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留日熱的有限抑制與學業激勵

2017-09-30 21:42:11楊木慶周曉光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管理制度

楊木慶+周曉光

摘 要:清末,國內興起留學日本的熱潮,留學生管理工作在人員任命、機構設置、管理規程等方面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制度變遷過程。留學生選派資格管理、思想管控以及學業成績、轉學和請假等學業管理規范構成了留學生監管的主要內容。政府從留學生考核、獎勵和任用等方面加強了對歸國留日學生管理。清末留日學生管理由初步嘗試到日趨完善,既有值得借鑒的歷史經驗,又有值得反思之處。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435(2017)05059607

關鍵詞:留日學生;管理制度;評析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ise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upsurged. Howev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Japan experience a changing process in personnel appointment, structural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s. Students selecting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control and academic management, such as achievement, transfer and leave, constitute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upervision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turned students from Japan through assessment, rewarding and appointment, etc.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eveloped from preliminary attempt to perfect management,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清末,日本成為中國海外留學的主要目的地,一度形成留日熱。對此的研究成果頗豐,然就管理言之,史學界關注不多①。筆者試圖基本以清末留學熱的背景,從學業管理和就業激勵的角度,以留日學生為中心,勾勒出清政府留學生管理的輪廓,以期拋磚引玉。

一、留日熱及管理制度演進

(一)留日熱概況

1896年,駐日公使裕庚招募13名學生赴日本留學,此為近代國人留日的開端。因甲午戰爭等多重因素的刺激和誘引,不久留日出現了勃興的局面。據《日本留學中國學生題名錄》統計,1898年留日77人,1899年143人,1900年159人,1901年266人,1902年727人[1]1,53;舒新城認為至1906年留日人數大約“萬余”[2]16;陳清之認為留日最高峰時期約一萬二有余[3]626;董守義認為1905年留日學生大概在8 000人左右 [4]196;學者實藤惠秀認為,1906年留日人數大約在8000左右[5]39。人數如此迅猛增加,導致產生一系列問題,部分日本學校招收條件寬松,良莠不齊的現象時有發生,“具有良好根基者有之,但毫無根底者也比比皆是”[6]85。

清末留日學生,差不多一半是自費留學生,為數眾多的自費留學生管理是一個令清政府棘手的問題。[7]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培養眾多的留學人才,因而鼓勵自費。刑部候補郎中章京霍翔上奏指出:“竊以為莫若推廣游學章程,令有財力之文武各大員及各省富商,各選聰穎子弟,自備資斧報名,由各省咨送總理衙門,一體匯送外洋學堂肆業。”[8]292在政府的鼓勵下,自費留日學生數量猛增,但政府對自費學生疏于管理,這些自費留日學生“或學未半他人,而沾沾然有滿之色”[9]23。雖然其中不乏有優秀的,但不可否認許多學生“則弁髦道德,立身行己,處處授人以可議之地,及數月數年以后,于彼真成就者相形見絀,破綻盡露”[9]24。

(二)留日管理制度演變

起初,留日學生管理工作由駐日公使代理。后來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對本省留學生派專員監督管理。1897年,浙江省命孫淦為留日監督,開獨立管理之先河。總體來說,清政府還無總體規劃,管理規程缺乏統一章程,效果不盡人意。1898年,駐日公使李盛鐸認為 “非派專員于就近地方常川駐守不可” [10]1006,并奏請夏偕復任留日學生總監督,至此,政府在留學生管理方面有了專屬人員。不過,他的職責不過是督導學生日常學習,重要事件最終裁決權仍屬公使。兩年后,王守炎繼任并改職管理專員,不過職責與總監督差別不大。“成城入學事件”風波平息后,公使蔡鈞奏請派專員來東專管學務。后外務部指出:“其官派學生各省或有監督或無委員,自費學生自保送入學后并無約束。”[10]1269為了達到“造就方有實效”[10] 1269的目的。外務部委派汪大燮擔任專員,并賦予其更大權限。此時的專員仍是使署辦事人員,沒有獨立行使管理的權力。面對急速增長的留學生,清政府在管理制度的跟進上,明顯顯得滯后。

