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產品電商,哪個領域最賺錢?
現在,做農產品電商,能賺錢的越來越多。人們最想知道的是,最賺錢的是哪個領域?
最近,阿里首次發布了“2016年農產品電商50強縣”,這50強縣廣泛分布在全國十五個省區,其中浙江13個、江蘇9個,福建7個、山東6個,成為電商強縣最多的四個省份。
波士財經認為,農產品消費漸入佳境是個趨勢,體現了人們對綠色消費的推崇不斷升溫。其實,哪個縣電商群體大不大、賣得多不多并非根本所在,最根本的應當是,那個電商強縣靠賣什么強大起來的。
從阿里披露的信息看,2016年賣得最好的電商農產品排前十位的依次是:堅果,茶葉,滋補品,果干、水果、肉類熟食、飲用植物、綠植、水產品和奶制品。
與2015年相比,堅果超過茶葉、綠植超過水產品,其它的排位則沒有變化。2016年,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交易額首度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速超40%,其中,堅果銷售超過100億元。
數字充分說明,做農產品電商有搞頭,而當一個區域的產業氛圍也濃郁起來時,則更有搞頭。
其實,應當注意到,在阿里平臺上,2016年消費額增速最快的五類農產品依次為蔬菜、蛋制品、肉類、肉類制品和米面。聯想起“社區便利店會成為共享經濟的又一次熱點,是資本加注的另一個爆款”的預言,就不難理解這五類家產品為什么會銷售提速。
未來,通過社區便利店的布點,通過共享平臺的資源分配、消費達成,農產品在城市的消費或會掀起另一波的高潮。
對于創業者而言,農產品網銷仍是區域創業的熱點,而且它的最大優熱勢便是輕資產、低成本。
以福建為例,有7個縣入圍50強,其中,安溪、武夷山、德化的特色產品均為茶葉,南靖、龍海的特色產品均為綠植,古田、閩侯則以干貨產品為特色。
像安溪的茶產業涉及超過30萬當地人在全國的創業,電商成為他們的又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營銷手段、經營身份。隨著電商這一形式在逐漸化解先前的低價競爭的劣勢,加入文化等新定位之后,可望在價格相殺的階段后,獲取更多的附加值。
波士財經認為,農產品電商的繁榮依托當地傳統農業產業,產業的厚度越深,越有可能在全國電商的競爭中形成區域優勢,這優勢主要體現在貨源優勢與定價優勢。
以往的案例告訴我們,市場通路不如大城市、大都市,是一些縣城創業氛圍難以加溫的難點,而在農產品電商化時代,這樣的阻隔將大為減弱。
“農產品電商50強縣”是阿里對平臺農產品電商的一次年度歸納。近年,京東、阿里不斷布局農村電商,在此過程中亦不斷與地方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受到市場面產業界的關注。
實際上,當下網購市場的爭奪已從一二線三四線城市,轉向了農村市場的爭奪,有業內預言,未來農村電商會出現爆發式增長。
關于有賺錢潛力的電商領域,少不了農村電商、母嬰電商、餐飲O2O、汽車后市場服務、O2O醫藥O2O、在線旅游等,其中農村電商的潛力被認為最大。
如同云游走于天空一樣,“農產品電商”與“農村電商”并不是孤立的兩個概念,它們代表著農業與農村的市場機遇,代表著產業與市場的打通。
(波士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