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然++謝麗容
IBM的這場轉型尚未到最終評定是否成功的階段,但新的業務組合收入如果超過總收入一半,便可視為初步告捷
在IBM第四次轉型之旅將近三年之后,二季度,這家公司終于看到了轉型初步成功的一絲曙光——代表轉型方向的新業務收入已經占總營收的42%,接近一半,IBM大中華區副總裁、Watson健康事業部總經理郭繼軍對記者說,超過50%即可算轉型初步成功。
IBM歷史上曾經在劇烈的行業變化中成功完成三次大轉型、無數次小轉型,過程跌宕起伏,但最終均獲成功。放眼全球,IT行業能在如此長周期內成功完成轉身的公司,只此一家。
watson是一個基于云端的超強大腦.不斷吃進各種的結構和菲結構化數據.叉輸出各種強大的應用。它為不同的行業提供應用接口,出售智力。
鑒于過往,IBM的此次轉型更具深意。這家巨頭公司此次轉型的任務是,業務架構要從軟件+硬件+服務,轉變為云+認知+行業。
IBM花費十數年打造的人工智能認知系統Watson是擔綱轉型的核心推手。
Watson是一個基于云端的超強大腦,不斷吃進各種的結構和非結構化數據,又輸出各種強大的應用。它為不同的行業提供應用接口,出售智力。
IBM CEO羅睿蘭多次在公開場合稱,IBM已經在Watson身上投入重注,這不僅指投資規模,更是向全球開放Watson,放到云端,打造一個基于Watson的開放生態系統。
兩年間,IBM大幅縮減已經存在半個多世紀的業務,轉而投入新領域來壓下第一個賭注,這令IBM短期財務指標承壓;第二個賭注則剛剛起步,它將決定IBM這只藍色大象是否繼續起舞。
緊隨全球趨勢,今年3月,IBM在中國聯手萬達打造可承載Watson能力的全棧公有云系統,又進而成立Watson健康中國事業部,IBM在中國的全新轉型之旅也由此開啟。
IBM的Watson以健康醫療行業為始,結合既有行業積淀,IBM認知能力已經進入中國金融、制造、零售等多個行業。
IBM此次轉型的核心是將IBM的業務架構從此前已經延續十數年的軟件+硬件+服務架構,轉成云+認知+行業(Cloud+Cognitive+Industry)。其中,Watson作為IBM最成熟的人工智能商業分析系統,成為這一輪轉型的核心。
7月19日,IBM發布了2017年第二財季財報。財報數據顯示,IBM第二財季營收為192.8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2.38億美元下降5%,凈利潤為23.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5.04億美元下降7%。
不過,在業務收入占比中,截至本財季為止,IBM的戰略成長性業務相較上一財季同比增長11%,占整體營收比重超過40%;云業務2016年總收入137 億美元,年收入增長35%。
Watson已覆蓋45個國家和地區, 與西門子、GM、惠而浦等領先企業一起, 在醫療、環保、能源、金融、制造、教育等20個行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推出200多個Watson應用案例。
Watson能力也隨著業務所需不斷強化和靈活演變。到目前為止,Watson在IBM云上計算速度已比最初提高了 24倍,性能改善了2400%,體積縮小了 90%。
IBM還在大力擴充行業數據、建立服務行業的行業云。如Watson IoT可以廣泛適用于電子和汽車行業、WatsonHealth等等。目前,使用Watson物聯網技術與服務的公司已經從去年底的4000家上升到了6000多家。
由于轉型涉及大量資產重組、業務更迭,在謀求營收增長方面,這家公司短期內無法實現迅速轉身。財務數據顯示,IBM已經連續21個季度總營收下滑。IBM的首席財務官Martin Schroeter在過去的多個季度中,都將利潤率下降歸結為“公司近幾年來在發展、收購與建立新型伙伴關系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
IBM每年花費相當比例的收入投入并購新業務公司。以2016年為例,這一年,IBM共收購了13家公司,收購投入的資金總額達到56.7億美元。IBM凈利潤為118.72億美元,收購的金額花費了當年凈利潤的50%。
分析師們認為,IBM會繼續對能夠產生數據的領域投入重金,這是一個長期行為。這是因為,Watson必須不斷吃進各種行業的基礎數據和專業知識。轉型之前,IBM雖然和各大行業公司有密切合作,但并不擁有客戶數據,一系列重金收購的目的在于快速提升Watson分析數據的能力。
此外,IBM還需要在技術研究的層面投入巨大的資源和資金。僅2016年,IBM就花費60億美元投入研發。
