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宇 李秀軍

摘要:目的 分析屈光不正患者激光光學角膜切削術、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術后視覺質量的差異性。方法 對近視患者進行PRK、LASIK術前和術后3個月分別使用客觀視覺質量分析儀檢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覺質量的差異性。入選者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5.34±3.30)歲,主覺驗光等效球鏡度數為+1.50~-6.00 D,平均度數(-3.10±1.63)D。兩種手術方式PRK17例(30只眼),LASIK33例(60眼)。比較調制傳遞函數截止頻率、調制傳遞函數、斯特列爾比和眼內客觀散射指數。結果 研究顯示PRK和LASIK手術對視網膜成像質量均有明顯影響,兩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0cpd的MFT在PRK組下降了1050倍,在LASIK組下降了1.32倍。MTF截止頻率頻率在PRK組下降了1.04倍,在LASIK組下降了1.06倍。斯特列爾比分別下降1.10倍個1.07倍。PRK和LASIK分別增加了客觀散射指數1.48倍和1.57倍。結論 雙通道技術是臨床上評估接受激光屈光手術后眼視覺質量的有用工具。PRK和LASIK對低到中度近視眼的視網膜成像質量影響相似。術后3個月,兩種技術均會導致術后調制傳遞函數、MTF截止頻率、斯特列爾比降低。而且,兩種技術均增加通過OSI參數評估的眼內散射。但是盡管兩種技術引起了視覺質量的變化,若考慮屈光不正的變化仍然認為患者術后視覺質量提高了。調制傳遞函數截止頻率高于30 cpd、斯特列爾比接近0.3時,可認為視覺質量良好。因此,兩種手術獲得的視學質量均可接受,這也解釋了患者未對最終視力結果產生不滿的原因。
關鍵詞:OQAS;雙通道技術;PRK;LASIK;視覺質量
中圖分類號:R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8-006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visual quality between laser optics keratectomy and 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ive error.Methods PRK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myopia,LASIK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3 months respectively using objective visual quality analyzer examination,differences in the visual qu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Subjects aged 18~40 years old,the average age(25.34±3.30)years old,subjective refraction spherical equivalent degree is+1.50D~-6.00D.average(-3.10±1.63)D.PRK17 two surgical cases (30 eyes),LASIK33 cases(60 eyes).Comparison of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 frequency,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Stryker ratio and intraocular 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K and LASIK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retinal imaging,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30cpd MFT in the PRK group fell 1050 times in the LASIK group fell 1.32 times.MTF cutoff frequency decreased 1.04 times in PRK group and 1.06 fold in LASIK group.Streier ratio decreased by 1.10 times,respectively,1.07 times.PRK and LASIK increased the 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 by 1.48 times and 1.57 times,respectively.Conclusion Dual-channel technique is a useful tool for 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the eye after laser refractive surgery.PRK and LASIK had similar effects on retinal imaging quality in low to moderate myopia.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both techniques resulted in postoperativ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 cutoff frequency,and Stelller ratio decrease. Moreover,both techniques increase intraocular scatter as assessed by OSI parameters.However,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two techniques have caused a change in visual quality,the visual quality of the patient is considered to be improved if the change in refractive error is considered.Th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of cut-off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30cpd,Strehl ratio is close to 0.3,that good visual quality.Thus,the quality of the visualization obtained by both procedures is acceptable,which also explains why the patient is not dissatisfied with the final vision outcome.endprint
