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利俠
淅川縣人民醫院 病理科 河南 南陽 474450)
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間質瘤的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應利俠
淅川縣人民醫院 病理科 河南 南陽 474450)
目的探究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間質瘤(GIST)的臨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選擇淅川縣人民醫院收治的GIST患者238例,其中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35例,分析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危險度分級、病理檢查結果、免疫表型。結果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見于低危、極低危患者,而單發GIST多見于高危、中危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腫瘤直徑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 HPF;腫瘤細胞DOG1陽性率為97.14%,CD117陽性率為88.57%,CD34陽性率為88.57%,DOG-1陽性率為85.71%。結論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為食管癌和胃癌,危險度分級較低,腫瘤細胞均為梭形細胞型,且無特異性臨床特征表現、免疫組織化學標志。
胃間質瘤;原發性消化道癌;病理特征
GIST是一種胃腸道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人群[1],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出血、吞咽困難等。該病具有多向分化的特點,可向腔內生長,使黏膜隆起,從而引發繼發性潰瘍[2]。據統計,GIST的發病率在肉瘤中占20%,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3]。目前臨床多以腸鏡、胃鏡等方法檢查,可根據檢查結果初步診斷腫瘤的大致范圍,但此類診斷不足以確診GIST。有學者認為,免疫組織和病理切片的結果是確診GIST的重要依據[4]。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淅川縣人民醫院收治的GIST患者238例,其中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間質瘤患者35例,分析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的臨床及病理特征。
1.1一般資料選擇淅川縣人民醫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GIST患者238例,其中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有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45~80歲,平均(66.32±4.55)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GIST;腫瘤均由手術切除;有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臨床癥狀,包括吞咽困難、腹脹、腹痛、腹部包塊、消化道出血等;未出現其他特異癥狀。
1.2研究方法回顧分析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并記錄患者臨床檢查結果。
1.3觀察指標參照2009年《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對GIST患者進行危險程度分級[5]。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包括記錄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GIST的腫瘤大小、核分裂數。并檢查其免疫表型,包括DOG1、CD117、CD34、DOG-1。

2.1危險度分級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見于低危、極低危患者,而單發GIST多見于高危、中危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單發GIST和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 危險度分級比較[n(%)]
2.2病理結果及免疫表型238例GIST直徑為0.4~21.0 cm,平均(10.23±1.25)cm;腫瘤發生的部位為小腸64例(26.89%)、胃部142例(59.66%)、結直腸18例(7.56%)、胃腸外8例(3.36%)、食管6例(2.52%)。其中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35例(14.71%),腫瘤直徑為0.5~4.5 cm,平均(2.10±0.65)cm;腫瘤發生于食管2例(5.71%)、胃33例(94.29%)。經檢查,35例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患者的腫瘤細胞均為梭形細胞型,無明顯的細胞壞死、異型,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核分裂象均為<5個/50高倍視野(HPF)。腫瘤細胞DOG1陽性34例(97.14%),CD117陽性31例(88.57%),其中DOG1陰性、CD117陰性1例(2.86%),其中CD117陰性、DOG1陽性4例(11.43%),CD34陽性31例(88.57%)、DOG-1陽性30例(85.71%)。
GIST是以胃腸道出血、吞咽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間葉源性腫瘤。GIST被認為是由于間質干細胞并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的突變所導致。GIST在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占1%~3%,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引發繼發性潰瘍。按照GIST發展形式,可將其分為以下幾類。①壁外型:腫瘤科發展至漿膜面;②腔內型:腫瘤可向腔內發展,位于黏膜下方;③壁內型:腫瘤僅會在肌壁處的位置發展;④馳鈴型:腫瘤可同時向漿膜面和黏膜面發展。腸鏡、胃鏡等均是檢查GIST的常用方式,但僅能判斷腫瘤大致位置,無法確診,易導致患者錯過治療最佳時期,不利于患者預后。臨床調查顯示,準確診斷腫瘤危險等級與病理判斷對GIST患者的術中與術后療效均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的腫瘤發生機制與GIST特異性抗體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見于低危、極低危患者,加之術前檢查均未發現與不良預后相關因素,如潰瘍、邊緣不規則、異質性、強回聲等。臨床可按原消化道癌的治療方式實施治療,預后復發的風險性較小。調查顯示,有少數直徑較小GIST伴有惡性特征,具有極高的危險性,臨床應加以重視此類患者。本研究中,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在所有GIST患者中占14.71%,其中以食管癌和胃癌居多。有研究報道,GIST的發生部位多見于小腸和胃,腫瘤的平均直徑為6.0 cm[6]。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發生于胃部,其次為食道,且腫瘤直徑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HPF。以往臨床常將CD117作為診斷GIST的免疫標記物,但CD117陽性也可見于中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精原細胞等,甚至在部分黑色素瘤、平滑肌腫瘤、未分化肉瘤等軟組織腫瘤中也有表達。有研究顯示,與CD117相比,DOG1對GIST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更高。DOG1是針對GIST新發現的診斷性抗體,能在正常胃腸道Cajal和GIST細胞中表達,在其他軟組織腫瘤中非常罕見。本研究結果顯示,DOG1陽性率為97.14%,CD117陽性率為88.57%,可見采用DOG1染色陽性表達可幫助鑒別和診斷GIST。因存在DOG1陰性的病例,臨床可采用聯合標記DOG1、CD117、CD34、DOG-1對GIST實施診斷,對提高GIST的診斷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診斷GIST時,應從病理和臨床給予重視,特別是在術后隨訪和手術中的探查均應注意鑒別其與消化道癌復發和轉移,DOG1能幫助臨床對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實施鑒別與診斷。
綜上所述,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GIST多為食管癌和胃癌,危險度分級較低,腫瘤細胞均為梭形細胞型,且無特異性臨床特征表現、免疫組織化學標志。
[1] 劉憶,趙光耀,陳衛昌.胃異位胰腺誤診為胃間質瘤的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3):543-544.
[2] 盧光榮,周羽翙,鐘金偉,等.不同侵襲危險性胃間質瘤的超聲內鏡圖像特點比較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1):1-4.
[3] 黃賢華,鄭漢朋,邱乾德.胃間質瘤MSCT表現與惡性危險度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16,31(1):63-67.
[4] 劉廣杰,鄧明坤,潘紅梅,等.原發性食管小細胞癌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廣東醫學,2015,36(22):3476-3479.
[5] 趙宇,劉輝,習羽,等.胃間質瘤CT征象與腫瘤危險度分級的關系[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6,32(6):892-895.
[6] 盛娟,伍瑞,左贊,等.胃間質瘤內鏡超聲量化評分系統對內鏡下切除胃間質瘤風險性評估的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6):579-582.
R 73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98
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