1905年楊樞接任駐日公使。他上任后,意識到了留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監督對留學生“不可過于謙仰”,過于謙仰,“則學生有藐視之意”;另一方面“為監督者正宜自處若兄弟,視之如子弟,時時愛護,事事體恤”[10]1303。1905年留日人數幾近巔峰,良莠不齊的現象不可避免,日本文部省以“整頓學校,改良科學”為名于同年11月頒布十九號令即《收容清國人留學之公私立學校章程》。章程一經公布立即引起留日學生的強烈反對并向公使反映,要求公使提出交涉。在沒有得到答復前,學生中的激進分子認為章程有辱國體,紛紛歸國。恰在此時又發生了陳天華蹈海事件,歸國留學生不斷增多。此所謂的清國留學生“取締”風潮。endprint

這一事件,迫使清政府高度重視留學生的派遣與學業管理。1906年,學部指出派遣之際需嚴格審查資格,派遣之后也要盡力督察學生的表現。學部奏請設立學業專務管理體系,“設總監督一員,由出使大臣兼任,設副總監督一人,由臣部會商出使日本大臣奏派,并于駐扎日本出使大臣署內設游學生監督處,為管理游學生治事之所。”[10]1337至此,留日學生的管理體制及機構設置才步入正軌。除此之外,對機構也進行了充實,游學生監督處增設庶務、會計、文牘、通譯四課,并附設編報所、監察員等。

揆諸史實,清政府在管理人員任命與制度建設上,歷經近十年的發展,逐步趨于完善。但不難發現,對于管理留學生,清政府并無長遠規劃,致使相關制度建設嚴重滯后,而且這些管理制度設計并不周全,常為權宜之計,執行起來往往又缺乏力度,故此效果大打折扣。盡管楊樞任公使以后進行大力整頓,并試圖從制度上予以保障,但由于管理不力,致使留日學生與革命派接觸甚多。他們耳濡目染,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禮,以至于出現“取締”風潮。直到學部成立以后,清政府才重視留日學生的管理,權限趨于明確并不斷加強,管理機構才走向成熟。

二、監管制度的構成與特色

在各種因素促動之下,清政府在選派資格、思想管控和學業考核、轉學、請假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形成具有限制與鼓勵雙重特色的監管體制。

(一)強化留學生選派資格管理

選派資格的規定與認定是留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留日熱初期,各機構為羅掘新式人才,往往是“朝廷對留日學生既未考究根底,又無資格限制。”[11]160對此,《東方雜志》撰文提醒當局“此非游學之咎也,送游學者不擇人之咎也”[12]。無獨有偶,《教育雜志》也撰文指出“有不加選擇者,既不嚴定資格,于是毫無學術之子,亦得受遣”[13]。胡漢民曾回憶:

其時(留日)學生全體內容至為復雜。有純為利祿而來者,有懷抱非常之志者;有勤于學校功課而不愿一問外事者,有好交游議論而不悅學者;有迷信日本一切以為中國未來之正鵠者,有不滿日本而更言歐美之政制文化者;……有為貴族富豪之子弟者,有出身貧寒來自田間者;有為秘密會黨之領袖以亡命者,有已備有官紳之資格來此為仕進之捷徑者。[14]21

