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剛 劉崇奇 李聰鵬 吳超 王曉磊
許昌市立醫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
喬志剛 劉崇奇 李聰鵬 吳超 王曉磊
許昌市立醫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目的探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許昌市立醫院骨外科反復發作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48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24例,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24例,采用傳統椎板開窗術式治療。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3個月病情進行評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與術前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準確地摘除病變部位,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經皮椎間孔鏡;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價值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腰間盤突出癥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1]。其臨床表現以腰腿疼痛為主,嚴重者大小便失常。目前臨床對癥狀不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而對反復發作的患者以手術干預為主。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精辟椎間孔鏡技術在脊柱外科嶄露頭角,但對于其效果至今無統一標準。本研究通過比較椎間孔鏡技術與椎板開窗術式的效果,探討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反復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許昌市立醫院骨外科反復發作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48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為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齡為26~77歲,平均(44.9±6.8)歲;病程為3~78個月,平均(55.3±5.8)月;病變節段:L4~L515例,L5~S19例。對照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為25~74歲,平均(45.7±7.4)歲;病程為4~77個月,平均(56.8±6.1)月;病變節段:L4~L514例,L5~S1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節段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均有腰腿疼痛癥狀,脊柱MRI影像均顯示病變節段髓核突出;②排除游離型椎間盤突出者、脊柱占位性病變、感染、強直性脊柱炎;③均具有外科手術治療指征;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
1.2手術方法
1.2.1觀察組 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進行手術治療,具體如下:①患者手術體位為俯臥位,墊高腰部,架起腰橋;②持續硬膜外局麻,常規消毒、鋪巾;③在正位透視下使用椎間孔鏡定位器指引定位病變部位及穿刺點,做標記;④在椎間盤水平線約3 cm、脊柱后側中線10~12 cm處,用椎間孔鏡穿刺針穿刺(避開周圍神經),插入裝有碘海醇與造甲藍造影劑混合液,1~2 ml行椎間盤造影,完成后拔出造影針并插入導絲與工作套管;⑤在椎間孔鏡引導下,清掃周圍脂肪組織,尋找并去除病變髓核組織,檢查神經根情況;⑥對殘余髓核進行充分沖洗,射頻及紗布止血,封閉纖維環,摘除套管,縫合、包扎手術切口。
1.2.2對照組 采用傳統椎板開窗術式治療,具體如下:①患者手術體位為俯臥位,墊高腰部,架起腰橋;②持續硬膜外局麻,在透視下定位確定手術部位,常規消毒、鋪巾;③在病變椎體間隙部位做后正中5 cm縱向切口,依次剝開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膜,直至暴露椎間盤突出部位;④透視驗證椎間盤突出間隙,利用手術鉗咬除上位椎板上方邊緣,暴露神經根、硬膜囊,分離神經根,充分暴露椎間盤突出部分并摘除椎間盤中髓核組織;⑤檢查周圍神經根,確保髓核殘余組織完全剝離;⑥清洗手術切口,止血、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無菌敷料包扎。
1.2.3術后處理 ①兩組患者術后均采用止血藥物止血治療1次,第2天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脫水治療;②兩組患者均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③觀察組患者3 d后即可下床適當活動,2周禁止負重,對照組2周后可以下床適當活動。
1.3觀察指標①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1個月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③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手術情況觀察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手術前后VAS評分兩組術后VAS評分與術前比較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患者出現術后側肢感覺遲鈍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經過3周后均自行恢復;對照組術中因損傷椎間血管叢出血2例,術后黃帶硬膜囊粘連3例,側肢感覺遲鈍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9.17%。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腰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外傷、退行性等原因引起的椎間盤成纖維環斷裂或后凸,髓核突出,從而壓迫周圍脊神經或馬尾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2]。反復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反復發作,保守治療效果差。椎板開窗術式作為傳統手術方式,雖然能夠降低椎管壓力,但由于其創口較大,容易損傷脊柱后柱結構,嚴重影響脊柱的穩定性[3];同時由于其創面較大,脊柱周圍軟組織極易發生粘連;由于椎間血管豐富,在手術過程中容易損傷,引起出血。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治療也趨于微創化,從2002年Hoogland等提出的YESSYS技術以來,椎間孔鏡技術不斷趨向成熟[4]。本次研究發現,其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且患者能較早恢復等特點。但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①適應證的限制;②學習曲線陡峭;③射線對醫患雙方的危害[5]。因此采用此技術時需要嚴格掌控適應證,脊滑脫、椎管內粘連等患者嚴禁使用,僅適用于單純的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此外,由于該技術操作難度系數高,因此對醫務人員的解剖理論知識要求高,其操作者需要通過系統培訓才能掌握。手術過程中,穿刺針容易對周圍神經根造成刺傷或擠壓,從而引起神經根損傷,患者術后出現一過性的單側或雙側肢體感覺遲鈍,因此在手術中需要操作者嚴格遵循操作規范,避開神經根,防止對其造成損傷。
綜上,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反復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患者恢復快,且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臨床應用前景廣闊。但由于手術適應證的局限性,在臨床應用時需要嚴格掌控適應證,且術中應注意做好射線防護。
[1] 李永勝,姜烈寶.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7):32-34.
[2] 張在田.腰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79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7): 610-611.
[3] 吳紅.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4,(8):30-31.
[4] 高國勇,陳廖斌,鎮萬新,等.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2,35(5):423-425.
[5] 孫根文,塔依爾·阿不都哈德爾.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病變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5):422-425.
R 687.3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39
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