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陶行知“人中人”思想及其倫理共同體意蘊

2017-09-30 21:34:30錢廣榮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思想

錢廣榮

摘 要:“人中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極力推崇和倡導的理想人格,富含倫理共同體意蘊。可以從為大眾謀利益的奉公觀念、自立自強而不自私的自我意識、“搖不動”的“國人氣節”等方面加以梳理和闡發。闡發和傳承陶行知“人中人”思想的倫理共同體意蘊,有助于改善和加強當代中國學校立德樹人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當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中圖分類號:B 8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435(2017)05058406

關鍵詞:陶行知;“人中人”思想;理想人格;倫理共同體

Abstract:“Talented person” i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great people educator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ethics thought, strongly advocating an ideal personality,with a rich ethical community implication which can be combed and elucidated from the concept of public for the public benefit, self-consciousness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ishness, “unshakeable” “national integrity” and so on. Elucidating and inheriting Tao Xingzhi's thought of “talented pers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ol which take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nd to deal with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oral field.

引 言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之后不久,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其教育倫理思想曾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各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紛紛成立;“學陶師陶”的教育改革與實驗也借助改革開放的大潮,陸續上演著“春天的故事”。進入新世紀以來,“學陶師陶”漸漸轉冷,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也處于煙飛火滅的狀態。這種轉變是否合乎社會變革年代的教育科學理性,其間原因為何是否值得拷問,此處不涉。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的講話中,講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時,多次特別引用陶行知教育倫理思想的經典名言,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等。[1]習近平這次講話,應被視為提出了傳承和發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別是教育倫理思想的當代話題。

亙古至今,教育倫理觀念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也是建構一切教育思想和理論的內在道義張力,脫離倫理視界便難得一種教育思想的真諦。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之教育思想,內含十分豐富的教育倫理思想。雖然他并沒有提出和創建一門“教育倫理學”的學科,但是其倫理思想卻凸顯了那個時代教育倫理學的主流意見:以人格教育與發展為主題,“著重之點,不是道德本質之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養成”。[2]4陶行知終生極力推崇和倡導“人中人”的理想人格,正反映了那個時代教育倫理學的范式特征。

“人中人”,是陶行知教育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終生極力推崇和倡導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推行“生活教育”思想的主皋所在。所謂“人中人”,是相對于“人上人”和“人下人”而言的。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一文中說:“我們應當知道,民國只有人中人,沒有人上人,也就沒有人下人。人中人是要從孩中孩造就出來的。”[3]41所謂“人上人”,就是騎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統治者,他們是“讀書做官”舊教育制度培養出的寄生蟲。“人下人”,則是身受壓迫剝削而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他們多為奴性所窒息,多缺乏獨立人格。在陶行知看來,人之位卑并不可卑,可卑的是位卑而喪志,甘愿仰人鼻息,做“人下人”。

陶行知認為,培養“人中人”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的目標和“指南針”。不過,在陶行知著作中,“人中人”的話語甚多卻沒有一處給出學理性的明確界說。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從其關涉教育倫理的敘述中看出:所謂“人中人”,就是一種尊奉倫理共同體精神的理想人格。筆者曾先后在《“倫理就是道德”置疑》(《學術界》2009年第6期)、《倫理學的對象問題審思》(《道德與文明》201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15年第6期)、《維護和優化倫理精神共同體》(《光明日報》理論版2015年8月12日)、《〈反杜林論〉之道德論的原典精神及當代中國傳承》(《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2期)、《倫理的必然性與道德自由》(《倫理學研究》2016年第6期)等中指出:倫理,反映的是不同“輩分”(倫,輩也)和不同身份(倫,類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思想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列寧語),一種“心心相印”和“心照不宣”、“同心同德”和“齊心協力”的精神家園和精神共同體,在“人心所向”的意義上充當著一國一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這種“一家之言”的學術觀點已引起學界的關注。

一、為大眾謀利益的奉公觀念endprint

陶行知認為,“人中人”品格的第一要素,是具備心甘情愿為大眾尤其是廣大貧苦農民謀利益的奉公觀念。

在陶行知的心目中,“大眾”就是“天下”,做“人中人”要有“天下為公”的倫理情懷。他在《從五周年看五十周年》中,將《禮記·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引申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他經常給師生宣講“天下為公,人民第一”的“人中人”道理,說“天下為公”是“人中人”真正的“大德”:“大德不能小于‘天下為公,人民是我們的親人,我們是人民的親人,是必須親近,打成一片,并肩作戰。”[3]112基于此,他要求師生破除“知識私有”的舊道德,認為“我們生來此世,有一定使命。這使命就是運用我們全副精神,來挽回國家厄運,并創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交與后代。”[4]可見,陶行知“人中人”思想的倫理共同體意蘊,第一要素是政治倫理共同體精神,主張道德教育要培養政治倫理的理想人格。

