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祥
(一)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深度貧困,就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也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強化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從深度貧困地區實際出發,明確重點、作出部署,提出合理確定脫貧目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條要求,對事關脫貧攻堅工作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系統、全面的闡述,提出了一系列破解深度貧困問題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指明了精準扶貧的方向路徑,明確了精準脫貧的要義重點,提供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遵循、行動指南和思想武器。習總書記最牽掛的還是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在習總書記心中的分量和地位,最動感情,最暖人心,最深的牽掛,最大的擔當,滿含著深深的民生情懷。我們長治市各級慈善組織和廣大慈善人,同全國和全省各級慈善組織和慈善人一樣,深受鼓舞,深受啟迪,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和推動。我們一定要學深學透習總書記關于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舉《慈善法》旗幟,履行慈善公益職能,以破解深度貧困為基本點,以聚焦“精準”脫貧為中心點,進一步推進慈善事業扶貧攻堅在破解深度貧困問題中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滴灌、精準發力,靶向治療,下足“繡花”功夫,托住民生保障底線,編密織牢社會生活安全網,讓人民生活尤其是貧困群眾生活更加幸福美滿,有更多獲得感。
(二)
長治地區是一個全國全省貧困程度較深的革命老區,是一個全國全省貧困開發的重點地區,貧困發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深度貧困的形成,有著深刻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原因。據有關資料顯示,長治市從2015年到2020年需要確保全市現行標準下21.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9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武鄉、平順、壺關三個國定貧困縣,沁源、沁縣兩個省定貧困縣全摘帽。長治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為如期實現扶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目標”而奮斗!2016年,經過一年奮斗,實現222個貧困村有序退出,56513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治市、縣兩級慈善組織適應全市扶貧攻堅大潮,緊緊圍繞慈善公益事業宗旨,以扶貧攻堅作為慈善公益事業最新使命,發揮慈善公益自身優勢,凝聚全社會之力、保持慈善定力,扎實推進慈善公益事業科學發展。十多年來,累計籌募善款善物4.8億余元,發放善款善物近4.74億元,社會救助困難群眾34.5萬人次。2016年一年,籌募善款善物1405.38萬元,發放連同以往的部分善款善物,合計1411.2萬元,為眾多困難群眾提供了救助,切切實實為貧困人口過上好日子發揮了有效的慈善公益職能作用。因此,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民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得到了社會民眾的廣泛贊譽!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就曾指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抓工作。”長治市一些貧窮地方,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生態條件脆弱、耕地質量不高、科教資源匱乏、產業支柱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部分基層組織軟弱、慈善自救意識和能力差,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慈善公益事業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和文化瑰寶;是匯集和傳承慈心善舉之合意;諸多鮮活的慈善公益理念和行為,不僅是物質上的幫扶,也是精神上的慰藉,更是人生價值與終極關懷的追求探索和人們靈魂的凈化提升。因此,在攻克扶貧開發最后堡壘的關鍵階段,在破解深度貧困問題的決勝時期,我們各級慈善組織和慈善工作者要實施超常措施,精準發力攻堅,推動長治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全國全省第一方陣,確保全市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如期實現。
(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好高鶩遠,不吊高各方面胃口。”“要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科學確定脫貧時間,不搞層層加碼。”“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要通過各種舉措,形成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強大投入合力。”