Key words:OQAS;Dual channel technology;PRK;LASIK;Visual quality
我國是近視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特別是青少年的發(fā)病率非常高,而且上升速度明顯。目前矯正屈光不正最常規(guī)的方法是佩戴眼鏡,包括框架眼鏡和角膜接觸鏡,但眼鏡在人們的生活、 學習、 工作中有很多不方便之處。LASIK是當今使用最普遍的矯正手術,是大部分近視患者的首選。在術后初期,LASIK相對其它手術的優(yōu)點是無痛且恢復速度快;因為中央角膜上皮保持不變,所以傷口愈合時出現的反應比較輕[1]。但是,屈光手術中仍在使用其他手術技術。其中之一就是PRK,比如眼角膜過薄或不規(guī)則。PRK也用于眼部條件特殊的患者,加上皮基底膜萎縮、淺層角膜疤痕、復發(fā)性糜爛以及放射性角膜切開術后,表面切削可能會得到更好結果[2]。另外,PRK避免了LASIK的一些并發(fā)癥,包括眼角膜膨隆,也能夠因為不愿承擔眼外傷風險而抗拒板層切削手術的患者提供代替選擇[3]。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雙通道技術評估PRK或LASIK患者的視網膜成像質量。也對術后眼內散射增加的患者進行了分析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部分屈光手術后患者訴視物模糊、復視、眩光等,但是裸眼視力達到5.0,這就是視覺質量下降引起的。本文旨在通過利用OQAS視覺質量分析儀對近視患者接受PRK、LASIK 術前術后的視覺質量的差異性比較,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做PRK 34只眼,LASIK 60只眼,所有受試者均志愿參加。實驗數據在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集完畢。受試志愿者PRK17人(30只眼),LASIK 33人(60只眼),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5.34±3.30)歲,主覺驗光等效球鏡度數+1.50D~6.00 D,平均度數(-5.97±1.63)D。
1.2入排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18周歲,在我院做手術的患者,同意并能按要求配合檢查及復查;②球鏡度數為 +1.50~-6.00 D,散光度數3.0 D以內;③戴鏡矯正視力可達0.8,每眼均能固視目標;④屈光度每年變化在0.50 D以內,穩(wěn)定2年以上;⑤角膜接觸鏡停戴時間:硬鏡>3 w,軟鏡>1 w;⑥眼壓正常標準值為10~21 mmHg。
1.2.2排除標準 ①所有影響眼部健康的相關性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疾病等;②有任何正在使用的全身或局部藥物;③有眼部活動性炎癥及器質性病變的;④有眼部外傷史及手術史的;⑤干眼癥;⑥角膜不規(guī)則;⑦無晶體眼;⑧目前正在參加別的實驗研究中。
1.3儀器設備
OQAS視覺質量分析系統(tǒng)(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是近來開始使用的客觀測量患者視覺質量的檢查設備。該設備應用的是光學雙通道原理,既能檢查患者的視覺質量,還能客觀檢查患者的眼內散射光,還能檢查人工晶狀體眼的調節(jié)能力。
1.4觀察指標
術前和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檢查。在后續(xù)光學質量變化相對較小的假設下,術后3個月(例行患者訪問)時進行PRK組和LASIK組的比較。臨床隨訪檢查包括屈光度數、矯正視力(CDVA)、裸眼視力(UDVA)和視網膜成像質量。
1.5統(tǒng)計學方法
Windows軟件SPSS(版本19.0,SPSS公司)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首先,利用t檢驗在統(tǒng)計學上比較PRK和LASIK間術前屈光不正、CDVA、視網膜成像質量參數(MTF截止頻率、斯特列爾比和OSI)。其次,使用相同方法比較兩組的術后結果。利用配對樣本t檢驗在統(tǒng)計學上比較每種術式在術前術后獨立得到的CDVA和視網膜成像質量參數。P<0.05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研究收錄PRK 17例(30只眼),LASIK 33例(60只眼),術后無并發(fā)癥。
PRK和LASIK組間球鏡度數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RK術后3個月的殘余散光較明顯。柱鏡度數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50,P>0.05 [球鏡],t =-2.421,P<0.05 [柱鏡]),見表1。
表2顯示兩組間術前CDVA并無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t=0.751,P>0.05)。術后3個月,兩組所有患者的CDVA和UDVA均高于4.8,兩組間的CDVA無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t=0.823,P>0.05)。但是,由于PRK組在術后3個月出現較明顯殘余散光,2組間的術后UDVA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t=2.531,P<0.05)。手術前后組內CDV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56,P>0.05 [PRK], t=0.958,P>0.05 [LASIK])。
表3顯示PRK和LASIK手術對視網膜成像質量均有明顯影響,兩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0 cpd的MTF在PRK組下降了45%,在LASIK組下降了32%。MTF截止頻率頻率在PRK組下降了5%,在LASIK組下降了6%。斯特列爾比分別下降11%和8%。PRK和LASIK分別增加了客觀散射指數45%和50%。
術前和術后每次測量的CDVA、UDVA與視網膜成像質量參數(MTF截止頻率、斯特列爾比、OSI)相關。接受PRK和接受LASIK的患者在遠離中心的角度上術后光強值都有所增加。術后MTF曲線、MTF截止頻率以及斯特爾比下降,這表示視網膜成像質量下降。作為術后測量光強增加的直接結果,術后兩組的OSI均有所增加,這意味著術后兩組的眼內散射均增加。
3 討論