中國古人“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主張在“思想的社會關系”的層面上構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5]的政治倫理關系,把握“人心所向”這個“最大的政治”。[6]這是中國政治倫理思想和治者道德主張源遠流長的傳統。陶行知傳承發展了這一傳統,并賦予“天下”以“人民”之新時代意義。

陶行知少兒時期是在他的家鄉——安徽歙縣貧瘠山區度過的,深知終日勞作的百姓疾苦,此后雖求學于他鄉異國仍與農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對“農村破產無日,破于帝國主義,破于貪官污吏,破于苛捐雜稅,破于鴉片煙,破于婚喪不易”的悲慘狀況深惡痛絕,感同身受,自幼養成同情、關心勞苦大眾的倫理情懷。[7]234他熱切地希望“被壓迫的一齊來出頭”,“人的腳底下不再有人頭”[8]-726,要求從事鄉村教育的同仁們“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著的幸福,我們必須有一個‘農民甘苦化的心才配為農民服務,才配擔負改造鄉村教育的新使命。”[9]70他在《領導者再教育》中特別指出,那些瞧不起老百姓、在老百姓面前自持清高、擺臭架子的人,是不配做“人中人”的,因為“我們最偉大的老師是老百姓,我們最要緊的是跟老百姓學習,我們要老百姓教導我們如何為他們服務。”[3]120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天下為公”主張,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理想是頗為接近的。

“人中人”為大眾謀利益之奉公觀念的另一種要素,就是公私分明。由“思想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精神共同體,其基礎是由“物質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后者,因由內涵和邊界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類型。大而言之有一國一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共同體,小而言之有一個單位部門一項公共事業乃至一個臨時組合搭建的共同體。在平常的學校教育生活中,陶行知“人中人”思想所涉及的共同體,多是“公共團體”亦即公共事業意義上的共同體。他主張,“人中人”在這樣的共同體中必須做到公私分明。

他在《尊重共有財產》中說:“凡是公共團體必須有公共財產”,不論它的來源如何都是“大家共同的財產”,“公私之間應當劃條鴻溝,絕對隔離,不使他有毫厘之交通。”在他看來,要做到公私分明,就不能讓“公賬”與“私賬”相互混雜,“私賬混入公賬,公帳混入私賬,就是混賬。公民不但自己不混賬,并且要反對一切混賬的人。”他特別強調那些“政界中人”絕對不可以把本屬于私賬的名目拿到“公家開賬”。在他看來,“人中人”對待共有財產應持“非吾之所有雖一厘而莫取”的態度,真正做到“一不愿取,二不可取,三不敢取”。他強調指出:“一個人愛國不愛國,只須看他對于共有財產之態度,只須看他對于共有財產有沒有不愿取之精神”,而道德教育就是要讓他們養成“不愿取之精神”。他痛感當時學校里和社會上存在的“公物比私物容易損壞”的不良現象,批評道:“公園的花木,隨意亂摘。圖書館的書籍,隨意亂翻。還有人希望流芳百世,到處題名,以至于名勝都被糟蹋。學生外出旅行的時候尤其容易犯這個毛病。”[3]26-28為此,他時常提醒學生要愛護公物,養成愛護公物的良好習慣。

不論從倫理認知還是從事實邏輯來看,身在大眾之中為大眾謀利益與身在“公共團體”中尊重共同體的公有財產是相通的。是否視廣大民眾為“公”和如何處理公與私的關系,是人類道德實踐乃至日常道德生活的基本問題,也是在“思想的社會關系”的層面上說明人是否持有倫理共同體意識的試金石。自古以來不乏這樣一種“政界中人”:口頭上夸夸其談大公無私和全心全意為大眾謀利益,行動上卻一有機會就中飽私囊,心眼里根本沒有人民大眾。他們人格上的根本缺陷就是缺失“人中人”的倫理共同體意識,其實都是“人外人”,冒充“人中人”的偽君子。陶行知用“人中人”這一理想人格話語,生動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類道德生活和倫理思維的軸心話題。

