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摘 要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受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觀的影響,一直在兒童教育中實踐和深化杜威的經驗觀,逐漸生成了自己的經驗觀:經驗的內容源于大自然、大社會;經驗的形式分為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更強調直接經驗;經驗的特征是整個的、連貫的,不可分割的;經驗的性質有美惡之分;兒童的經驗是幼稚園課程編制的依據。陳鶴琴的經驗觀不僅對當時我國幼兒園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 陳鶴琴 經驗 幼兒園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69
Chen Heqin's View of Experie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LI Yao
(Faculty of Education,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Abstract Chen Heqin is the founder of China's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he was influenced by Dewey's pragmatism experience view, has been in children's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 deepening of Dewey's concept of experience, his view of the experience gradually generate: experience the content from nature and society; experience in the form of direct experience and indirect experience, more emphasis on direct experience; experience is whole and coherent, indivisible; experience the nature of beauty and evil;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is prepared on the basi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hen Heqin's view of experience not only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at that time, but still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Chen Heqin; experienc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陳鶴琴(1892-1982年),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專家,被譽為“中國幼兒教育之父”、“中國的福祿貝爾”,為我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陳鶴琴的經驗觀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理論淵源,也是陳鶴琴長期從事教育實踐的結晶。
1 陳鶴琴經驗觀的淵源
陳鶴琴于1914年畢業于清華學堂,同年赴美國留學,先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1917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攻讀教育學和心理學,師從杜威的學生兼同事克伯屈、心理學家孟祿與桑代克等著名教授,1919年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在美留學五年深受杜威、克伯屈的實驗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回國后面對舊中國、舊教育,陳鶴琴一生致力于改革舊教育、創造新教育,并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系。
陳鶴琴的經驗觀主要淵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經驗觀。杜威對經驗的闡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驗的涵義: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了經驗的涵義即是包含著行動或嘗試和所經受的結果之間的聯結。
(2)經驗的結構:他指出經驗包括兩種結構,“主動的因素和被動的因素,這兩個因素以特有形式結合。在主動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方面,經驗就是承受結果。[1]”
(3)經驗的性質:杜威認為任何經驗都有兩方面的性質,“一個方面是直接的,即適意的和不適意的,它影響以后的經驗;還有一種經驗的影響并不體現在外表上,它向教育者提出一個問題,即教育者的任務安排不要使學生厭惡,并能引起學生活動興趣的經驗?!盵2]
(4)經驗的形式:杜威指出經驗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形式。
(5)經驗的標準:杜威認為判斷經驗的標準是連續性原則和交互性原則。
(6)經驗與生活的關系:杜威認為“‘經驗和‘生活是同義詞,包括‘習慣、制度、信仰、勝利和失敗、休閑和工作”。[3]
在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觀的影響下,陳鶴琴一直在兒童教育中實踐和深化杜威的經驗觀,并逐漸生成了自己的經驗觀。陳鶴琴雖沒有系統地論述經驗,但我們可從其著作中總結其經驗觀。
2 陳鶴琴的經驗觀
2.1 經驗的內容來源于大自然大社會,來源于兒童的生活
陳鶴琴認為:經驗的來源有二:(1)與實物相接觸;(2)與人相接觸;這兩種接觸的機會,都要靠著充分的設備為轉移[4]。經驗來源于與實物、與人的接觸,無外乎就是來源于大自然大社會,來源于兒童的生活。陳鶴琴在活教育的教學原則第七條也明確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其實這一主張貫穿于他的整個教育思想中。endprint
陳鶴琴認為,兒童的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就是各種動植物的現象,社會環境就是個人、家庭、集社、市等類的交往。[5]”可見,小孩子要與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充分的接觸,接觸的環境愈廣,得到的經驗就越多,從而獲得的知識也會越多。
2.2 經驗的形式分為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更強調直接經驗
陳鶴琴認為,兒童獲取經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的,即一切經驗都是兒童親身力行得來的;二是間接的,不能直接得到的經驗, 是過書本知識和他人經驗的交流獲得的。
陳鶴琴更強調兒童的直接經驗,主張兒童通過做、探索、操作物體等直接體驗來獲取經驗。因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讓他自己做,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獲得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性質[6]”。他還指出,間接獲取經驗的方法應在幼稚園降到最低。正像陳鶴琴所說的 “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7]。因此,教師和父母是不能包辦代替的,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施教,應給予兒童更多探索、操作、參與的機會。
2.3 經驗的特征是整個的、連貫的,不可分割的
陳鶴琴在論述幼兒園課程時提到了“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語文活動。他認為“五指活動”猶如人的五個手指,可以伸縮,是互相聯系的,共同構成了具有整體功能的手掌。因此,他用“五指活動”來昭示幼稚園課程的整個性和連貫性。陳鶴琴還指出幼稚園課程與中小學課程的不同,“通常在中小學里,課程是分割的,各課各自獨立,不相聯系,而幼稚園里面卻不然,課程是整個的,連貫的。依據兒童心身的發展,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個教育的網,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編織在兒童的生活上?!盵8]也就是說,兒童的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好比人的五指,是促進兒童體、智、德、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工具;五指是生長在兒童的手掌上,而手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
2.4 經驗的性質有美惡之分
