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華
方城縣中醫院 內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辨證康復護理對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李清華
方城縣中醫院 內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目的探討辨證康復護理對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選擇方城縣中醫院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予以對照組常規護理,對觀察組加用辨證康復護理,比較兩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結果干預后兩組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采用辨證康復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辨證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恢復期;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腦卒中是因血管破裂或血管堵塞造成血流無法進入大腦,損傷患者腦部組織,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本病具有發病急、病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以中老年人群發病最多,中國中風發病率位列世界第一,已成為醫學領域與社會關注的重點[1]。隨著臨床不斷深入研究,腦卒中病死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患者仍留有殘疾,重殘率高達40%,使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生活障礙,對其心理打擊極大,也為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對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進行有效、規范、系統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遠期預后[2]。本研究旨在探討辨證康復護理對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方城縣中醫院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過方城縣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6~84歲,平均(63.85±10.29)歲;其中11例腦出血,12例腦梗死,2例腦梗死合并腦出血。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44~83歲,平均(62.46±11.82)歲;其中13例腦出血,11例腦梗死,1例腦梗死合并腦出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1996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內相關診斷標準;②生命體征相對穩定;③不伴有癡呆或嚴重的意識障礙;④發病2周~6個月內,處于恢復期的患者;⑤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并發惡性腫瘤;②既往有四肢外傷手術史者;③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④伴有嚴重并發癥或感染者;⑤依從性差或不愿參與研究者。1.3護理方法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基礎康復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采用辨證康復護理,步驟如下:①情志干預,按照中醫學“五音治病”為依據,對于心脾兩虛者播放笙、塤等樂器所奏的音樂;肝火擾心者播放木魚、竹笛等樂器所奏的音樂;痰熱擾心者播放古琴、小提琴等樂器所奏的音樂。對于郁思難解者護理人員應多進行溝通,鼓勵患者,使其保持樂觀的心態。②飲食干預,患者宜多食健脾益氣的食物,多攝入新鮮水果、蔬菜等食物,氣虛者多用西洋參粉、黃芪粉等益氣類食物。③藥物干預,視患者情況辯證治療,心肝火盛者進行息風化痰,氣滯血瘀者予以活血化瘀,可少量長期服用龜甲、三七粉、鱉甲粉,囑咐患者及其家屬需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不可擅自更改藥量、停藥及換藥。1.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簡易Fugl Meyer量表[4]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上肢滿分66分,下肢滿分34分,分數高低與運動能力成正比;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5]評估,合計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干預后兩組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腦卒中發病急驟,患者常伴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角歪斜等多種臨床表現,中醫學將之稱為中風,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但若能在發病早期得到及時的干預措施,也能獲得較好的干預效果[6]。中風偏癱恢復期是患者體力、智力、社會活動等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漸恢復的過程,患者中風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具有重組能力,部分神經元可再生,在恢復期若能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中醫學認為中風病因主要包括風、火、虛、毒、瘀、痰等6大原因,臨床治療與護理應以息風化痰、通肺瀉火、活血化瘀等辨證治法。辨證康復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按照辨證論治、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的思想,視患者實際情況從多方面展開護理,以達到提高患者恢復效果的目的。本研究中在對患者進行基礎康復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基礎上,加以辯證康復護理,從情志、飲食、藥物等方面著手。通過“五音治病”,辨證施治,具有補益心脾、疏肝瀉火、寧心安神等功效;飲食、藥物方面讓心肝火盛、氣滯血瘀者服用三七粉、鱉甲粉、龜甲等,其中龜甲滋陰養血、除濕解毒,鱉甲分軟堅散結、滋陰潛陽,長期服用可達到息風化痰、活血化瘀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上升趨勢更明顯。由此可見,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采用辨證康復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均具有積極作用,利于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采用辨證康復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 孫麗娜.中風中醫護理[J].河北中醫,2014,36(12):1885-1887.
[2] 馬靜.中醫康復護理配合常規療法治療腦梗死4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3,19(6):118-119.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12(6):379-380.
[4] 王秀霞,郭芙蓮.中醫護理在促進中風偏癱病人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24):2619-2620.
[5] 王秀和,王志穩.循經按摩對中風偏癱病人運動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9(35):4473-4474.
[6] 張中蘭.運用中醫綜合護理技術對中風偏癱患者臨床療效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9):1486-1487.
R 473.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129
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