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孟子說,人本向善。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在不同年齡段,人們的行善之心并不完全相同,相比較年輕人,老年人更愿意無私幫助他人。若能堅持常施善行,對老人的健康將大有裨益。
退休后最怕無所事事,與孤獨四目相對。于是,有老人寄情于游山玩水,感受世界;有老人致力于返聘回崗,發揮余熱;還有老人找到了另一種活出精彩的方式——幫助他人,收獲心理的滿足。
在行善方面,年紀大的人明顯更有積極性。這或許是因為老人對人生的感悟更透徹,因而更懂得通過行善賦予生命價值和意義。
當時間緊迫或壓力大時,人們會產生不安全感,所以傾向于自保在先,幫助他人在后。老人生活壓力相對較小,時間也較寬裕,僅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老人行善之心會比年輕人積極。老人對生活控制感的喪失,會加大他們的無助感,比如一些老人會因為喝水時拿不穩水杯,吃飯時抓不穩筷子生氣發火,而幫助他人能讓老人產生自信,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不僅能讓他們跳出“我沒用了”的消極情緒,還能從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在自己施與并獲得反饋的溫暖中,老人能再次感受到自己與社會的密切聯系,排遣孤獨。繼發獲益可能繼續強化老人的助人行為。
做保養只是表面效果,真正讓人保持年輕的是好心態和助人為樂的生活方式。心情舒暢了,渾身都會舒暢,就算得了病,也能比別人好得快些。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真心實意地幫助他人可增壽4年,因為給人無私的幫助可促使體內分泌更多“親密激素”等有益身體恢復的激素。美國另一組對照實驗也發現,做義工10周后,身體炎癥癥狀、膽固醇水平和體重指數都有所下降。研究人員認為,做善事后,人們會因為獲得別人的尊重、贊許,在心里自然產生一種愉悅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壓力激素水平,促進有益激素的分泌。
一個樂于助人、能和他人融洽相處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男性尤其明顯;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這可能是因為善良的人會把時間用在很多快樂的事情上,不會因算計他人而費心、傷神、自責。
想快樂,做好事;想長壽,做好人。但只做一兩件好事,只能快樂一陣子,想長壽,就要讓行善成為習慣,做一輩子好人。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幫助他人,因為你根本不需要介意奉獻了多少。是否為善行的關鍵取決于3點:是否有心、盡所能、少功利。一個人首先要存好心、肯向善,努力做自己該做且能做的,有錢人捐100萬元是行善,沒錢的人捐1元錢也是行善;還要做到心無雜念,做好事不為了升官發財、賺好名聲,而是為了回報社會、施與溫暖、體現價值。
行善不應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也未必需要犧牲自己的某些需要。舉例說,面對快遞小哥、保潔阿姨,給予一份尊重;見到同事朋友,由衷地表達贊美;在他人需要訴苦時,耐心做個傾聽者等,所有這些細小行為,只要能給他人帶來快樂和幸福,都是行善的一部分。與其批評他人“見人受難不伸援手沒有道德”,不如號召從這些小事做起。當一個人真正體會到“他人快樂,自己滿足”的幸福,行善之心就會慢慢變得堅定。
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獨生活,在你沒有意識到的地方,有太多人為我們做出了奉獻,而善行就是一種回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你會真正意識到自己擁有什么,就像一個總是抱怨鞋不合腳的人,直到遇到一個沒有腳的人,才能發現自己有多幸運,并由此對生命本質產生更清楚的認識。
行善能讓人找到生命的意義,甚至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么可怕。從這個意義上說,善行就是我們人生最好的歸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