陳鶴琴指出:“兒童吸取經驗是不分美惡的,有時候還是惡的方面容易吸收。分別美惡,使兒童多有美的經驗,少有惡的經驗,這就是教育者的責任。” [9]可見,經驗的性質有美惡之分,教師和家長必須引導兒童吸取美的經驗,避免惡的經驗。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幼兒是弱小的,還不能分辨善惡,極易受到人、事、物的影響。陳鶴琴還講述了“孟母三遷”等故事,也就是所謂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其所指出的“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怎樣的印象。從所得的印象中,常常發生與印象有關系的動作”。[10]在其后的文章提到,教師和家長應通力合作,創設一種包括閱讀、科學、藝術、勞動、游戲在內的良好的環境;還要了解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情況,進而引導兒童吸取好的、善的經驗,避免壞的、惡的經驗。
2.5 兒童的經驗是幼兒園課程編制(包括幼稚園的故事和圖畫)的依據
陳鶴琴在論述幼稚園課程的原則時,提到幼稚園課程要從人生實際生活與經驗里選取。具體到幼稚園故事,他認為故事中的人物情節要在兒童經驗范圍之內,也就是說所講的故事時兒童所了解、所知道的,否則所講的故事“兒童都聽不懂,哪里會發生快感呢?”“要兒童費心思去思索,那就減去不少興趣”。[11]陳鶴琴還對故事中想象與經驗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即“我們的想象都是離不了經驗的。利用最熟悉的經驗,東拉幾點,西拉幾點,可以湊成極有趣的想象,也就是極好的故事材料。[12]”也就是說,只有了解故事的情節,了解故事的內容,兒童才能給予回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故事的效應,也才能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隨機應變能力。在談到幼稚園的圖畫時,陳鶴琴指出要根據小孩子的經驗去選擇適宜的繪畫材料,“小孩子對于沒有看見過的東西,沒有聽見過的事物,當然畫不出來;凡是我們叫他畫的東西,要在他的經驗中都有的,那教起來,他就容易了解。[13]”只有選擇那些兒童熟悉的、了解的的事物,兒童才會感興趣。不管編制幼稚園課程,還是組織幼稚園課程,都要符合兒童的經驗。
3 陳鶴琴的經驗觀對幼兒園課程的啟示
陳鶴琴的經驗觀不僅對當時我國幼兒園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有重要的啟示。
3.1 幼兒園課程目標與內容要體現整體性、連貫性的特點
3.1.1 幼兒園課程目標要體現整體性、連貫性的特點
由于幼兒獲得的經驗是整個的、連貫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幼兒園課程目標要體現整體性、連貫性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1)幼兒園課程的總目標是要培養一個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完整”的兒童,是培養幼兒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重視幼兒智力的發展。(2)具體到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其不僅要考慮認知、動作技能的培養與發展,還要考慮情感與態度的培養與發展。
3.1.2 幼兒園課程內容要體現整體性、連貫性的特點
由于經驗的特征是整個的、多樣的,所以幼兒園同一領域的不同內容之間要有機聯系,不同領域的內容之間也要有機聯系等。正如學前教育國家指導性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3.2 幼兒園課程內容要來源于大自然大社會,來源于幼兒的生活
由于經驗的內容來源于大自然大社會,來源于兒童的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也要來源于大自然大社會,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杜威也曾指出:“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系的基礎”“學校的科目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生活”。[14]為什么幼兒園課程內容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一是由于幼兒生活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生活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其中有著無數有形與無形的知識;[15]二是由幼兒的認知特征和學習特點所決定的,3~6歲幼兒思維水平較低,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認知能力不高,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16]endprint
3.3 幼兒園課程要強調兒童的直接經驗
經驗的形式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幼兒園課程更強調兒童的直接經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兒自身思維的特點,需要借助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物去學習,需要在做、體驗、參與、交往中學習,正如陳鶴琴所說的“小孩子不玩雪,則不知道雪是冷的,雪是遇熱而融化的;不玩沙石,則不知沙石是硬的;不剪紙,不敲釘,則不知道釘和紙的性質,錘和剪的用法。[17]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這樣的幼兒園課程才會更有生命力。
3.4 幼兒園課程組織與實施者(教師)要引導幼兒吸取美的經驗
由于經驗的性質有美惡之分,所以幼兒園課程組織與實施者(教師)要引導幼兒吸取美的經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币虼?,教師在課程組織與實施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其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由于幼兒自身的特點,是非善惡分辨能力較弱,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教師應在課程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創設良好的環境,并以身作則,以引導幼兒吸取美的、善的經驗,避免壞的、惡的經驗,促進其健康和諧發展。
3.5 幼兒園課程評價與編制要依據幼兒的經驗
3.5.1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依據幼兒的經驗
幼兒園課程評價主要內容:一是評價幼兒的發展;二是評價教師的工作。其實這二者都需考慮到一個重要因素:幼兒的經驗,比如是否考慮到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否幫助兒童獲得直接經驗?有沒有促進幼兒經驗的發展?因此,幼兒園課程評價要依據幼兒的經驗,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才能更好地改進與發展幼兒園課程,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3.5.2 幼兒園課程編制要依據幼兒的經驗
幼兒園課程編制要依據幼兒的經驗,包含兩層意思:(1)幼兒園課程編制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與身心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選擇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內容,采用恰當的組織與實施方法、形式,這是一個前提條件;(2)幼兒園課程編制要依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什么呢?因為“這種經驗和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能力又為所有的未來的學習提供了起點”。[18]
因此,現階段幼兒園課程必須回歸陳鶴琴的經驗觀,必須貫徹落實其經驗觀,唯有如此,中國的學前教育才能發展,中國的兒童才能幸福。
本文系濱州學院“青年人才創新工程”科研基金項目“濱州市早教機構教育理念及實施現狀研究” 階段成果(課題編號:BZXYQNRW201609)
參考文獻
[1][3]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 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153,7.
[2][18] [美]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1:255,291.
[4][5][8][9][10][11][12][13][17] 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81,78, 458,20,637,634,196,196,174.
[6] 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7.
[7] 魏心一編.陶行知、黃炎培、徐特立、陳鶴琴教育文選[M].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1992:436.
[14]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 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15][16] 張麗莉,對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幾點思考[J].山東教育,2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