可以顯見,留日學生成分相當復雜。對此,楊樞強調,必須符合兩項條件方可派遣,既要有在本省學堂的學習基礎,又要有一定的日文基礎,“此乃成為以后限制留學生資格的張本”[15]69卷23。不久,日文部省以人數過多為由,開始“嚴整學規”,并“決計淘汰,擬留一去九”[16]。為規范管理,1906年學部要求:“學長期者,除習淺近工藝,僅須預備語言,于學課無庸求備外,凡欲入高等以上學校及專門學校者,必須有中學堂以上畢業之程度,且通習彼國語言,方為及格,有一不足,應在本國補習;學短期習速成科者,或法政﹑或師范,必須中學與中文俱優,年在二十五以上,于學界、政界實有經驗者,方為及格;無論官費、私費,長期、短期,必品行端謹無劣跡,身體強健無宿疾,否則不送。”[17] 該規定列舉留日學生應具備的資格:第一,身體健康;第二,思想政治合格;第三,學簡單工藝人員,須聽懂日語;第四,入高等或專門學校需具有中學程度并熟練掌握日語;第五,習速成科必須中文優秀,且有學界、政界方面的實踐經驗。此后,學部取消了“速成回國”的學生,指出:“習速成者……已足以應急需,嗣后……一律停派。”[18]不僅如此,對自費學生也做出了具體限定。另外,學部致電駐日公使,再次強調:“根底未完備,遽令出洋,不惟耗費財力,且亦易滋流弊”[19],重申需加強選派資格管理。

迨至1908年,留日學生管理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問題依然存在。各省在選派留學生時,往往并不能完全遵照章程的規定進行嚴格審查選派資格。學部曾指出:“近來各省咨送來東學生雖已慎之又慎,然仍不免有程度未合”。[20]

(二)加強留學生思想管控

學生身處異邦,易受自由民權思想的熏陶,特別是1900年新政變法自強的幻想破滅后,促成了革命輿論的激發。學生們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翻譯團體,編譯自由民權思想的書籍。與其同時,《湖北學生界》《浙江潮》《江蘇》等刊發大量膾炙人口的革命排滿思想文章。對此,1903年學部出臺《約束游學生章程》,“對言行舉止,有不軌于正之據,務必減其品行分數;妄發議論,刊布干預政治之報章,要考察防范,并戒諭學生,如有不遵,即行退學;此外,著作有妄為嬌激之說,查有憑據,即實力查禁。"[21]1582-1583盡管如此,革命思想仍風潮迭起,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充布于各種社會之中,始無不認為革命為必要者。”[22]152不僅如此,國內“各省學界風潮多為留學日本學生倡言平等自由之說激起”[23]。清政府再次明文規定學生“當以專心修學為宗旨。除選定學科外,不得干涉與學科無關之事,及為他人譯書并刊行雜志”[24]1242,甚至工藝、理化等書籍翻譯也要例行檢查。唐文杰翻譯的《手工藝教科書》被學部以“日本國旗,富士山等課未合吾國之用”[25]加以拒絕出版;王其慎翻譯的《普通化學新書》更是以“化學各目具用東文之舊,與吾國所通行者頗多歧異”[26]加以駁回。對于留日學生的“過激”輿論及行動,清政府更多則是采取高壓手段。1903年沙俄占據東三省,留日學生群情激憤并成立“拒俄義勇隊”。但《密諭嚴拿留學生》詔令將之定性為:“名為拒俄,實則革命。”[27]265蔡鈞電告鄂撫端方“東京留學生已結成義勇隊……潛謀不軌,請飭各省一體查拿”[28]。不久,學生們將其秘密改成“軍國民教育會”,而“軍國民教育會與拒絕俄義勇隊的性質不同之點,后者屬于拒俄御侮,前者屬于革命排滿,此宗旨懸殊者也”[29]109。《民報》對留學生的革命熱情充滿信心,認為“同盟會之終于以知識分子代替會黨成為革命組織的主力”[30]209。為遏制學生“越軌”行動,清政府甚至要求日本文部省代為防范。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發布了《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31]76。1907年清政府照會日本政府查禁《民報》,指出:“其中倡導革命,措語狂悖者,不勝枚舉。”[32]232此外,為籠絡人心,學部指出學生“務須專心向學,以備異日議員之選”[33],然誘惑力終究有限。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的高壓政策把學生們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endprint

留日學生與留歐美的學生在學習生活環境上有明顯差異,他們在日本多與革命派接觸。伴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這些自費留學生“專心向學”的甚少,“行動狂悖”者甚多。這是清政府高度重視對留日學生思想管控的原因。不可否認,這些管理舉措成效初見端倪,對以后的留學管理工作不無裨益。但是,畢竟面對的是身處海外的學生,思想政治的嚴格管控制度,無奈于鞭長莫及,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三)規范學業管理

