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鄢陵縣中醫院 超聲科 河南 許昌 461200)
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在肝脾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黃艷
鄢陵縣中醫院 超聲科 河南 許昌 461200)
目的探討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在肝脾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在鄢陵縣中醫院就診的肝脾外傷患者7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超聲檢查,觀察組在常規超聲檢查基礎上接受超聲造影檢查,比較兩組診斷準確率及肝脾破裂分級準確率。結果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肝脾破裂分級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造影檢查對診斷、治療肝脾外傷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及分級準確率,有利于評估患者的創口情況、出血情況,為醫生的診治提供影像依據,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常規超聲;超聲造影;肝脾外傷;臨床診斷
肝脾外傷是外科常見疾病,由于受到外部重擊或重大傷害造成肝脾破裂,極易導致大出血,威脅患者的生命。大量數據表明,脾破裂是目前腹部外傷中發生率最高的,其次為肝臟破裂,兩個臟器的損傷均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1]。因此,對于肝脾外傷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臨床上采用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兩種影像檢查手段,其中常規超聲技術在檢查肝脾外傷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沒有明確的判斷,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超聲造影則通過造影劑判斷患者的出血情況及出血量,可及時的對損傷做出判斷[2]。本研究選取鄢陵縣中醫院收治的肝脾外傷患者70例,探討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在肝脾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在鄢陵縣中醫院就診的肝脾外傷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顯的外傷,臨床表現為明顯的腹痛、肝部及脾區經叩擊明顯感到疼痛。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觀察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18~52歲,平均(32.26±2.59)歲,受傷至檢查時間為30 min~2 h,平均(1.06±0.34)h。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0~58歲,平均(33.04±2.17)歲,受傷至檢查時間為25 min~2 h,平均(1.14±0.52)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超聲檢查,使患者保持仰臥位,檢查前將超聲探頭的頻率設置為4 MHz,MI為0.04~0.07,檢查時使用常規超聲設備平掃患者的肝臟及脾臟,確定出血部位及范圍,并檢查肝包膜、脾腎間隙、肝腎間隙等是否存在積液。觀察組在常規超聲檢查的基礎上接受超聲造影檢查,將造影劑凍干粉經5 ml生理鹽水溶解后抽取1.0~1.2 ml再經周靜脈注入患者體內,同時將超聲儀器中內置的計時器及錄像設備啟動,觀察出血部位血流情況及回聲強度變化,檢查完畢后根據儀器所傳出的圖像進行臨床分析。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診斷準確率,肝脾外傷包括單純肝損傷、單純脾損傷、復合肝脾損傷;比較兩組肝脾破裂分級的準確率,根據美國創傷外科協會肝脾外傷手術分級標準對干脾破裂程度進行判斷[3]。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診斷準確率70例患者中經手術及CT檢查均證實存在肝脾外傷,觀察組準確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情況比較(n,%)
2.2肝脾破裂分級準確率兩組經肝脾外傷手術分級標準評定,觀察組分級準確率為88.57%(31/35),對照組分級準確率為54.29(19/35)。觀察組分級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80,P<0.05)。
肝脾在人體中位置較為固定、體積較大、質地較為脆弱,一旦受到外界的撞擊或外力的影響極易引發肝脾破裂,引發大出血,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對于肝脾破裂患者而言,在短時間內確定出血點、創傷范圍等,可有效降低患者肝脾出血量,對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臨床上對于肝脾外傷的診斷主要采用常規超聲檢查或超聲造影,通過檢查確定損傷位置及損傷程度,有助于治療的進一步推進[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在常規超聲檢查中加入超聲造影檢查可有效提高肝脾損傷的檢測準確率,為臨床判斷患者出血及創口情況提供了有利條件。觀察組分級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超聲造影技術在肝脾外傷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臨床上對肝脾破裂分級的準確率,為后期醫生的診治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據。究其原因在于診斷肝脾外傷中,采用常規超聲檢查不能完全顯示臟器的損傷程度,對于腹腔中無積液的患者,常規超聲檢查無法反映出臟器及其他組織的病變程度,敏感性及診斷準確率較低,不利于臨床醫生的判斷[4]。而超聲造影在檢查肝脾外傷中運用,通過轉動超聲探頭,以最合適的角度觀察肝脾的病灶情況。在檢查前向患者體內注射造影劑,利用造影劑的原理,觀察造影劑對病灶的灌注情況,進而判斷患者臟器病變的具體狀況。在超聲造影檢查中對損傷區域的顯示表現為無明顯的點狀或線狀增強,但正常組織通過超聲則表現為顯著的點狀或線狀的增強,較好地增強了病灶與正常組織間的對比效果。與常規超聲檢查相比,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病灶的位置及范圍。此外,對創傷的深度、長度及出血情況,血腫情況均可有效反映,有利于臨床上對肝脾破裂的分級,提高分級準確率[5]。醫學報道顯示,超聲造影在診斷肝脾外傷中敏感性及準確率均高于常規超聲檢查,且敏感性高達97.00%,準確率高達96.58%[6]。由此可見,使用超聲造影檢查可有效降低臨床檢查漏診率及誤診率。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檢查對診斷、治療肝脾外傷具有重要的意義,診斷準確率及分級準確率較高,有利于評估患者的創口情況、出血情況,為醫生的診治提供影像依據,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1] 王竹,呂明德,文艷玲,等.交互式分割軟件在肝局灶性病變超聲圖像分割中的初步臨床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6,37(1):131-136.
[2] 呂江紅,壽金朵,趙博文,等.超聲造影評價肝臟惡性腫瘤高危人群的價值[J].中華腫瘤雜志,2015,37(7):545-548.
[3] 高美瑩,王金銳,苗立英.超聲造影引導經皮注射凝血酶治療肝穿刺活檢術后出血1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16(5):472-474.
[4] 李海文,鄧書敏,王小帥,等.超聲造影在脾臟創傷后活動性出血成像特點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3):434-436.
[5] 馬振,黃晶晶.超聲造影技術在肝腫瘤血管生成評價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15,12(8):615-618.
[6] 王玉東.常規超聲及對比超聲在肝脾外傷并發癥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6):45-46.
R 44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109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