9月7日,IBM集團宣布斥資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5億元),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一個Watson品牌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
相對于其他公司千萬美元級的高校科研合作盤子,這個聯合實驗室是一個大手筆投入,是不折不扣的“巨無霸”。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軟件工程師、谷歌Google Brain負責人Jeff Dean今年6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數次提及和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上的重要性。他說道,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從來不能只是科技公司,頂尖大學實驗室將為科技公司提供珍貴的AI人才和科技成果。
不過,這些投入已經開始看到成果。近期,美國IBM研究院宣布已經開發出一套全新的分布式深度學習軟件,大幅提升了擴展能力、準確率,并縮短了運算時間。最新實驗實現了95%的系統擴展效率,此前紀錄保持者是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取得的89%。圖像識別準確率史無前例地達到了33.8%,而微軟此前發布的最好結果為29.8%。endprint
IBM的分布式深度學習技術還大幅縮短運算時間,可在7小時內訓練一個ResNet-101神經網絡模型,而微軟訓練同一個模型需要花費10天時間。
這意味著,IBM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能力方面又上了一層。
但對于IBM來說,除了技術能力的積累,商業模式上的轉換更加重要,這是IBM轉型的必經之路。郭繼軍告訴記者,新舊業務交替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成。衡量IBM轉型成功的標志是,新業務即云+認知+行業在總營收中的占比超過50%,就可視為IBM這場轉型初步成功。
“從三年前的20%,這些年新業務的比例在慢慢增長,到上一個季度,這個數字達到了42%。”郭繼軍稱,IBM轉型正在接近初步成功,到了一個關鍵節點。
對于IBM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趨勢,至少在外界不那么樂觀的當下,這可以驗證IBM的轉型方向是可行的。
IBM在這場面向人工智能大潮的轉身行動已經進入深水區,但具體到中國市場,多個因素決定其目前轉型的深度和速度都與全球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中國區業務面對的商業環境不同。
轉型前,IBM中國沿襲傳統的業務模式——硬件+軟件+服務,服務形式包括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多年時間里,IBM給中國傳統大型企業的這種服務模式,基本可以解決絕大多數行業的企業問題。而且,這些服務不需要基于公有云服務。
但隨著企業在云、大數據的驅動下跨界發展,IBM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企業開始向外走,流程開始跨越企業邊界,帶來流程向外、數據向外整合。郭繼軍分析,IBM過去的模式是企業墻內的模式,當企業發展出現外向整合的新模式,本質是云、大數據在足夠安全的范圍內逐步外向整合的體系架構。
Watson是IBM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產品,也是加速其相關軟硬件及云服務在各行業采用、延續其收入增長與利潤水平的重要推動力。
郭繼軍認為,Watson既是IBM這一輪轉型的技術配方,又是落地的直接推手。“具體到一個行業和一個公司客戶,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云和大數據都是基礎,不是具體解決方法,Watson用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法提供一套解決方案,創造了商業價值。”
例如,在醫療行業,一名普通的醫生在Watson系統中輸入一個病患的所有信息之后,短短幾十秒之后,就可以生成一份長達70頁至100頁的治療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了推薦治療方案、治療方案遵循了哪些指南和治療思想、幫助尋找到患者的臨床醫學證據、用藥建議以及與相關藥物副作用提醒。