學業成績是評定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裕庚早在1898年就不無擔憂地指出:留日學生“事事皆從簡略,名師既不相就,學生則飽食而嬉,以致成材甚少”[10]994。因此,他建議沒有完成學業者“無論何省督撫,有何要差,皆不準調往”[10]995。

派學之始,法律、師范人才是急需,楊樞指出:“擇其適于中國之用者,則詳加講授,其余姑置不論”。[10]1317不久發現“其它學科往往有名無實”[10]1329。為此,學部開始加強學業考核,認為:“平日潛行回國,借抄講義而本人并不上講堂,此功課之宜查察者也。”[10]13371906年學部規定,副總監督“應將學生成績高下,功課勤惰” 據實報告[10]1337,并規定“學業不進者,經本處查明,即行勒令退學”[10]1337。最為典型的就是“范熙壬、朱獻文”事件范熙壬、朱獻文原本是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選派留日學生,原定七年畢業。但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兩人私自回國,準備參加學部組織的考試。學部在查驗履歷時發現他們未完成學業,認為這樣不但學業半途而廢且波及其他,故拒絕他們參加考試并責令完成剩下學業。軍機處隨即認可。

,認為這樣“方于國家不惜巨款以培養師資之意相合”[34]76。另外,政府以經費控制為手段,督促學生努力學習。1904年,山東留日學生因成績優秀而給予一定津貼,部分自費學生因刻苦學習而改為官費。反之,如有“隳行變學者……追繳官發歷年經費”[35]。1907年陸軍部認為學生數人有違訓條,請駐日公使停止給費。[36]廣西留日學生,因生活不檢點,被學部取消其官費。[37]

此后,學部為強化對留學過程的指導與學習成績的考核,規定:“此后,凡官費出洋學生,概令學習農工格致各項專科不得改習它科”[38]59。同時指出:“所有肆業各生……所習科目……記其分數,呈報學部……不得僅恃外國學校畢業文憑為憑。”[39]

關于轉學轉科問題。一是速成教育,造成學生 “所入之學校屢遷”[10]1329;二是日本部分私立學校 “學科有由學生自由定者”[10]1329;三是美國留學待遇優厚。鑒于此,1906年楊樞建議:“指定學生應入何校,到后不得更改。”[10]1329 同年學部明文規定“凡游學日本學生,入學退學轉學及改學科暨請假等事,均須本處認可”[10]1337。兩年以后,管理趨于嚴格 “凡有轉學改學情事者,雖經領有畢業文憑,概不得發給證明書”[40]428。對于轉學美國,學部于1909年聲明:“該生等留東,青年正宜安心在校求學,何得見異思遷,輒圖改赴美國。”[41] 不準隨意轉國留學,此規定確實安定了部分“見異思遷”的學生。

關于請假事宜。初期,只需游學生監督處同意即可。后有的學生“非托親病即言大故”[42]要求請假,但 “事實多假借之詞”[42],政府相信“準請假回國,不但荒廢學業,并且糜費川資”[43]。因此,請假規則出臺,分為兩種:1.通常請假(學堂暑假期間請假回國);2.特殊請假(遇有父母死亡或病重時請假回國)。規定“凡通常請假回國于期限之日起十日以內不到東者,本處即視為退學并開除官費”;“特殊請假三十日不到東者,本處即視為退學并開除官費。”[43]對沒有請假之人則提出警告:“本處即視為退學,如系官費學生即開除官費。”[43]請假規則制定后,監督處轉送各省督撫,希望遵照規則以防止學生私自回國。

清政府對于學生學業的監管是為達到“造就人才”的目標,清政府在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有著重要意義,上述措施和制度部分程度解決了學生不重學業的問題,對學生隨意轉學、轉科及請假進行一定程度的遏制,對于學生學風的扭轉有著相當的促進作用。這些管理規定在以后政府的留學管理規程中基本被沿用,成為相關留學管理規程的張本。

