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劉海燕
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目的探討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治的腦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對照組(n=44)接受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n=44)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4)。結論心理干預可提升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護理滿意度。
心理干預;腦卒中;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
本研究為確定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將88例腦卒中患者依照隨機數表法分組,分別實行常規護理、常規護理聯合心理干預。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治的腦卒中患者88例,均為首次發作,其臨床表現、體征、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均與全國腦學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1]相符合。排除合并惡性腫瘤者或預期生存期<6個月、精神障礙或因文化水平較低無法獨立完成本研究中問卷調查者,所有患者均已簽訂了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表法將上述88例腦卒中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2例;年齡為35~85歲,平均(69.5±3.2)歲;文化程度:小學2例,初中29例,高中10例,大學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為36~85歲,平均(69.8±3.0)歲;文化程度:小學1例,初中28例,高中12例,大學3例。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即在病情穩定1 d后,予以肢體康復訓練,即擺成良好肢體位,預防其出現痙攣姿勢;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依次活動其大關節、小關節;此外,鼓勵患者自主運動,從坐起、站立、癱瘓肢體單腿站立、抬腿訓練、站立平衡訓練到最后直立行走;同時,還需提供飲食指導、起居護理、隨機情緒安撫、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干預。①建立友好護患關系。醫護人員應向患者主動介紹姓名、工作經驗、業務專長、本病治療進展等,提供微笑接待;同時,護理人員應在工作中應用語言溝通技巧,結合患者文化程度、年齡、職業背景等,掌握自己說話語氣、方式,以恰當的語言、得體的禮儀,引導患者正確宣泄內心苦悶;此外,護理人員應舉止大方、儀表端莊,操作時快穩準。此外,對患者進行查體時,應尊重患者隱私,幫助患者遮擋私密部位。在收集患者病史時,應在安靜單人房中進行,注意在心理上與患者保持良好醫患關系。②社會支持。醫護人員應動員患者全部家屬參與本次治療、康復,鼓勵患者最信賴、最親密的人陪伴,滿足其歸屬感、安全感和自尊需求,緩解其孤獨、抑郁心境以及社交隔離感;對于老人,特別是老年女性患者,通常需要子女負擔其醫療費用,容易產生愧疚感。護理人員應多安慰患者,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健全其家庭功能,并在必要時動員醫院、社會輔助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經濟負擔。③調節患者之間關系。病友共處一室,會在醫院中形成一個新社會環境,并在共同治療中互相影響。病室內消極氣氛、患者之間缺乏互相照顧,可加重患者孤獨、寂寞以及度日如年等負面情緒。因此,醫護人員應積極調解病區、患者之間關系,以積極氣氛改善患者心情。④認知干預。醫護人員應引導患者,使其認識到自己是社會上的獨立體,并正確認識到自身在社會、家庭中所扮演角色的權益、責任。同時,告知患者其目前心理狀態屬于病態心理,應合理調試其心理,并配合康復措施、藥物治療等處理。⑤系統化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腦卒中后相關知識講解工作,幫助患者與醫生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在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貫穿健康教育。同時,告知患者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及預后等信息。
1.3觀察指標①參考生活質量測定量表[2],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水平;量表評分是0~100分,其中量表評分高者,證明其生活質量水平高;反之則證明其生活質量水平低。②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在患者出院前1 d獨立完成,就其對護理內容、心理狀態、護理操作技巧、護理服務態度、生活質量的滿意度進行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等級如下:特別滿意、滿意、尚可、一般、不滿意,按照上述等級對問卷中5個項目分別評為4、3、2、1、0分,總分15~20分者為滿意,總分不足15分者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2.1生活質量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觀察組中滿意42例,不滿意2例,其護理滿意度為95.45%;對照組中滿意35例,不滿意9例,其護理滿意度為79.5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091,P=0.024)。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致殘率、死亡率,部分患者可在治療后出現語言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如全身癱瘓等后遺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3-4]。絕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在治療后遺留程度不等的心理問題,不利于其康復治療順利開展,應實施有效的心理干預,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在常規護理模式下,醫護人員的服務內容偏向于疾病治療,其護理重點是恢復患者機體功能,對患者精神狀態不甚在意,導致患者心理狀況、生活質量較差[5]。因此,需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配合以心理干預,克服其在漫長康復治療中產生的負面情緒。
心理干預作為現代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其是通過交流、溝通手段掌握其心理傾向,并經一系列的心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減輕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并重塑積極向上的康復信心[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即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干預,效果滿意。其中,建立友好護患關系,有助于護理人員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并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該項護理服務還可為患者提供良好情感支持,緩解其心理壓力,并從行為舉止方面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疑慮,使其獲得信賴感、安全感。積極的氛圍、患者之間的彼此關懷,可幫助患者保持愉快心情。因此,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應重視調節患者之間關系;腦卒中患者面對自身偏癱肢體,部分患者可因無法改變現狀而喪失對事件的處理能力,而上述認知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對此,加強認知干預,并提供系統化健康教育,可進一步提升其護理依從性,并幫助患者快速了解腦卒中,并以肯定性、關心的語言增強其康復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正性影響。
[1] 方紅珍,王洪財,朱靜波.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7):150-152.
[2] 薛斌,顧文欽,唐征泳,等.社區團隊模式下家庭康復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和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研究[J].上海醫藥,2015,36(20):60-62.
[3] 黃蘭祝,陳安華,雷碧霞,等.社區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及情緒的影響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12):1695-1698.
[4] 楊杰妹,潘成艷,葉愛素,等.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0).1430-1432.
[5] 張正志,陳麗娜,楊加亮,等.連續式康復服務對腦卒中患者心理及生活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6,15(3):269-271.
[6] 陳君.腦卒中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干預的效果對生存質量的影響觀察[J].心理醫生,2016,22(4):198-199.
R 473.74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124
201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