Watson為什么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在多年的技術迭代和大數據“喂養”后,Watson醫療系統目前可以在17秒時間內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萬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以及10.6萬份臨床報告,并最終提出三個最優選的治療方案。
在這份報告的后面,是一整套云體系架構的搭建、大數據分析的結果。
雖然治療方案的最終決策權是在醫生手里,但Watson輸出的這份治療方案,大大拓寬了單個醫生的知識和經驗邊界,并極大縮短了醫生診斷和治療的時間。為醫生提供一個智能助手的關鍵角色。
Watson需要在中國提供和全球一致的人工智能商業分析服務,成熟的全棧云服務系統是基礎。如果只基于企業私有云來運行Watson,Watson的能力發揮將大大受限。
而且,技術方案落地為商業模式的過程中,又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商業本身的復雜性,如政策法規、商業流程、客戶隱私等諸多方面,都將決定這一套技術解決方案的落地效率。
也就是說,Watson要在中國全面商用,IBM必須在中國搭建覆蓋底層系統到上層應用的公有云服務體系。
按照中國對外資云服務的監管要求,云服務數據必須在中國境內。這意味著外資云在中國提供服務必須找到一個合作伙伴落地。2015年10月,IBM的云計算平臺借道世紀互聯進入中國,這也是繼微軟之后的第二朵外資云。在它之后,亞馬遜AWS也借道光環新網進入中國。
但和世紀互聯的合作并不能完全承載IBM“云+認知+行業”戰略在中國落地。如果要落地Watson,IBM需要一個提供從IaaS到SaaS到PaaS全棧云服務,覆蓋平臺層到基礎設施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3月20日,IBM宣布與萬達集團子公司萬達網絡科技集團達成協議,共同為中國企業提供云服務。
按照規劃,雙方將通過新成立的合資企業Wanda Cloud Company,在中國提供IBM云端基建及平臺服務(IaaS及PaaS)。新合資公司將負責IBM云平臺在中國的分銷、構建和運營。IBM Watson、區塊鏈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也將在這個云平臺上獲得支撐。
萬達將大手筆組建自己的數據中心。耗資30億元、占地1.8萬平方米的萬達云基地數據中心已于2015年底在成都雙流落成,隨著萬達業務擴張,未來更多數據中心會同步在全國落地。它們都將部署基于IBM技術的云計算平臺。
這帶來兩個利好信號:一是 IBM向中國企業用戶提供的云服務,終于可以結束此前在企業私有云和中間件范圍“試水”的局面,發揮更大能量;二是Watson、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終于可以在IBM和萬達共同搭建的這個公有云平臺融合前進,發揮1+1+1>N的能力。
這為Watson在中國全面商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兩年,IBM在中國只有戰略方向沒有實施路徑,如果說過去我們都是沉在水底下,現在終于可以浮出水面了,你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IBM。”郭繼軍對記者說。
緊隨和萬達達成一致,掃清公有云平臺障礙之后,IBM中國開始加快中國商業化進程。
今年6月,Watson健康(WatsonHealth)在中國成立大中華區事業部。IBM大中華區總裁陳黎明在今年5月22日晚發給團隊的一封郵件中稱,IBM將在2017年推行Act II計劃——幫助客戶在云平臺和認知領域作出正確選擇,通過差異化產品增加市場份額。認識到Watson健康在大中華區的戰略重要性,IBM將成立大中華區Watson健康事業部。endprint
陳黎明在郵件中稱,“這是IBM向認知計算和云平臺的轉變與中國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醫改政策的結合。”
Watson Health大中華區事業部是Watson目前進入的十幾個行業中,第一個在中國設立獨立機構的行業。這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健康醫療確實是Watson目前最成熟的領域;此外,醫療領域將是中國下一階段的動力行業之一。
郭繼軍任Watson健康大中華區事業部總經理,負責包括發展市場、業務拓展、銷售和交付等在內的Watson健康整體業務內容。目前,他還輔助陳黎明制定中國區總體戰略。
IBM此時進入中國醫療健康市場是有巨大機會的。