三、留日學生的考核與任用

留日學生歸國后管理重心主要在考試、獎勵及任用等方面。學部成立以后,就著手制定章程,強化留學生考核與任用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歸國考試

學部成立前已舉辦過一次歸國學生考試1904年12月學務處大臣奏定《考驗出洋畢業生章程》,準備對回國留學生進行考驗。1905年7月3日,學務處第一次舉辦回國游學畢業生考試,而學部則于1905年12月6日成立的。

。此次考試“因科舉未停,學部未設,按照鄉試會試復試之例”[24]1208。學部成立后,歸國考試的管理逐步規范。學部規定,每年八月考試一次,以便量材錄用。在考試資格認定方面。起初規定“須有總監督證明書,無證明書者不得赴部投考”[40]428。不久,學部要求監督處將留日學生各種信息等報表呈部,以便驗查,并連同在“本國學堂或外國學堂得有普通畢業文憑者,一并呈驗”[17]63。1906年學部規定,學生必須在專門學校、高等學校或大學畢業方可取得考試資格。為了達到“所以于獎勵人材之中,寓慎名器之意”[44]的目的,宣統元年,學部明定章程,細化要求,嚴格考試資格。[17]63后學部成立,考試在學部舉行。歸國留學生考試規定學部考試與廷試兩個級別,并分兩個階段依次進行。學部考試是第一階段。學部認為:外國考試制度“大都學成試驗與入官分為兩事”,而且“教育之所由精進,政治之所由修明,皆基于此”。[24]1209指明了歸國留學生應把學成考試與入官考試分開,其目的是促進國家教育發展,符合國家發展需要。后來由于歸國人數較多,學部再次明定章程,考試分為預行甄錄與正場考試,甄錄考試及格才予正場考試。此外,對于考試管理人員也進行了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并嚴格規定試卷的出題、評卷等工作程序,考試成績、評定等級作為獎勵出身和廷試實授官職的依據。考試結束后,凡歸國留學生考試合格才能進入廷試。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歸國留日學生廷試并不實授官職,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道監察御史孫培元最早倡議后才真正開始,他指出:“今自此端一開,……考試時先嚴其格以繩之,如已及格而取作舉人、進士也,請隨時以次授職。”[34]學部納諫后認為“以前殿試例,請旨分別授職以廣登進而勵真才”[45]。廷試資格需學部確認,廷試第一科考經義,題目由皇太后、皇帝欽命;第二科考科學,由學部擇定明通科學之人擬定試題,起步之際似有“照從前殿試例”[45]。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清政府舉行的四屆“廷試及第”的歸國留學生多達820人。[46]718endprint

(二)獎勵與任用

如何獎勵與任用,直到1903年才有了統一的獎勵與任用章程。考核通過以后的學生 “照新章給予出身”[21]1584。普通畢業生分別給予翰林、進士、舉人、拔貢等出身獎勵,如已有出身者,視其所學的程度,給予實授官職。而速成教育者,要查明他們縮短時日,回國后須在相應的派出機構內從事無償勞動,以便補足派學所支出的經費,方可給予相當的獎勵。至于任用,章程規定早期的留日官費學生須先回本省工作五年。后來不再急需速成人才,兩廣則有 “卒業以前不得回國應考,違者除革退外,仍追回以前學費”[42]的規定。

學部規定錄取之生列為最優等、優等、中等三級,錄取最優等者給予進士出身,考列優等及中等者獎給舉人出身[24]1210-1211。1907年學部稱“計考最優等七名,優等十七名、中等十四名……奏請派員驗看,請旨給予出身”[34]。不久,這三十八人分獲出身獎勵。

至于廷試錄取者,章程規定學業獎勵措施和實授官職的等級。顏惠慶回憶:“一榜盡賜及第,惟分一等為進士,二等為舉人……次此殿試結果,引見后授職,一等者授翰林檢討、主事、內閣中書;二等授七品小京官、知縣事等。”[38]69-70說的就是廷試授官情況。具體見表1。

