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腎病風濕科 河南 新鄉 453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調查分析
劉云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腎病風濕科 河南 新鄉 453000)
目的探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方法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在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診治的71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經過3個月及以上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對病毒感染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為60.56%。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透析時間均長于未感染組,其輸血次數多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原有感染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均高于透析后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通過有效隔離、應用一次性透析器、廣泛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可提高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病毒感染的可控性。
維持性血液透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延長腎臟疾病患者生存時間的重要治療方式,在臨床上其應用范圍廣泛。然而,與其他患者相比,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發感染的概率較高,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需予以高度重視。然而,臨床上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應加強相關研究,為降低維持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率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為觀察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對71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在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診治的71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診斷標準如下:①血清HBsAg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②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檢測結果為陽性,或乙型肝炎病毒DNA為陽性;③血清抗HBc-IgM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④患者肝內HBsAg或者HBcAg檢測結果為陽性。患者具備上述任意1項均可確診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診斷標準:肝內丙型肝炎病毒RNA檢測結果為陽性,或者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
1.2研究方法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首次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檢測出乙型感染病毒、丙型感染病毒陽性者,可確定其為原有感染組,隨后每隔6個月復查1次乙型病毒感染、丙型病毒感染情況,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者,可確定其為透析后感染組,并記錄其透析時間、輸血史。
1.3觀察指標①統計患者的病毒感染率;②根據其感染情況將其分成未感染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組,對比3組患者透析時間、輸血次數;③統計原有感染組、透析后感染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

2.1病毒感染率71例患者中未感染者28例,感染者43例,患者的感染率為60.56%;其中乙型病毒感染23例(原有感染者16例,透析后感染者7例),丙型病毒感染20例(原有感染者17例,透析后感染者3例)。
2.2透析時間、輸血次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透析時間均長于未感染組,輸血次數多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未感染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組 透析時間、輸血次數比較
注:與未感染組相比,aP<0.05。
2.3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原有感染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均高于透析后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原有感染組、透析后感染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 病毒感染陽性率比較[n(%)]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免疫能力較未透析患者低,其作為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為常見[1]。病毒性感染作為維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不但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可大幅度提高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2]。因此,分析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并據此提出相應解決方法對臨床治療意義重大。
乙型肝炎病毒在室溫下比較穩定,能夠存活7 d及以上,但在血液透析環境下,血液透析器械、設備可殘留(103~106)/L乙型肝炎病毒污染[3-4]。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屬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5]。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毒感染率是60.53%,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時間均長于未感染組,且輸血次數均多于未感染組,說明維持性血液透析時間越長,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風險越高,應注意控制血液透析時間。同時,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的輸血次數越多,其感染風險越高,可見交叉感染情況在維持性血液透析中比較嚴重,需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治療。此外,原有感染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陽性率均高于透析后感染組。既往大多數研究沒有將原有感染、血液透析后感染進行區分,未能排除透析前已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因此,臨床醫師在首次透析時,應注意排除原有感染者,真實反映血液透析后的病毒感染率。
綜上所述,交叉感染、輸血治療均可增加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發生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風險。
[1] 汪林峰,馬立彬.持續性血液透析乙型及丙型肝炎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5):598-599.
[2] 李靜,王利華,程麗娟,等.2010-2014年山西省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2016,5(3):123-127.
[3] 陳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點及意義[J].中國血液凈化,2013,12(5):282-286.
[4] 黎嘉敏.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及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6):2967-2970.
[5] 陳凌宇,王麗,何永成.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重疊感染的研究進展[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13,11(1):18-21.
R 692.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15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