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
摘要:伴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行政事業單位需要迎合時代發展狀況作出相應的變化,其內部控制會影響到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和風險應對能力,因此在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改革,提高其內控能力,正在成為推動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過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的分析,得出其內部控制現存的問題,并且為加強其內部控制提高內控意識、優化內控結構、加強風險評估、提高內控建設的解決方案,為優化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控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新常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在新常態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系統具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行政事業單位的特殊作用和在國家中的特殊地位,也意味著其內部控制不僅涉及到了經濟問題,也帶有比較濃重的政治意味。因此近年來,國家財政部下達了許多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整改的文件,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控制的加強,成為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應對風險能力、保障權利的嚴格控制和經濟的有效掌握的重要舉措。
一、新常態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一)新常態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新常態是指與正常狀態有所不同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異常后,重新恢復正常的狀態。新常態是習式熱詞之一,代表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至今,已經將社會發展為與此前截然不同的新形態和新階段[1]。這里的新常態一般而言主要指代的是經濟意義上的“新常態”,但社會各個環節之間都是相互聯系著的,經濟背景的變化注定也會導致政治環境一定程度上的變化,新常態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也同樣需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影響。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意義
行政事業單位是行使國家權力的基本單位,為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提高公共服務作用和效率、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進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不僅能夠保障公共服務的運行更加流暢科學,也能夠通過資金上的管控和績效評價,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本身的運行效率,實現社會效益。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具有高度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因此通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最終使普通的人民大眾受益。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問題
(一)忽視內部控制
由于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最主要指的是其內部資金的控制,因此會有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層,將其誤認為是屬于財政管理人員的責任。與此同時,行政事業單位不需要通過內部資金流動分析發展缺陷,也不需要以此決定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其未來的發展狀況絕大多數取決于國家政策的變化,因而導致內部從管理層到普通工作人員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都不夠明確。但行政事業單位如果遇到了經濟風險,就意味著直接導致了國家政府的末端受到了影響,實際上的危害是比較大的。而且其內部控制體系不僅包括了經濟方面的控制,也同時具有控制權利不被濫用的作用,因而實際上,仍然需要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體系,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進行監督[2]。
(二)機構設置問題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包括了對內部資金的控制和對內部權力的約束。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權力基本上是由國家掌控,單位內部對此掌控的余地不是太大,而提高“內部控制”會直接與經濟聯系起來,因而導致許多人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控制和約束。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的重點,絕不僅僅是控制其運營成本,也包括了其他的各個方面,而內控人員分工管理方面職能區分模糊、管理體系不完善且管理混亂的缺陷,也影響著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運行。
(三)風險評估缺失
行政事業單位由于有國家經濟和財政作為支撐,承受風險的能力有國家作為擔保,導致許多工作人員應對經濟方面的風險的意識非常淡薄。即使執行環節和控制環節之間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出現執行混亂的問題,也很難出現足夠令行政事業單位面臨嚴重風險的重大后果。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風險評估環節的嚴重缺失成為一項普遍的問題,如果發生了財務的風險,會不得不由國家提供資金進行處理,長此以往反而會拖慢國家發展的腳步,造成的危害實際上比企業風險更加嚴重。
(四)內控建設不足
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所需要的包括財政方面和管理方面的人才。行政事業單位與國家政策實施息息相關,進行監督管理的人才比較充足,而相應的,進行財務管理的人員素質水平有所不足。事業單位運轉的重擔在于各項國家政策的貫徹落實,對內部財務控制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許多地方的內部財務管理控制體系甚至不夠完善,從而有可能導致單位的實際運轉資金消耗與預算不符的情況出現,最后反而阻礙了本質工作的開展,進而影響到國家建設的整體發展。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強化建議
(一)提高內控意識
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首先需要由上至下地提高工作人員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知。從管理層、領導和各級干部到最基礎的工作人員,都需要針對內部控制建設方面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尤其是對于領導層和監督管理人員的培訓,更需要進一步的加強。通過對相關的負責人員進行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全體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強調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從而令其能夠對此加以重視,進一步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強化。當各級領導、主要干部能夠從政策上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就意味著能夠在根本上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強化建設[3]。
(二)優化內控結構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制度和機構不僅應當包括對運行資金的控制,也應當包括對權利的監督機制。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具體的施行文件,而不同地區的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根據其不同地區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環境、經濟狀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最終提高內部管理的效率和力度。針對資金的預算申請、使用和結算建立專門的會計系統,針對權利的運行建立具體的監督機構,并且區分這兩方面,避免職能和權責相互干擾,尤其需要避免雙方產生利益鏈條。同時,也需要建立明確的責任問責機制,將不同崗位和人員的責任加以區分和限制,進而優化內部控制系統的結構,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endprint
(三)加強風險評估
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控制時,不能夠因為有國家的資金支持而忽視對風險的評估,而應當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制度。具體可以通過執行制度的強化和改革,將財政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規范化,首先避免風險的發生;其次可以通過設立基金的方式,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狀況和外部條件變化,隨時完善其運行的規范和條例,為應對風險提供余力;最后,也應當通過制度上的建立和完善,構建完整有效的風險控制制度,通過自我監督和系統內部審查等方式,不斷完善財政的執行方式,避免財政風險的發生。
(四)提高內控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設,首先是建立授權審批的制度,其次要加強內部控制隊伍的素質,促進內控建設的全方位提升。通過建立完善的授權審批制度,嚴格區分不同部門的權責范圍,避免出現某個領導的“一言堂”,還可通過限定范圍的審批程序的界定,限制權力的使用來完成。如果審批程序較多時,可以借助網絡系統提高審批的效率,明確權責范圍,加強內部控制。而對于內控監督隊伍,也需要不斷提高監督人員的素質,避免由于個人素質較低,而出現貪污受賄的情況,影響到內控制度的建設。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成果日漸顯著,因而行政事業單位為迎合時代發展,也應當作出相應的變化。在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其內部控制會影響到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和對風險的應對能力,因此需要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改革,提高其內控能力。本文通過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的分析,得出其內部控制現存的忽視內部控制、機構設置有所疏漏、風險評估缺失和內控建設不足問題,為加強其內部控制提出提高內控意識、優化內控結構、加強風險評估、提高內控建設的解決方案,為優化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控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平華.新常態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04(27):45-46.
[2]劉敏.新常態下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策略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7(16):62+64.
[3]林春曉.新常態下優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初探[J].財會學習,2015,11(16):137-138.
(作者單位:濱州市沾化區民政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