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杰
周口市中心醫院 神外一科 河南 周口 466000)
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急性顱腦損傷效果觀察
馬世杰
周口市中心醫院 神外一科 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探討雙側去骨瓣減壓術對急性顱腦損傷的治療效果。方法研究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接受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對照組接受標準(一側)去骨瓣減壓術。記錄兩組治療前后顱內壓、NIHSS量表評分變化情況。結果術前兩組顱內壓、NIHSS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NIHSS量表評分、顱內壓檢測結果均較術前改善,研究組顱內壓、NHISS量表評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可降低顱內壓,改善神經功能。
急性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顱內壓
急性顱腦損傷常由車禍、高處墜落等暴力所致,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神經外科疾病。研究表明,急性顱腦損傷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是導致人類死亡及殘疾的主要原因,接診后積極給予減壓處理是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目前首選外科手術治療此類患者。但大量研究證實,常規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1]。本研究通過對9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比雙側去骨瓣減壓術、常規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此類患者臨床效果,為臨床醫生接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后選擇正確有效的手術方案提供可靠依據。
1.1一般資料9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中男53例,女37例;年齡為19~81歲,平均(50.13±1.0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3例、高處墜落傷45例、重物砸傷11例、摔傷8例、其他傷3例。按隨機數表法將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共90例)均分為兩組,兩組上述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研究組接受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根據術前影像學(CT)檢查情況確定損傷情況,常規給予全麻處理后于發生腦疝或嚴重腫脹一側首先實施標準去骨瓣減壓術,將腦挫裂傷或血腫清除后于對側繼續給予骨瓣減壓術,對側骨瓣大小可與前次相近或略小,雙側手術切口均為顳頂部問號型,待去骨瓣減壓、壞死組織或血腫清除等處理完成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采用硬膜開放、顳肌筋膜減張縫合硬膜等措施,術后常規放置硬膜下引流管(16 F、硅膠),伴痰多、顱底骨折等情況需盡早進行氣管切開,進行相應對癥藥物治療(如抗菌藥物預防或治療感染、營養神經、脫水、止血等)。對照組接受標準(一側)去骨瓣減壓術。記錄兩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治療前后顱內壓、NIHSS量表[用于評價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不同時期(術前、術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該評分標準得分范圍為0~35分,得分越高則提示被測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得分變化情況。

術前兩組顱內壓、NIHSS量表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均順利完成相應外科手術治療,其NIHSS量表評分、顱內壓檢測結果均較術前改善,研究組顱內壓、NHISS量表評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研究組、對照組術后)、組內(各組術前、術后)相關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期(術前、術后)顱內壓、NIHSS量表 評分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術前比較,bP<0.05。
急性顱腦損傷是臨床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的嚴重神經外科疾病之一,正確的手術方式是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傳統一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后,部分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發生術區骨窗惡性腦膨出威脅其生命安全,不利于獲得理想臨床療效[2]。
隨著近年來醫學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傾向于使用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急性顱腦損傷。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有利于緩解或消除病灶患側腦膨出情況,對保障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均具有積極意義[3]。本研究中給予研究組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顱內壓改善效果優于使用標準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但有研究顯示,雙側去骨瓣減壓術對患者機體將造成較大創傷[4-5],因此術前應根據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實際情況準確判斷病情并合理選擇手術方案,應引起相關醫護人員注意。
綜上,給予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可降低顱內壓,提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鄭立春,丁毅.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中急性腦膨出的效果觀察[J]. 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1):119-120.
[2] 張驥,吳過,袁曉東,等.相繼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原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1):2535-2536.
[3] 張維濤,楊海貴,路丕周,等.相繼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1,10(5):457-458.
[4] 馬寶林,方耀春,房正華,等.正中人字型切口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0):743-745.
R 651.1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26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