這種獎勵制度對于促進學生努力學習,選拔合格的人才有著刺激作用,正如瞿立鶴所言:“從樹立學術獨立的角度上言確有崇高之理想。”[11]168遺憾的是此種獎勵仍是“悉循科舉制”[38]70,致學生們無心研究學術,多追仕進之途,“此乃留學生獎勵辦法不當之過也”[11]166。可見,盡管廢除科舉,但對留學生的的考核、任用與舊制區別不大。這些考核措施不僅有很強的政治色彩,而且沿用傳統的舊式人才方式,學業激勵與獎勵任用在政策上產生脫節,自然會誤導留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們追逐功名的心態仍然濃重。特別是對于公費生來說,官府耗費資財不少,但他們并沒有集中精力去學習各種專業知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歸國后的考核及任用上,功利性與投機性明顯。初衷與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四、結語

清政府對留日學生的管理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初步嘗試向逐步完善,既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又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

隨著留日“熱”急劇升溫,管理問題凸顯。面對留日學生良莠不齊的現象,政府意識到這是“各省各派,各有各章”[38]161的結果,因而提出“統由使館照章辦理”[38]16。先是頒布《約束鼓勵游學畢業章程》,繼而又由學部頒布《管理游學日本學生章程》。后一章程分章詳細規定了公費、自費留學、更改科目、請假、學業考核、獎勵與任用等。這是政府在管理留日學生方面統一的規程,其規定之詳細是以前章程無法比擬的,具有開創性意義,成為“此后各種管理游學生章程之張本”[47]。1906年,學部指示各省立即停止速成學生的派遣,1907年,學部又與日本文部省商定,準備派遣特約留學生。這些舉措說明清政府已把管理留學生的權利由地方收歸中央。

清末的留日學生包含公費和自費留學兩個部分。在管理上,清政府一方面對于公費留學生給予鼓勵;另一方面對于自費留學生帶有明顯的防范之意。對于自費留學生限制主要體現在:首先,逐步重視其選派資格,杜絕了部分自費留日學生借留日之機以獲取功名的幻想。不僅如此,資格的確定也刺激了國內新式學堂的創辦,學部主張限制游學,各省推廣學堂,“所有中學堂及各種師范學堂亟宜多設,法政學堂亦當及時設立。”[48]自費留日人數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留學潮中速成熱大幅度迅速降溫。”[49]399其次,留日管理機構的設置,保障了相關管理措施的執行,尤其是對于自費留日學生的的管理、考核、任用等規定得比較具體細致,力圖從制度上保證他們“身處異邦,造就之心不可無”。相關管理政策推行以后,留日自費學生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0]。這種防范色彩濃厚的管理在政治方面所表現的結果是難如清政府所愿的。清政府對于部分自費學生的維新和革命行動更多采取了鎮壓的手段,結果這些“亡命客”在遭受鎮壓以后,舉起了反清的大旗,走在革命隊伍前列。有學者指出:“他們或者成為朝廷‘新政中重要策劃者,或者成為后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力量,這種分野實在視朝廷是吸納他們來完成政治改革,還是排斥他們,把他們推向革命。”[51]134清政府恰恰選擇了后者,沒有順應形勢,期望與現實形成巨大的反差。

參考文獻:

[1] 房兆.清末民初留洋學生題名錄初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2]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3] 陳清之.中國教育史:第6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 董守義.清代留學運動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5]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譚汝謙,林啟彥,譯.北京:三聯書店,1983.

[6]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7] 李江源.清末自費留日學生的狀況特點及歷史作用[J].日本問題研究,1995(1):70-74.

[8] 湯志均.戊戌變法檔案史料[G].北京:中華書局,1958.

[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第4冊[C].北京:中華書局,1941.

[10] 楊家駱.清光緒朝文獻匯編十八: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G].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9.

[11] 瞿立鶴.清末留學史[M].臺北:三民書局,1973.