陶行知關于“人中人”要具備為大眾謀福利的奉公觀念,還有一點特別需要我們注意,這就是:他反對學生做“人上人”,并不一般地反對學生“做官”。有人對辦育才學校的辦學宗旨產生疑問,陶行知撰寫《育才學校辦學旨趣》一文鄭重申明:“育才學校不是培養人上人。有人誤以為我們要在這里造就一些人出來升官發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都從老百姓中來,他們還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為老百姓造福利。”[10]70在他看來,只要樂于做勞苦大眾的“人中人”,“做官”與做“人中人”就是一致的。故而他說:“做官并不壞,但只能夠服侍農人、工人就是好。”[11]

二、自立而不自私的自我觀念

陶行知倡導“人中人”,并不是主張人生在世凡事都要依賴共同體。恰恰相反,他認為,既愿意做“人中人”也愿意并能夠做“自立人”,才是人格完美的人,主張“人中人”要自立自強,同時又不要自私自利。

在這個問題上,陶行知首先要求學生“做一個整個的人”。他在《學做一個人》中說:“整個的人”須具備三大人格“要素”:一是“要有健康的身體”,二是“要有獨立的思想”,三是“要有獨立的職業”。他主張,師生都要懂得學會自立自強,能夠堅持艱苦創業。他又說,“自立”與“自動”——“服從”并不矛盾。他在曉莊時曾寫過一首廣為傳頌的“白話詩”《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3]25他的“生活教育”的主體思想,正是以此為立足點的。他同時又指出,自主自立與做“人中人”并不相悖:“自立不是孤高,不是自掃門前雪。我們不但是一個人,并且是‘人中人。人與人的關系是建立在互助的友誼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當互助。”[12]68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他后來將《自立歌》加上三段,擴寫為《自立立人歌》:“(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別人的事情幫忙干。不救苦來不救難,可算是好漢?(三)滴大眾的汗,吃大眾的飯,大眾的事不肯干。架子擺成老爺樣,可算是好漢?(四)大眾滴了漢,大眾得吃飯,大眾的事大眾干。若想一個人包辦,不算是好漢。”[3]45經過這樣的擴寫和調整,就生動地表達了“人中人”思想所富含的倫理共同體意蘊。endprint

在陶行知看來,自立自主自強與自私是截然不同的。他堅決反對那種“為個人而活”“為個人而死”“為名利拼命”“有禍別人擔,有福自己享”的利己主義的個人發展觀。[7]350-352他指出,自立的本質要求是“自衣自食,不求靠別人。但是單講自立,不講自動,還是沒有進步,還是不配做共和國國民的資格。”就是說,自立與“自動”——主動服從并不是矛盾的。[3]17他在《介紹一件大事》中說:“我們民族最大的病根,是數千年來的無政府脾氣,那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民,在團體里都充滿了這種脾氣”。其危害在于造成“一盤散沙”,而“一盤散沙之民族斷難幸存”,因此,必須實行“團體行動紀律化”。[13]22基于這種認識,他強調有必要教導學生服從學校的嚴格管理,讓學生在明白“得學之樂”的同時體驗“耐學之苦”:“必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若一任學生趨樂避苦,這是哄騙小孩的糖果子,決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9]48

陶行知認為,引導學生學會自立自強而不自私,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治。他很重視學生自治對于培養“人中人”的意義和方法,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對此做了全面闡述。他說:“‘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從學校這方面說,就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大家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換言之,“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不是大小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聯系自治的道理。”就是說,學生自治須在共同體中進行。同時,陶先生又強調指出,要防止“把學生自治當作爭權的利器”和“誤作治人看”,因為這是相悖于培養“人中人”這個“指南針”的。如此來理解和把握學生自治,自然有助于促使學生養成自立自強而不自私的倫理共同體精神,故爾“學生自治可為修身倫理的實驗”,可防止學生“嘴里講道德,耳朵聽道德”卻“把道德與行為分而為二”的弊端。[3]3-7

自立與自私雖是一字之差,卻是兩個不同學科的范疇。自立,屬于一般主體論哲學或人生哲學范疇,反映的是生命個體對自己作為主體人存在之地位與意義的自知和自覺,表現為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一個人是否感到人生有意義,歸根結底取決于其是否有自立自強的意識和能力。自私,屬于倫理學范疇,是個體在認知和處置利益關系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錯誤態度和不當方式。在中國,自私即所謂自私自利,所涉的利益關系既指“人倫關系”,也指“群己關系”,不同于西方由史以來作為社會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如果說,自立自強一般并不存在違背共同體意志、侵害他者利益的問題,因而一般不應作為或善或惡的道德評價對象來看待,那么,自私則難免會存在違背共同體意志抑或同時侵害他者利益的問題,因而作為一種惡而成為道德評價(批評或譴責)的對象,是毋庸置疑的。概言之,自立自強的人完全可以同時做“人中人”,而自私的人總是與做“人中人”相悖的。

