 針對建筑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教學模式
2.1 引入“師生互選”的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入“師生互選”的機制,就是把建筑設計課程分成三到五個專題小組分別進行教學,教師根據自身研究的專題制定各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全權負責本小組的教學安排;學生通過對教師及其專題內容的了解,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題小組。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逐步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師也漸漸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雙方形成一個和諧與默契的整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活躍教學氣氛與提高教學效果。
2.2 運用“師生相互研討”教學模式
“教”與“學”是建筑設計教學中的兩個重要環節。教學的進行需要學生與老師間有良好的溝通,能夠很好的互動,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明白學生的真實想法。以往的建筑設計教學過多地強調了教師“教”的重要性,教師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學生依據老師的要求在不斷的修改自己的方案,自己的創新性思維完全被打斷,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落后不再適合當今的教學。
按照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提倡采用師生相互研討的教學模式。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通過學生主動的表達進行交流,從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還可以以研討的方式進行,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方案,學生根據課堂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設計,在設計的最后階段學生可以相互間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評價分析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而后將方案進行新一輪的修改和設計。最后階段學生將自己的方案做最終陳述與演示,當場回答其他同學和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把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指出,當面予以信息反饋,形成一個完整和固定的教學模式。這種開放式互動研討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2.3 推行“教學工作室”制度
建筑設計課程是一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我領悟的主干課。盡管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和原理可以用語言傳授,但更多的內容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手制作與領悟。教師的作用更應當側重于把學生引向正確的設計道路,更多的要靠他們自己的體會。該課程的這一特征決定了要培養出優秀的建筑設計人才,就必須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加廣闊與自由的環境。該環境不僅有利于同班、同年級學生之間的交流,還有利于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傳、幫、帶的影響。“教學工作室”制度就是對三年級以上學生的建筑設計課程,打破原有按年級分班教學的狀況,代之以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為基本教學單位。
這種教學制度最明顯的優勢體現于多年級的聯合教學,每個工作室都會同時擁有多個年級的學生和導師,從三、四、五年級學生到研究生,不同年級與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不同程度的設計工作。這樣長期交流的結果,使低年級學生能從高年級學生那里學到更有效的操作辦法,高年級學生也能從低年級學生身上獲得更有創意和大膽的想法,而組織整個工作室運轉的教師,則可以省去很多重復性的知識講授工作,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去。
2.4 開展與其他高校聯合進行畢業設計的教學試驗
多年來我國建筑學專業的畢業設計往往是獨立進行的,這種操作方式在其他專業中并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但對于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講,肯定是一種遺憾。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在進行聯合畢業設計行動,這樣不僅能加強不同院校的師生合作與交流,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通過其他高校與設計院參與的聯合畢業設計的教學,使得學生們達到了共同分析與解決問題、經受鍛煉的目的。學生通過全面的“實戰”訓練,使自己提前完成了社會轉型,提高了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也是對人才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
3 結語
建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建筑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教育。作為建筑學設計的理論課,建筑設計原理的改革發展方向應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要求,緊密圍繞課程的實踐性,為建筑設計的課程實踐做好理論鋪墊,理論聯系實踐,結合學生特點,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應用型建筑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丁沃沃.重新思考中國的建筑教育[J].建筑學報,2004(2).
[2]王少飛,徐巖.營造體驗——建筑學專業二年級教學實踐課初探[A].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建筑工業出 版社,2006.
[3]張欽楠.建筑設計方法學[M].陜西:陜西科技出版社,1998.
[4]羅奇.東南大學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觀察與思考[J].華中建筑,2011(11):161-1 6 4.
[5]鄭皓.彭銳.全球化語境下的詳細規劃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研[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
作者簡介
梁爽(1977-),女,四川綿陽人,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韓懿玢(1989-),男,河南平頂山人,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學在讀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