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資仙
今年21歲,來自唐山的湖北大學環境與藝術設計專業大四學生楊海北,因想念家鄉菜,創辦了全國首個高?!肮蚕韽N房”。運行模式是,學生提前預約,帶上自己的食材,交10塊錢使用費,就能在學校提供的共享廚房親自烹飪菜肴。(見《新京報》)
“共享經濟”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然而實際效果卻不一而足,“共享雨傘”“共享衣櫥”“共享睡眠艙”等更是舉步維艱,備受質疑。究其原因,無外乎脫離實際、利益至上、管理艱難、安全衛生易失控等。
而湖北大學學生楊海北創辦的“共享廚房”,雖然同樣顯得“另類”,卻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和深遠的存在意義,因而我要贊一個,支持其辦下去。
首先,市場有需求。和楊海北一樣,太多的大學生想吃家鄉菜或心儀的特色菜了,然而在校園食堂難以得到滿足,“共享廚房”的出現,不正彌補了遺憾嗎?而這樣的情況,各個高校都存在,因此“共享廚房”很有可能在更多的地方被復制。
其次,措施有保障。和“共享雨傘”“共享衣櫥”“共享睡眠艙”等面向社會不同,“共享廚房”立足于高校校園,不但得到了學校在手續、場所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在食品衛生和安全等問題上,學校也安排后勤部門負責監督把關,共用的油、調料等是統一招標采購,包括學生自己帶的菜,也會幫忙查看,以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共享廚房”對創辦者及租用者來說均無后顧之憂,豈有辦不好之理?
此外,學生有鍛煉?!肮蚕韽N房”對創辦者來說是帶有創業性質的鍛煉,對租用者來說同樣是一種鍛煉。尤其是作為租用者的大學生,如果能通過經常出入“共享廚房”而掌握做飯的本領,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