為了培養個學生具備認知和把握自立自強又不至于自私自利的“人中人”,陶行知基于道德形而上學層面指出,“人中人”要善于把智仁勇三者結合起來,具備“智仁勇合一”的品格。

智、仁、勇三者本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天下之達德”(《禮記·中庸》),即人應遵奉的最高的道德標準。陶行知認為,智、仁、勇三者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道德人格精神遺產。他在《育才學校教育綱要草案》中對三者的邏輯關系作了這樣的解讀:“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談之智;不勇而仁是口頭之仁。”[10]61

就要堅決反對小團體意識和自私自利行為,就要遵循“群己相益”的處人處世原則。他主張公私分明,并不排斥個人的正當利益和要求,“我們承認欲望的力量,我們不應放縱它們,也不應閉塞它們。我們不應讓它們陷溺,也不應讓它們枯竭。”而“如何可以使學生的欲望在群己相益的途徑上行走,是我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9]-48。這表明,主張“人中人”要心甘情愿為大眾謀利益,不能被解讀為可以不要正當的個人利益。這種主張與我們今天倡導“公私兼顧”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是相通的。

陶行知“人中人”思想的上述學術耦合主張,對于今天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頗具啟發意義的。如今一些青年學生自我意識強,在強調自主自立和個性表現時往往忘記了同時要做“人中人”,在行動上表現出輕視共同體需求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

三、“搖不動”的“國人氣節”

在陶行知看來,“人中人”必須是“國中人”,具有鮮明的“中國人標識”,面對國內外各種惡勢力能夠踐履孟子推崇的那種“大丈夫”精神,表現出“搖不動”的“國人氣節”。

在中國倫理思想和道德文明史上,孟子推崇的“大丈夫”精神對“士階層”影響深遠。據《孟子》記載,孟子在回答景春(史稱孟子時的陰陽家)問及何謂“大丈夫”時說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4]孟子在總結此前因具備“大丈夫”精神而崛起的那些人的人生經驗時,說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15]

陶行知闡發“人中人”的理想人格,常涉及并發揮孟子關于“大丈夫”精神的上述主張。他說:“我們不但是物質環境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緊的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動的精神。這種精神,必須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生計,和耐勞的筋骨,耐餓的體膚,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16]16他希望學校道德教育能夠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生活在勞苦大眾之中,同時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民眾的“搖不動”的“國人氣節”。

在陶行知看來,“人中人”的理想人格不同于“一般人”的人格,要求學生做“人中人”并不是希望他們只做“一般人”或“普通人”。“人中人”固然要與人民大眾打成一片,但不能因此而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他們與人民大眾打成一片,同時又是人民大眾中的出類拔萃者,具有“超凡脫俗”的精英品格。“人中人”在面對國內外惡勢力的侵犯和脅迫時要能做到不動搖、不變節,面對不論來自何方不當名祿的引誘時要能做到不為之心動。endprint

陶行知先生作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和教育文化轉型的領跑者,他一生坎坷,從不為高官厚祿引誘,也不畏惡勢力的誣陷和迫害,矢志不渝地追求他所開創的教育改革事業,為防不測而致使他開創的事業中斷,他曾“三寫遺書”,將自己生死置于度外。第一次是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的前夕,他曾寫信給全體同仁說:“上海殺機四伏,倘使外國炮火把我順便轟炸死了,這封信就算作我的遺囑。”第二次在參加重慶各界公祭昆明“一二·一”死難烈士之前,他寫給夫人吳樹琴的信:“也許我們不能再見面。這樣的去不會有痛苦,希望你不要悲傷。”信中鼓勵夫人積極參加普及教育運動,期望成功之日,“再給我一個報告”。第三次是在國民黨特務暗殺民主斗士李公樸和聞一多之后,寫給育才學校全體同仁的《最后一封信》。

[17]李公樸、聞一多先后蒙難后,他在寫給育才學校的《最后的一封信》中,大義凜然地對師生說,他準備“挨第三槍”。他在信中號召師生不畏強暴,堅持斗爭,永不動搖,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動相勉勵”,保持這種“搖不動”的“國人氣節”。[3]123

