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中
摘要: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被許多人稱為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在當前重課內閱讀,輕課外閱讀的現狀下,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要立足課內閱讀,不斷拓展課外閱讀的廣度,教師要積極創設有效的閱讀氛圍,并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形式和策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閱讀的快樂,從而激發閱讀熱情,培養閱讀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閱讀;氛圍;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34-01
閱讀是信息獲取和知識積累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最重要的途徑。低年級是孩子閱讀的啟蒙階段,也是培養閱讀的關鍵期,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可塑性強,更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有效地培養低年級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1.設立閱讀課,課堂閱讀常態化
1.1 設立閱讀課,為孩子創造閱讀的時間與空間。教師承擔著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責任,應該想方設法為孩子創造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設立閱讀課,就是一項很好的舉措。每周能設置兩節課外閱讀課,在固定的閱讀時間里,老師帶著孩子們共讀一本(種)課外書,保持相同的閱讀進度,讓孩子享受著快樂的閱讀過程。教材主編溫儒敏老師說:"把課外閱讀甚至納入教學,就事半功倍了,這可能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好辦法。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因此,語文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觀念,精心設計閱讀課,精講精練,提升課堂效率,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擠出時間和空間。
1.2 持之以恒,實現閱讀常態化。設立閱讀課后,教師要認真落實每節課的閱讀任務,持之以恒,穩步推進,不斷拓展閱讀的廣度,實現閱讀常態化,把閱讀建立成為一種習慣,固定發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孩子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閱讀實踐中,把閱讀當做每天的三餐一樣必不可少。積少成多,積沙成塔,通過長年累月的閱讀積累,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就會逐步養成,就會營造濃郁的班級閱讀氛圍。
2.教給閱讀方法,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2.1 教師要善于用閱讀引領閱讀。模仿和復刻教師的行為習慣是低年級孩子的天性,老師怎樣去做事,學生一般就會怎樣。教師要想引導孩子們喜歡上閱讀,教師本身應該有每天閱讀的習慣,是個愛好讀書的人,做到用閱讀引領閱讀。有一句話說得好:"欲求教好書,先做讀書人。"溫儒敏老師說:"語文老師不是'讀書種子',你的學生就很少可能會喜歡讀書。"因此,教師要堅持讀書,要做好一顆閱讀的種子。
2.2 教師要積極互動,師生共讀。教師既是閱讀的引領者,也是閱讀的參與者。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和學生共讀一本書,做孩子的閱讀伙伴,有時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大聲地朗讀書中的一個故事,有時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一段,和學生交流讀書過程中的收獲和疑惑,傾聽孩子的聲音,一起見證語文學習的快樂與幸福。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閱讀行動,可以凸顯老師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學生的閱讀的興致才會更高,學生閱讀才會更加投入。
3.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形式,誘導孩子的閱讀行為
3.1 快樂朗讀,激發閱讀的興趣。小學低年級是閱讀的扎根階段,除了安靜地讀書的方式,大聲流利地朗讀也是有效發展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時的聲音負載著讀者的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有利于強化對文章的理解。同時,朗讀對培養孩子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語感都非常有好處。語文教育專家巢宗祺就特別重視誦讀,他說:"培養書面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誦讀。" 教師要經常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課外經典讀物的朗讀,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3.2 走進生活,追尋閱讀的快樂。教師要鼓勵孩子走進生活,實現書本閱讀與生活閱讀的結合。蒙塔古說過:"兒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螞蟻,都是學習。"學生通過外出旅游,參觀科技館和博物館,去公園里看樹葉跳舞,去海邊玩沙踩浪花,采集生物標本等方式,盡情地閱讀"自然"和"社會"這兩本大書。孩子通過接觸外面多彩的世界,用自己的實踐來驗證書上的文字,做閱讀的主人,在閱讀中獲得快樂。
3.3 精彩演繹,提升閱讀能力。孩子在閱讀的過程,經常會遇到精彩的片段或故事,他們也很樂意把故事的情節展示出來,課本劇表演就是孩子最喜聞樂見的。孩子們經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編排,親身演繹,再現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學生學到知識,加深故事印象,做到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提升閱讀能力。
總之,閱讀是孩子們為未來打基礎的,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出來。我們要從低年級抓起,既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又要注重閱讀興趣的激勵,還要遵循閱讀規律,起點要低,要求要嚴,形式要靈活多樣,扎扎實實地引導孩子進行有效性閱讀,用書滋養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生命更豐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