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毅勤
三門峽市陜州區第一人民醫院 婦產科 河南 三門峽 472100)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病變患者盆底功能的影響探析
杜毅勤
三門峽市陜州區第一人民醫院 婦產科 河南 三門峽 472100)
目的探析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病變患者盆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三門峽市陜州區第一人民醫院確診治療的88例子宮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入選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對對照組采用腹式全子宮切除術,給予觀察組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與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優良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有助于減輕對子宮病變患者盆底功能的損傷,降低術中出血量,利于術后恢復。
子宮病變;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盆底功能
子宮病變如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均為婦科常見疾病,對女性健康與生命安全存在一定威脅[1]。近年來隨著臨床診療技術日益進步,全子宮切除術已成為子宮病變常用治療方法,該手術可預防殘端癌,降低癌變風險,但全子宮切除術可對盆腔自主神經以及盆骨底解剖造成損傷,極易導致患者出現性功能障礙以及尿失禁等癥狀,影響術后正常生活[2]。臨床研究發現,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因其易于操作、損傷少、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可顯著降低盆底功能損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3]。本研究旨在觀察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病變患者盆底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三門峽市陜州區第一人民醫院確診治療的88例子宮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了解本次研究內容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感染者、肝腎功能異常者、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調查者。將入選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觀察組年齡34~67歲,平均(44.58±12.17)歲;子宮腺肌癥17例,子宮肌瘤15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2例。對照組年齡35~68歲,平均(45.36±14.41)歲;子宮腺肌癥16例,子宮肌瘤17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1例。兩組患者年齡、子宮病變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對對照組患者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取平臥位,全身麻醉,手術切口取腹部正中,常規腹腔探查,自膀胱上動脈逆行尋找子宮動脈,于髂內動脈分支約10 mm處凝固、切斷,將膀胱子宮覆膜剪開并反折至宮旁組織,膀胱子宮頸間隙采取鈍性分離,處理血管,將宮旁組織分開并暴露子宮。于子宮峽部對子宮動靜脈水平電凝電切并同時處理對側。將主韌帶、骶韌帶切斷,將子宮擺放于一側,暴露主韌帶,緊貼宮頸采用雙極電凝并用超聲刀將其剪斷,將陰道穹隆切開然后取出子宮,將骶韌帶切斷并剝離神經組織,于盆腔壁處切斷,保留盆腔神經。電凝離斷卵巢固有韌帶及雙側子宮韌帶,水平電凝離斷子宮動靜脈,術畢用生理鹽水沖洗并逐層縫合。對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取膀胱結石位,全身麻醉,常規CO2氣腹,采取三孔法腹腔鏡手術,常規探查腹腔,其他手術步驟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
1.3評價指標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與臨床療效。依據患者盆底功能損傷情況以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療效進行判定,優:臨床不適癥狀消失,術后未見陰道壁膨出、陰道頂端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且對性生活質量無影響;良:臨床不適癥狀改善顯著,術后出現輕度陰道壁膨出、陰道頂端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癥狀輕微,對性生活質量影響較小;中:臨床不適癥狀改善輕微,術后出現中度陰道壁膨出、陰道頂端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癥狀,性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差:臨床不適癥狀未見改變,術后出現重度陰道壁膨出、陰道頂端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癥狀嚴重,性生活質量較差。

2.1術中出血量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68.41±8.74)ml,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25.21±12.37)ml,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76,P<0.05)。
2.2臨床療效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全子宮切除術作為臨床婦科常見的手術類型,近年來已成為子宮病變主要的治療方法[4]。女性盆底各器官、肌肉、神經以及韌帶為一個整體,均具有自身的生理作用與解剖特點,利于保障患者盆底功能、結構的完整性,而全子宮切除術的實施改變了子宮各器官組織間的解剖學關系,并對神經造成損傷,極易破壞盆底各器官功能[5]。基于此,提升手術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以及減輕盆底功能損傷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6]。
既往多采取腹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該病,但由于其切口大、術中出血量多,增加了感染發生風險,加之術后腹部瘢痕較為明顯,已無法滿足現代女性的審美需求。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屬于一種微創術式,在經腹腔鏡引導下可清晰顯示微小病灶,提升視野清晰度,在相對封閉環境中完成手術各項操作,可有效減少因空氣消毒不充分而致的感染風險。術中CO2氣腹的建立,有效降低了血管滲血,對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作用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優良率均優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并對患者盆底功能影響甚微,可作為臨床治療子宮病變較為理想的術式選擇。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有助于減輕對子宮病變患者盆底功能的損傷,降低術中出血量,利于術后恢復。
[1] 秦艷,田杰,劉小燕,等.子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病變冷刀錐切術后切緣陽性和全子宮切除術后病理結果比較[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7,33(1):35-37.
[2] 謝彩霞,李愛明,范淑靜,等.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開腹手術在大子宮良性病變治療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17,19(2):296-298.
[3] 程會芳,劉自強.腹腔鏡下與經腹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9):899-900.
[4] 張叢敏,劉靜,余夢虹,等.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切除術與陰式子宮全切除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的臨床比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26):5129-5131.
[5] 胡茜茜,陶應珍.兩種術式治療非脫垂良性子宮病變的效果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2):4680-4682.
[6] 周亞蓉.應用宮腔鏡技術治療子宮腔內良性占位性病變的安全性及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4):340-342.
R 713.4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84
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