[12] 論游學不可太濫[J].東方雜志,1904,1(9).

[13] 遣人留學之商榷[J].教育雜志,1910(5).

[14] 胡漢民.胡漢民自傳[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endprint

[15]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G].北京:故宮博物院,1932.

[16] 電知慎選出洋學生[N].申報,1905-12-26(3).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末選送考取留學生辦法章程[J].歷史檔案,1989(1):59-65.

[18] 通行各省限制游學并推廣各學堂電[J].學部官報,1906(2).

[19] 附奏出洋學生非具有中學程度概不咨送[J].學部官報,1906(4).

[20] 咨送出使大臣、各省督撫限制各省選派游學生辦法文[J].學部官報,1909(78).

[21] 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2] 張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C].北京:三聯書店,1959.

[23] 議定中國學界宗旨[N].大公報,1906-07-17.

[24] 王克敏,楊毓輝.光緒丙午年交涉要覽[G].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25] 江蘇留日學生唐文杰等呈所譯手工業教科書請審定稟批[J].學部官報,1907(31).

[26] 留日理化專科畢業生王其慎呈所譯普通化學新書請審定稟批[J].學部官報,1907(31).

[27] 楊天石,王學莊.拒俄運動[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28] 呂海寰與蔡鈞[J].江蘇,1903(6).

[29] 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0] 薛君度.黃興與中國革命[M].楊慎之,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1] 吳玉章.辛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2] 金沖及,胡繩武.辛亥革命史稿: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3] 學部對于留學生的期望[N].盛京時報,1908-09-19.

[3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三十三年留學生史料[J].歷史檔案,1998(1):60-79.

[35] 練兵處.奏請選派陸軍學生分班游學折[G]∥約章成案匯覽:乙編,卷32,上,天津:北洋洋務局,1905.

[36] 陸軍部電咨駐日欽使留日陸軍學生數人違背訓條應請開除未便通融[N].申報,1907-11-07.

[37] 劣留學生驅逐回國[N].大公報,1906-01-17.

[38] 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9] 學部議定留學規則[J].教育雜志,1909(5).

[40] 學部總務司.學部奏咨輯要:卷4[G].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41] 咨使日大臣所有在東畢業之官費各生不準私自回國應考選派游美學生文[J].學部官報,1909(89).

[42] 咨各省督撫飭屬遵照游學生請假規則[J].學部官報,1907(33).

[43] 駐日留學監督處新定留學生請假規則[J].東方雜志,1908,4(11).

[44] 咨各出使大臣各省督撫限制各省選派游學生辦法文[J].學部官報,1909(78).

[4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宣統二年歸國留學生史料續編[J].歷史檔案,1997(4):52-66.

[46] 楊智磊,王興亞.中國考試管理制度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47] 兩廣學務處派游學規約[J].東方雜志,1904,1(7).

[48] 通行各省限制游學并推廣各學堂折[J].學部官報,1909(2).

[49] 關曉虹.晚清學部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5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宣統二年歸國留學生史料[J].歷史檔案,1997(2):55-73.

[51]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馬陵合endprint

猜你喜歡
管理制度
探討企業內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
山西財稅(2021年4期)2021-07-15 08:40:34
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與完善評析
消費導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30
涉軍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探討
中國軍轉民(2017年7期)2017-12-19 13:30:10
關于新形勢下我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的思考
略論開明書店的組織制度與管理制度
盤點 政治篇:有繁有簡,管理制度日趨完善合理
專用汽車(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0
西方國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啟示
武漢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噜噜噜| 国产喷水视频| 中文字幕色在线|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激情|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97se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99这里只有精品6|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色综合婷婷|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91系列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DVD|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色网在线视频|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熟妇丰满人妻| 亚洲视频免| 国产毛片基地| 欧美无专区|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久久6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欧美中文一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91在线丝袜|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天天综合亚洲|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毛片一级在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91色国产在线|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朝桐光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91精品久久| 日韩视频福利| 色婷婷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