有分析稱,中國目前腫瘤患者平均的五年存活率是37%,美國是67%,日本是72%。中國腫瘤病人五年存活率遠遠低于其他國家,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就診時間比較晚,健康管理體系不發達;二是中國整體治療規范不高。
技術在此時成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關鍵使能器。郭繼軍對記者稱,目前中國的醫療行業到了一個關鍵點上——技術可以推動改革,并推動這件事。這正是IBM Watson的機會。
而且,在中國,醫療行業正在成為生產大數據的關鍵行業。從醫療設備到健康管理設備,到基因測試研究、制藥過程,以及過去多年醫療體系信息化使得電子病歷、電子影像數據體系初步成形。不足是,這些數據的質量目前并不算太高。
郭繼軍稱,Watson醫療的終極目標是從云平臺到數據到服務,全部都在中國,服務中國用戶,但過程需要分步走。
第一步是落地Watson的腫瘤診斷和輔助治療。在中國,頂級醫療資源難以全面覆蓋每年新增的300萬-400萬癌癥患者。而IBM Watson正在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子宮頸癌等高發癌癥專業治療領域協助醫生為病人提供個性化專業治療建議。短短兩年中,全球已有1.2萬癌癥病人受益于IBM 腫瘤診療的解決方案。
在腫瘤診斷和輔助治療領域,IBM引入了兩個中國本土合作伙伴:杭州認知和青島百洋。2016年8月,杭州認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Watson健康引入中國,21家醫院計劃使用Watson健康腫瘤解決方案。
今年6月,IBM和青島百洋達成合作。青島百洋目前與中國1.2萬家醫院擁有合作關系。該公司已經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和青島市立醫院部署“Watson腫瘤方案”,迄今幫助了超過350名患者。目前青島百洋已經與22家醫院和第三方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郭繼軍稱,IBM和上述二者的關系是戰略合作者,而非簡單的經銷商關系。“我們賣給你,你再賣給它,這是分銷、經銷的關系。但杭州認知、青島百洋是基于IBM Watson腫瘤認知技術的方案合作伙伴,它們兩者的業務范圍區別是杭州認知是直接面對客戶的,青島百洋則允許發展其他合作伙伴或者直接面對客戶提供服務。”
在傳統價值鏈下,企業是生產過程的核心,與供應商、經銷商和客戶之間以產業鏈上下游的模式相連接。而在新價值網絡下,客戶需求是生產過程的核心,以此為基礎組織,以及設計公司、供應商、經銷商、企業、售后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多方參與者的加入,形成平臺式的網絡連接模式。
此外,Watson健康與青島百洋在基因測序結果分析領域也展開合作,百洋也將在IBM Watson基因分析技術基礎上為客戶直接提供解決方案或者發展該領域的其他合作伙伴。
青島百洋已布局并搭建了菩提醫療云平臺、健康產品及服務交易平臺、跨境醫療服務平臺等系列服務型平臺。
下一階段,Watson健康還將與國內的合作伙伴合作將公共健康、基于價值的看護、生命科學、醫療影像四大業務落地中國。
Watson健康如果運轉順利,將為IBM后續在其他行業的轉型提供樣本和經驗。
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大中華區工業4.0總監朱翊表示,下一階段,IBM需要保持開放心態,在中國市場引入各類型的合作伙伴,包括工業制造廠商、電商、金融事業商等。過程中必然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生態圈,而且在這個新生態圈中,誰也無法一家獨大而必須要依靠整個生態的力量才能推動行業的轉型與升級。
今年4月開始,IBM的認知商業還在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物流等行業領域逐步落地。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今年6月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人工智能應不局限于基礎研究和娛樂等范疇,而需加快技術深度應用到各行各業中的進程;應逐漸從人與機器的一較高下,轉變到如何讓機器更好服務人類的思考和探索上來。
他說,未來,IBM不僅希望能夠服務于大型企業,也希望能夠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甚至于個體商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