在世界各國倫理思想與道德學說發展史上,大凡作過重大歷史貢獻的“士階層”代表人物,在其身臨邪惡勢力和艱難困苦中多曾表現出這種“搖不動”的“國人氣節”。在中國,可以追溯到為“吾從周”而顛沛流離卻矢志不渝的孔子。《論語》注釋家們多將孔子的“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注解為“我遵從周朝那樣的制度”。這種望字生義的注釋影響到對孔子思想特別是其儒學倫理精神品質的認知和把握。“那樣的有秩序”和“有那樣的秩序”因“有”的詞序和指稱不同而并非同一含義的命題。這種差異,如同今人懷念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社會那樣的有道德,不能被簡單地解讀為懷念那個時期的道德一樣。

在西方,則可以追溯到為捍衛真理和內心的信念而視死如歸的蘇格拉底。他們追求和捍衛社會理想的高貴品格,是他們思想和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陶行知以其輝煌的一生踐行了自己極力推崇的“人中人”理想人格,證明了人類倫理思想與道德文明發展史的這種普遍現象。我們今天研究和闡發他的“人中人”思想,應同時傳承他的這種“搖不動”的“國人氣節”。

四、余 論

人類在勞動中創造自身的過程中,同時也造就了不以任何個體的意志為轉移、誰也離不開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原始共同體分化解體之后,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客觀需求被階級差別和對抗的嚴酷事實所遮蔽。這是催生脫離社會現實和超越階級的逆向思維,提出諸如“理想國”、“大同社會”和“烏托邦”之類命運共同體祈望的價值論根源。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基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思想進程,揭示了“個人隸屬于一定階級”及其反映在“頭腦”里的“一般觀念”——個體本位主義價值觀的歷史事實,批判性地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 [18]570-571在此理性認知前提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描繪了人類社會生活共同體發展進步的共產主義遠景目標——“自由人聯合體”。

陶行知倡導的“人中人”不同于當下論語體系中的“道德人”,作為理想人格也不就是今人說的道德理想。它富含的倫理共同體意蘊,是一種涉及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人格理想,一種用形象話語在“思想的社會關系”層面表達的倫理共同體精神。誠然,面對必須抵抗外敵入侵和應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當時國情,陶行知要實現其“人中人”的人格理想和道德教育目標是十分有限的。也正因如此,“人中人”才如同祈望“理想國”、“大同社會”和“烏托邦”之類命運共同體那樣,具有巨大的歷史鑒賞價值和當代借鑒意義。通觀陶行知著述,他表達“人中人”思想的取材和演繹風格,古今皆備、中外兼顧,雅俗并舉、揮灑自如,深入淺出、讓人久思不懈。這種思想和學術表達范式,也是著實值得今天“知識人”借鑒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整體上消滅了階級差別與對抗的“現實基礎”,正處在奔向“自由人聯合體”愿景的初始階段,面臨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由此引發的“渙散人心”的倫理關系矛盾,亟待普及社會生活共同體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并彰顯其“世界歷史意義”(馬克思語),與國際社會一道構建“人類命運同體”。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19]591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我們在認知和把握當代中國道德國情,在此基礎上進行倫理和道德教育創新的理論武器。在新情勢下,提出傳承和發展陶行知“人中人”思想及其倫理共同體意蘊的話題,無疑有助于各級各類學校傳承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糾正當今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實際存在的重視“人本”理性和工具理性而輕視道德理性尤其是倫理共同體理性的偏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4-09-10)[2017-02-12].http://politics.peo-pi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2] 邱景尼.教育倫理學[M].上海:世界書局,1932.

[3] 徐明聰.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4] 馮磊.四通八達的社會[J].雜文月刊,2009(8),29.

[5]論語·為政[O].

[6] 韓慶祥.人心是最大的政治[N].北京日報,2016-05-16.

[7]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所.陶行知全集(4)[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所.陶行知全集(2)[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 徐明聰.陶行知論師范教育[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10] 徐明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11] 陶行知.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別[J].生活教育,1934,1(20).

[12] 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13]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所.陶行知全集(5)[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4]孟子·滕文公下[O].

[15]孟子·告子下[O].

[16] 徐明聰.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17] 陶行知“三寫遺書”[J].共產黨員,2011(5),62.

[18]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馬陵合endprint

猜你喜歡
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國鹽業(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轉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最新网址|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人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影院|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成人www|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视频三级| 性欧美在线|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色综合激情网| 91视频区|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午夜综合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黄|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久久免费看片| 天天操天天噜| 91啦中文字幕| 97在线免费| 青青草原国产| 99re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午夜毛片免费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人免费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色综合婷婷|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网站| 91福利在线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色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欧美午夜性视频| 亚洲午夜综合网|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