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惠
義煤集團公司總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三門峽 472300)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
馬麗惠
義煤集團公司總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三門峽 472300)
目的探討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方法。方法將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在義煤集團公司總醫院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實施術后引流管觀察和護理,比較兩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術后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術后引流管;觀察;護理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因其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并發癥少等特點在顱內血腫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可有效促進患者生存質量提高[1]。常規情況下術中清除血腫后,易發生顱內感染、血塊堵塞等現象,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對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實施有效的引流顯得尤為重要,科學、合理的引流管護理對患者術后康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3]。本研究旨為進一步探討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在義煤集團公司總醫院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30~58歲,平均(41.23±8.14)歲;出血部位:外囊區出血9例,腦葉出血11例,基底節區出血21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4例;年齡30~61歲,平均(42.29±9.17)歲;出血部位:外囊區出血10例,腦葉出血11例,基底節區出血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均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以創口及管道護理、康復鍛煉、健康宣教、并發癥預防、病情觀察等為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實施引流管觀察和護理,措施如下。①引流管觀察:a.腦室引流管觀察。仔細觀察并記錄引流液顏色、速度、性質等。以400~500 ml/d為腦脊液正常分泌量,若其增加則表明出現顱內感染、腦脊液循環受阻、出血等。若引流液為鮮紅色則可能出現活動性出血;若為暗紅色可表現為陳舊性出血。一般情況下,腦室引流管的最高點在15~20 cm,引流管過低或過高經發生引流過度或不流暢,造成繼發性出血、顱內低壓等癥狀。應妥善固定引流管,禁止在更換時大幅度降低或升高,避免掉落。b.觀察普通引流管。仔細觀察并記錄引流液性質、顏色、引流速度。常規情況下,血腫液化劑注射后2 h內引流液將從暗紅色轉為清亮,且其性質從黏稠變為稀薄。如果引流液變為鮮紅色且逐漸變多則表示可能發生出血,應告知醫生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②術后護理:a.保持患者頭部處于中位,維持穿刺部位懸空,血壓平穩患者可抬高床頭30°。為避免引流管發生脫落、扭曲等癥狀,可用約束帶對煩躁及意識不清的患者進行約束,必要時注射鎮靜劑。b.選取高于頭部15~20 cm位置為流出點,當患者抬頭或體位發生變化時應適當對引流袋位置進行改變。密切觀察引流管情況,防止發生扭曲、脫落。c.更換引流袋時,采用沾有碘伏的棉球對穿刺口進行擦拭消毒,及時更換無菌紗布。d.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其瞳孔大小及意識情況進行觀察,判斷是否有再出血、顱內低壓等癥狀發生。
1.3評價指標①NIHSS評分:采用NIHSS評分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低[4];②并發癥:統計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便秘、墜積性肺炎、再出血發生率。

2.1NIHSS評分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2.2并發癥觀察組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便秘2例,墜積性肺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76%(4/41);對照組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便秘5例,墜積性肺炎2例,再出血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27%(12/4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70,P<0.05)。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是治療顱內血腫的有效方法,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特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術后引流管情況將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對術后引流管強化觀察及護理,可有效抑制并發癥發生,同時引流管的流暢性將對治療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NIHS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表明對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術后實施引流管觀察和護理,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術后引流管護理強化術后體位及無菌操作,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若發生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減少異常情況對顱內壓的影響,改善患者神經功能[7]。本研究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表明術后引流管的觀察和護理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給予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術后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
[1] 熊性華.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3):138-139.
[2] 張鵬,盧穎.腦出血患者微創術后引流導致顱內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3):5874-5876.
[3] 許瑛.護理干預應用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臨床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3):494-495,511.
[4] 葉銀菊.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中醫康復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168-169.
[5] 李銀梅.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在腦出血病人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5,29(21):2674-2675.
[6] 尹宗杰,康全利.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10):1460-1461.
[7] 唐海川,徐志瑩.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老年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3):503-505.
R 473.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128
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