黨中央確定的2020年脫貧攻堅的標準,是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的,“兩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個有保障,這樣就要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長治市深度脫貧地區要實現這一脫貧目標,第一,慈善公益救助就要進一步以“加大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力度”為中心,“補短板”“掃盲區”“救急難”“兜底線”,發揮有效“補充”作用,積極與社會救助緊密銜接,主動與政府的社會救助形成合力;第二,慈善公益救助就要進一步以深入學習落實《慈善法》為指導,堅持依法運行、依法管理、依法監督“三項”基本原則,落實募捐和施救“兩項”制度規范,按照《慈善法》規定,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優惠政策;第三,慈善公益救助就要進一步以“德善大愛”為價值觀,以“精準扶貧”為出發點,堅持慈善創業、慈善創新、慈善創優“三件”大事,履行扶貧濟困、道德關懷、公共服務“三大”職能;第四,慈善公益救助就要進一步推動和實施慈善救助、慈善助學、慈善助醫、慈善助殘、慈善助孤、慈善助老、慈善賑災和慈善情暖萬家“八大”工程和一系列慈善品牌救助項目活動,充分發揮慈善公益事業的社會兜底保障作用。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遵照總書記教導,我們長治市、縣兩級慈善組織和慈善工作者,要具體在慈善公益扶貧攻堅、破解深度貧困問題的“五個方面”下功夫,第一,在發展生產脫貧中,繼續大力培育和推廣慈善產業扶貧項目;第二,在易地搬遷脫貧中,繼續大力培育和推廣慈善公益服務扶貧項目;第三,在生態補償脫貧中,繼續大力培育和推廣慈善生態工程扶貧項目;第四,在發展教育脫貧中,繼續大力培育和推廣慈善支教助教扶貧項目;第五,在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中,繼續大力培育和推廣慈善公益救助扶貧項目,組織開展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慈善公益救助活動,惠及更多深度困難群眾。日前,國家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在平順縣召開了“全國產業扶貧(山西長治)現場觀摩會”,總結和推廣了長治創新的慈善產業精準扶貧的經驗做法,這條創新路子是“一卡一庫一培訓”“一村一品一主題”“龍頭帶村、能人帶戶、兩頭激勵、共同富裕”的慈善產業扶貧“長治做法”的經驗和體會,贏得了會議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我們長治慈善人要進一步學習領會、宣傳貫徹、落實到村到戶,為長治大地深度貧困地和深度貧困群眾,做出慈善公益事業應有的貢獻。endprint
(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破解深度貧困問題。突出抓好以下四點:首先,要真實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慈善公益扶貧攻堅是“社會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扶貧”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資源。我們慈善人既要感到責任和擔當是沉甸甸的,又要感到是黨和國家賦予慈善公益事業的新的歷史使命,心要熱起來,身要動起來,時刻把慈善扶貧攻堅、破解深度貧困問題扛在肩上、拿在手上,善作善成,善始善終;其次,繼續創新和提升“大公開”慈善發展理念,在公開中傳遞法治,在法治中助力慈善,在慈善中積累道德,在道德中弘揚愛心,推動全社會邁進依法慈善新時代。習總書記反復強調:“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更容不得動手腳、玩貓膩!”在慈善公益扶貧攻堅中,要進一步弄清楚政府財政款與慈善籌募款、納稅人與捐贈人、依法依章與以德以愛“三個”概念和關系,要進一步弄清楚“慈善—道德—法律”三者概念和關系,公開時限、公開途徑、公開內容,努力打造公開透明、陽光操作的“玻璃口袋”慈善公益“大公開”形象,主動接受政府監督、審計監督、新聞監督、社會各界監督,尤其積極接受捐贈人的具體咨詢和監督,增強慈善大愛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贏得社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公眾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慈善公益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再次,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創新和提升“大慈善”工作理念。這部《慈善法》頒布實施,是我國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史上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也是我國社會領域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慈善法第一章第三條從六個方面,界定了現代“大慈善”的工作理念,規定了“大慈善”理念的概念含義,把公益領域納入了慈善事業發展空間,慈善與公益視為有共同屬性的范疇,更有利于慈善公益扶貧攻堅戰和破解深度貧困問題,更有利于用心用情做好貧窮者、病殘者、孤老者基本生活的保障工作;第四,慈善扶貧要在破解深度貧困問題中精準發力,就必須進一步強化慈善公益“大宣傳”工作。“慈善大發展,宣傳需先行”。聯系十多年來的實踐體會,長治市、縣兩級慈善組織一方面要把慈善公益扶貧攻堅、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學習落實《慈善法》,宣傳貫徹全國產業扶貧(山西長治)現場觀摩會精神“三者”有機結合;另一個方面要積極推進慈善宣傳“五位一體”模式,即攜手主流媒體、營造慈善輿論氛圍;創新自有媒體、打造慈善宣傳陣地;順應網絡時代、優化慈善網絡環境;依托文藝活動、傳遞慈善理念入心;設計慈善項目、借力弘揚利他精神。
全面小康路上的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長治市各級慈善組織和慈善人,要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學深悟透、融會貫通,深刻領會和全面落實習總書記關于解決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困難群眾問題的重要指示要求,并在長治老區盡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大力推動習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社區,家喻戶曉、入心入腦,營造慈善產業扶貧攻堅新氛圍,開展破解深度貧困問題新局面,為確保長治古城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眾,同全國全省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提供慈善公益有效支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