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 哈爾濱 150001)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要點
楊 梅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 哈爾濱 150001)
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要點進行研究。選擇90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療程5周及出院5個月,對兩組患者Barther指數與簡易Fegl-Meyer積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數據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能夠加速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進程,值得推廣。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康復護理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又被叫作腦血管意外,為腦中風的學術名詞,發病機制是因為多樣化因素作用于老年群體,迫使其腦血管發生病變,最終導致個體腦功能受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最顯著的臨床癥狀為發病突然且迅速,致使病灶處神經功能缺失?,F代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不斷提升,預后優良。但是部分患者還是有后遺癥遺留下來,對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相關文獻資料記載,神經細胞修復情況影響著血管通暢性及康復時間,所以康復護理的及時介入能夠大幅度降低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致殘率與致死率。
本文對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應用要點與效果進行總結分析,現做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1月期間我院收診的90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病人51例,女性病人39例,年齡55~ 78 歲,平均年齡(61.6±4.7)歲[1]。90例患者均進行全面檢查以后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5例。研究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8.6±5.4)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61.9±5.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復護理方法
對照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在對研究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外加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可做出如下概述:A.入院12 h內康復護理。對45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與功能障礙程度進行全面評估,以評估結果為基點,編制與推行健康宣教規劃、飲食干預規劃與系統性康復干預規劃,同時對患者及家屬不良心理進行疏導,將人文關懷理念整合其中,以達到調動患者治療主動性的目標。B.入院12~24 h中康復護理。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呼吸、血壓、心率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狀況進行檢測,教會家屬維持患者功能位的方法。例如,仰臥位時,應將患肢抬高15°左右,盡量使上肢臂處于外旋外展狀態,肘關節與腕關節伸展并處于同一平面,手心向上同時掌指關節分開。把軟枕放置于患側臀下部位,以防壓瘡。雙下肢處于中立位,腳背和床面成角90°,保持頭低腳高位,以達到維護靜脈回流暢通性目的?;紓扰P位時,應使患臂保持伸展狀態,腕關節外旋10°左右到功能位,掌心向上同時指間分開,健側腿稍微屈曲向前,患側腿微屈向后。健側臥位時,首先要將軟枕置于胸前,同時確保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的伸展度,規避垂腕現象,并自然擺放髖、膝關節。C.入院24~72 h內康復護理。以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發展程度與趨勢,積極對其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在患者體溫、血壓、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應首先以被動活動為主。床上翻身、床上雙橋運動或轉移等相關項目,并協助患者學會肩關節內旋與臂內收技巧,待患者肌力大于三級時進行主動功能訓練、步態練習[2]。上述訓練均要遵循早期介入、因人而異與循序漸進規則。
1.3 療效標推
Barther指數評定標推:40分以下,說明患者生活自理困難;40~60分,表明患者梳妝、如廁等自理活動需有外界幫助;大于60分,證明患者基本自理生活活動可自行完成。Fegl-Meyer:運動障礙嚴重評分低于50(Ⅰ級);運動障礙顯著評分50~84(Ⅱ級);運動障礙為中度水平評分85~95(Ⅲ級);輕度運動障礙評分96~99(Ⅳ級)[3]。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Barther指數對比
入院時兩組患者Barther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入院5周和出院后5個月,Barther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

表1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ices in both groups
2.2 兩組患者Fegl-Mevyer積分對比
入院時兩組患者Barther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4]。研究組入院5周和出院后5個月,Barther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egl-Mevyer積分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Fegl-Mevyer points in both groups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中樞系統存在一定可塑性,所以其可以推動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組織和神經功能恢復進程。 很多腦卒中患者肢體活動障礙恢復期會出現肌張力增高、關節攣縮、運動協調性降低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康復護理功能再訓練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再塑的重點[5]。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群體中的應用取得臨床效果是極為可觀的,療程5周以及出院5個月后,研究組患者Barther指數與簡易Fegl-Mevyer積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1] 周玲,趙穎,袁秀梅,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7,(08):154-156.
[2] 陳晉,陳淼,陳珍珍,等.群組管理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的效果評價[J].醫院管理論壇,2015,(09):20-22.
[3] 謝薇,李永紅,黃艷.社區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醫康復護理需求調查報告[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5,(06):81-82.
[4] 金楹,陳曉慧.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用中醫康復綜合干預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生活能力改善效果分析[J].新中醫,2016,(05):257-259.
[5] 高碧容,葉少宏,吳宏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10):1350-1352.
Essential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YANG Mei
(General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Farm Reclamation, Harbin 150001, China)
The main point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studied. 9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for 4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ltra early treatment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ng the Barther index and the simple Fegl-Meyer scores of two groups for five-week treatment course and five months after discharging from hospit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ta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accelerate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hich is worth of promotion.
Elderly ischemic stroke; Ultra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R473.74
: A
: 1674-8646(2017)16-0016-02
2017-05-30
楊梅(1969-),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