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芳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護理干預對全身麻醉拔管后麻醉恢復早期患者的療效,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持。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的7月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00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的患者采取干預護理,記錄兩組患者的數據,對比兩組患者的的治療療效和滿意度,應用統計學進行分析。結果 通過對數據的對比分析發現,實驗組患者呼之握拳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均要短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有2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4.00%,對照組患者中有9例患者發生了并發癥,發生率為18.00%,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滿意度方面,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6.00%,明顯要高于對照組滿意度的78.00%,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上對于進行全身麻醉拔管后麻醉恢復早期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有效的縮短患者的呼之握拳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對患者身體的傷害,促進患者的恢復,同時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全身麻醉拔管后;麻醉恢復;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8-0162-02
患者在經過麻醉以后需要對其進行實時監測,以此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很多情況下麻醉效用會維持到手術結束后,而患者在麻醉期間會存在一些相關的麻醉并發癥如上呼吸道梗阻、喉痙攣、肺水腫、低血壓、高血壓等等。這些癥狀都會給患者的正常生命活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若情況嚴重,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因此,在麻醉恢復護理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護理,讓患者能平安地度過麻醉期。本研究分析護理干預對全身麻醉拔管后麻醉恢復早期患者的療效,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持。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的7月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病例和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取得滿意成效,現將主要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的7月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00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個月~16歲;實驗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個月~15歲。經過臨床醫學診斷,患者均行剖腹探查術,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采取干預護理,操作如下:
1.2.1基本護理 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身體進行嚴密的生命體征的觀察,如對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提前準備好急救包,以便出現異常情況進行搶救。
1.2.2體位護理 術后去枕平臥,保持呼吸暢通,避免體位或肢體動作對神經或大血管造成壓迫。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保持適當松緊。定時做體位調整,嚴密監視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況,警惕蘇醒期躁動發生。對術后有自訴疼痛患者,合理應用鎮痛藥物,減少因疼痛刺激而產生的蘇醒期躁動。條件允許可使用自動鎮痛泵予以充分鎮痛,提高患者舒適性[2]。
1.2.3生活護理 護理人員應該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對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分析,制定出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生活方式。并且護理人員最終要的應該對患者指導保暖工作,在麻醉的過程中抑制了患者的體溫調節中樞,因此,外界的環境很容易對患者造成不利的影響,加重患者的身體癥狀,因此護理人員應該注重患者的保暖[3]。同時觀察患者的嘴唇和面部情況,定期對患者進行嘴部濕潤。
1.2.4健康指導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麻醉和恢復的相關知識,及其對患者身體的影響,引起患者的重視。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進行定時的檢測,病將結果繪制成圖,讓患者了解自身的身體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指導[4]。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磷血癥的發生率和其他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對比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分析各項參數以(x±s)表示,分析顯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實驗組患者呼之握拳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均要短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有2例患者發生了并發癥,發生率為4.00%,對照組患者中有9例患者發生了并發癥,發生率為18.00%,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滿意度方面,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6.00%,明顯要高于對照組滿意度的78.00%,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麻醉恢復早期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病情多變的高危時期,尤其在拔除氣管導管早期,患者病情變化迅速,瞬問即可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此階段的監護和護理時間雖然不長,但責任重大,如有疏忽,常可帶來嚴重后果。針對患者在拔管和即將清醒期間的麻醉恢復早期的監護和護理尤為重要。加強對麻醉恢復早期患者呼吸道的觀察與護理,可以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要求巡回護士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技能和過硬的專業技術,而且要掌握各種麻醉用藥的性能和基礎復蘇技術。密切配合麻醉醫師,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確保患者安全平穩度過麻醉恢復早期。
恢復期患者躁動不安的另一個原因是鎮痛不足。全身麻醉恢復期隨著麻醉藥的麻醉作用逐漸消失,患者會感到傷口有一定疼痛,常出現呼吸、脈搏增快,血壓升高及出汗,可協助麻醉醫師采用靜脈應用鎮靜鎮痛藥物或進行鎮痛泵管理,期間注意觀察呼吸狀況。另外,患者術后恢復期對疼痛的耐受性可能與其認知程度有關,加強對其術前的心理干預,可減少其對疼痛的敏感度,從而減輕疼痛保持循環系統穩定:全身麻醉藥物的作用及手術刺激對循環系統的影響較大,應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低血壓常因血容量不足或殘余麻醉藥的作用引起,應及時補充血容量,保持靜脈輸液通暢,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并應排除內出血的可能。對小兒及老年患者應注意控制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干擾循環及引起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
在臨床上對于進行全身麻醉拔管后麻醉恢復早期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有效縮短患者呼之握拳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對身體的傷害,促進患者恢復,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亞梅,馬浩偉.全身麻醉拔管后麻醉恢復早期患者的護理干預[J].吉林醫學,2013,34(22):4561-4562.
[2]朱海娟,呂娜,黃麗華,等.麻醉恢復室管理模式對降低蘇醒期并發癥及患者滿意度的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03):426-428.
[3]董曉筠,肖化.右美托咪定對全身麻醉后拔管時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濃度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6,23(10):5-6.
[4]丁祎.綜合護理干預在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06):70-72.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