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達
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是一場高水平的教學競賽,來自江蘇省各市的27名青年教師,在舞臺上展示著自己的風采,現場近千名老師參會觀看。
我有幸,也作為選手參加了這場盛會。我上的是一堂作文課。為了這堂課,江蘇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特級教師施建平,李吉林老師的大弟子、南通市名師張洪濤等人,多次試聽,為我精心打造;為了這堂課,學校備課組專門為我舉行研討會,精心雕琢;為了這堂課,我九易其稿,十次試教,幾乎琢磨了四十分鐘課堂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
教學理念新穎,設計環節巧妙,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成效突出……這是十次試教后,大家一致的評價。懷著滿滿的信心與期待,我來到了比賽場地。這次比賽,由于參賽老師較多,時間比較緊湊,課與課之間只有十分鐘的間隙。而在這十分鐘里,參賽老師要調試好課件,要進行五分鐘的現場說課,要留有兩分鐘時間讓學生進場,所以留給老師課前談話的時間就很少了。而作為這堂課的一部分,我設計了一段兩分鐘左右的課前談話,既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熱情,又能課前蘊積,為下面的授課打下鋪墊。
時間寶貴,前一位比賽教師的課剛剛結束,我就沖上舞臺,開始課前課件的調試。接著是五分鐘的說課,此次課的主題是“站在課中央”,我圍繞著“發現兒童天性、激發兒童興趣、符合兒童規律”等方面,闡述了自己設計這堂課的一些理念。當我說完課,早就在門外等候的學生陸續進場。學生大體落座后,我一看手表,留存的時間不多了,就開始了“激情激趣”的課前談話。說實話,面對著舞臺上絢爛的燈光,面對著舞臺下數百雙眼睛,心里還是有些忐忑,但談話的效果還不錯。我也很快進入了狀態,在舞臺上和學生談笑風生,按照之前的教案——課前談話“激情激趣”,帶入情境啟發想象,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當堂練習即時評價……總的來說,這堂課經過了精心打磨,使我在此次教學大賽的舞臺不時產生得心應手的良好感覺。不過也有讓我擔心的環節,在即時評價環節中要隨機選擇學生進行片段描寫,而我并不了解所用班級學生的作文能力。好在后來學生呈現的片段,很能體現我教學的效果。在學生描寫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幾篇很好的范例。我特別把這幾篇習作抽出來,按照設計思路,作了相關的點評。上完課后,自我感覺相當不錯,聽課的不少老師也表示這堂課給他們啟發很大,課上得非常好。
我有些洋洋自得,但沒想到的是,評委在和我交流時,對我說這堂課——你沒有真正地尊重兒童,你“目中無人”!初聽,我一愣!幾個名師親自過手,數位同仁精心探討,多少個日夜字斟句酌,難道設計還有問題?難道生本意識還不濃厚?
評委又告訴我:課很精彩,但那只是表演。雖然整堂課的設計圍繞“發現兒童天性、激發兒童興趣、符合兒童規律”這一教學理念,但你并沒有真正地尊重學生。在上課前,學生還沒有全部落座,你就開始課前談話了。有兩個學生,轉了一會兒找不到位置坐下,看到你已經播放PPT開始課前談話,他們只能偷偷溜到后面,最后被班主任帶到一邊去了。
我又是一愣。是的,我沒有注意到,我只注意到了我的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落座,這我是知道的,但時間來不及了,我要趕時間把設計的內容處理好。竟有兩個學生溜了?我確實沒看到。我只看到教學流程隨我心意,我只看到了在場的學生興致盎然,我只看到了現場的氣氛輕松愉悅……課堂上,我努力面帶微笑;提問時,我注意啟發誘導;評價時,我始終鼓勵激發。但,我真的尊重兒童嗎?
“你沒有尊重兒童”,多么熟悉的評價。在十次試教中,施建平、張洪濤等名師,也曾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PPT上的字,不夠大,后面的學生看不清的,要從后面孩子的眼光去看。”
“孩子看屏幕時,你站在了孩子中間,有的孩子看不到,在左右搖擺地看。”
“你給孩子思考的時間,還不夠,基礎弱的孩子跟不上。”
“你讓孩子寫片段,選擇示范段進行評點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基礎差的學生,也給他們成功的體驗。”
……
凡此種種細節,我一個個地改了,為了“尊重兒童”,我更加小心翼翼地應對著。我關注教學的各個環節,關注問題的設計,調整自己的站姿手勢,我甚至盡最大努力在整堂課上都帶著和善的微笑、輕柔的目光。這樣,在我的課上,兒童看起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童心得到了充分的呵護,童趣得到了最有力的激發。但,竟有兩個孩子沒上課!
靜下心來,我反復認真地問自己——我的內心真的是為了尊重兒童嗎?不!說實話,那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和安排,只是為了那一堂課!為了得到專家的認可,同行的好評。哪怕是我在這堂課上的擔心——即時評價環節中呈現學生片段描寫的效果,也不是擔心學生會不會寫,而是擔心觀眾的看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了我展現個人教學技巧的媒介;學生的習得和能力提升,只是我達到目標的副產品。
但,上課真正的意義在哪里?很慚愧,我似乎沒有認真思考過。
回想自己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上過大大小小數十堂公開課、競賽課。每次上課前,我都會給學生打氣。是自己的班級,我會事先允諾說:今天好好表現,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回來后免做作業或者發獎品;是他人的班級,我會想辦法套近乎,“連騙帶蒙”,戴戴高帽子,豎豎大拇指……課堂上,滿面春風,鼓勵接連而至,可我是發自內心的嗎?還記得在某堂公開課上,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讓學生組織排練課本劇,為了達到課堂的效果,我信誓旦旦地說老師一定會來觀看你們的表演。后來,聽說孩子們真的排練了,可我去了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平時上完課,同行們也常常會組織評課,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姜老師的課尊重兒童,以生為本”“姜老師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姜老師呵護兒童的童心”……可我問過學生的感受嗎?似乎從來沒有。評價的人,永遠是成人,不會是聽課的學生。于是,我也竭盡全力地為了同行的這些評價而努力著。
再想想自己日常的教學,沒有同行、專家的存在,上課更是隨意——怒目呵斥有之,諷刺挖苦有之,沒有了滿面的春風,沒有了和善的目光……我會為了一次默寫,生生擠掉孩子準備的某次自主隊會;我會為了一次評講,毫無顧忌地占用大半個課間。到了公開展示時,再戴上面具,好評有了,獎狀有了,榮譽有了,可在這個過程中又丟失了什么呢?這一堂為了在省內展示自己教學才能的“精心偽裝”的課,還是在一個個細節中,被人一語道破,也使我猛然驚醒:尊重,不是一次表演,而是內心的一種呼喚,是內心的一種呈現。若沒有充分的情感投入,尊重就只是表面的、膚淺的。一個不知道真正尊重兒童的老師,再偽裝,還是有破綻的。
“從兒童的角度看”“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讓兒童站在最中央”……這樣的理念早已熟知,這種論文我也寫過好多。我自以為懂了,我欺騙著自己,也欺騙了同行。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兒童,是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信仰;尊重兒童,是把兒童的幸福、健康以及和諧的成長當作自己的追求。你的課,尊重兒童了嗎?去問問孩子的想法,去聽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兒童,只有兒童說了算。
比賽結束了,沒能拿到第一名,但我已經滿足,因為我所得到的更為重要:學會對教育,心懷虔誠;學會對兒童,心生敬意。
最后,向兩個沒有上我課的孩子道歉。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崇川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