在本研究中,我們分析了接受PRK或LASIK患者眼的視覺質量;利用同樣的切削光學區(qū)和過渡區(qū)進行所有手術。PRK和LASIK志愿者大多數輕度到中度近視患者的屈光不正。但是,術后3個月,一些接受PRK的患者出現主要為散光的少量殘余屈光不正。術后3個月,PRK組和LASIK組患者的CDVA相似。但是,PRK組的術后UDVA值比LASIK組的差,可能是由于殘余散光。另外,兩種技術都很安全(PRK組的安全指數為1.00,LASIK組為1.03)。有效指數分別為0.90和1.0。因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LASIK和PRK均顯示出相似的良好視力結果。兩種手術后的第1個月內容易達到屈光穩(wěn)定,但是LASIK的屈光穩(wěn)定和視力恢復比PRK快。盡管LASIK的短期療效更好,仍有一些研究認為幾年之后這種優(yōu)勢將不復存在,因為在LASIK患者上觀察到近視漂移和UDVA的下降。因此,一般情況下,兩種技術的療效相似[4]。endprint
術前和術后MTF截止頻率、斯特列爾比的分析顯示出術后3個月兩組的視網膜成像質量均下降。我們也發(fā)現PRK和LASIK后,平均MTF值也會下降。平均MTF(術前和術后)表明眼光學系統(tǒng)引起的對比度下降在中、高空間頻率尤其顯著。PRK似乎對MTF的影響更大。例如,3個月后的MTF在PRK組下降了45%,在LASIK組下降了32%。PRK組視覺質量下降幅度稍大,可能是因為術后3個月傷口仍在愈合。但是,對使用雙通道系統(tǒng)得到的數據進行術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兩種技術無顯著差異。特別是MTF截止頻率頻率和斯特列爾比在PRK組分別下降了5%、11%,在LASIK組分別下降了6%、8%。
雙通道系統(tǒng)得到的斯特列爾比參數作為測量眼和無像差眼MTF曲線間的面積比。Marci發(fā)現LASIK手術后,一個3.0 mm瞳孔的MTF曲線面積減少了28%(術前和術后1~3個月檢查患查)[5]。該變化比我們研究中的變化大,本研究中,斯特列爾比在PRK組下降了10%,在LASIK組下降了7%;這可能是因為Marcos的研究中術后時間短。Jataka等人也發(fā)現PRK明顯減少對比敏感度函數的面積,平均減少7%,這與本研究中的MTF結果一致[6]。PRK和LASIK影響的完整分析需要單獨分析眼內散射的OSI參數[7]。光學像差的影響可以歸納為:一般會降低患者的視網膜成像質量;降低視網膜成像對比度且產生較暗場景感知的眼內散射[8]。有幾種評估眼內散射的主觀方法,包括有或無眩光測量、對比敏感度等,該測量可以計算散射因素,并利用亮度視力測試表評估視力。另一個研究試圖使用補償-比較法和在中央雙邊測試(C-Quaint系統(tǒng))中加入遮蔽的閃爍光評估散射;該結果是閃爍刺眼光環(huán)產生射光的一個標志。但是,關于如何客觀評估散射仍未達成共識。最近,Alpert等人提出了一個新方法,以下述觀點為基礎,計算OSI;光學像差主要改變雙通道圖像靠近峰值的光強分布;散射主要影響遠離中心處的圖像。Westminster和Anglia提出了類似方法,測量散射指數隨年齡變化有很強的增加趨勢。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PRK和LASIK術后OSI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增加,這是光強逐漸增加的直接結果。在PRK組,OSI平均增長了45%。在LASIK組,增長了50%。但是,雖然LASIK組的增長高于PRK組,但兩組間并無統(tǒng)計學上的明顯差異。雖然數值顯示出明顯變化,但術后平均OSI仍接近1,在該參數的正常范圍內。另外,因為OSI的平均絕對值接近于零,重復系數較大(>30%)。這可部分解釋本研究中為什么散射值出現較大變化而PRK和LASIK間卻無統(tǒng)計學上的明顯差異。
我們的散射研究結果與一些前人研究中的結果相似,發(fā)現使用PRK術后角膜混濁輕度增加。由于角膜上皮缺失,混濁程度在PRK 3個月后達到峰值,并在術后1年逐漸下降。另外,Cohan等發(fā)現混濁形成與可能影響角膜傷口愈合的PRK近視矯正程度有關。散射儀也在LASIK后檢測到了減少的角膜上皮細胞密度和增加的眼內散射之間的相關性。這可以解釋本研究中根據OSI的眼內散射和實際矯正度數之前的顯著相關性。與此相反,使用散射儀計算的散射數值在PRK后出現短暫增加,雖然在很多情況下,該數值在最初的增加后會回復到術前水平。Harrison等也指出在PRK后1個月的前散射無明顯變化。使用散射儀和其他技術評估眼內散射的研究結果之間出現的差別,可能是因為后散射的原因,而在雙通道技術中測量的是后散射。
參考文獻:
[1]Seiler T,Kaemmerer M,Mierdel P,et al.Ocular aberrations aft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myopia and myopic astigmatism[J].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2000,118(1):17-21.
[2]舒越昆,謝伯林,雷鳴.A-LASIK,W-LASIK和S-LASIK術后療效的對比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5):873-877.
[3]Díaz-Doutón F,Benito A,Pujol J,et al.Comparison of the retinal image quality with a Hartmann-Shack wavefront sensor and a double-pass instrument[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Visual Science,2006,47(4):1710-1716.
[4]肖顯文,張紅,田芳.雙通道視覺質量分析系統(tǒng)在眼科的應用[J].國際眼科縱覽,2013,37(2):77-82.
[5]Artal P,Benito A,Pérez G M,et al.An objective scatter index based on double-pass retinal images of a point source to classify cataracts[J].Plos One,2011,6(2):e16823.
[6]劉兵,石纓,鮑榮鳳,等.低度近視眼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后視覺及相關角膜參數與飛行員正視眼的對比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1,39(4):715-717.
[7]Aslam T M,Haider D,Murray I J.Principles of disability glare measurement:an ophthalmological perspective[J].Acta Ophthalmologica Scandinavica,2010,85(4):354-360.
[8]張晶,鄭燕,劉倩,等.飛秒激光與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術后視覺質量比較[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6,34(6):527-533.
編輯/錢洪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