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吉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康復科, 青海 西寧 810007)
經顱磁刺激聯合傳統康復治療對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發育商和關節活動度的影響
才讓吉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康復科, 青海 西寧810007)
目的研究分析經顱磁刺激聯合傳統康復治療對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發育商和關節活動度的影響。方法對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31例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設為對照組,并給予傳統的康復治療,將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31例該病患兒設為觀察組,采用顱磁刺激聯合傳統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經康復治療前后患兒Gesell發育診斷量表發育商及關節活動度的情況。結果兩組患兒在康復治療前,觀察組的發育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股角大于對照組(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兒動作能發育商大于對照組,兩組患兒應物能和言語能發育商、應人發育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患兒動作能發育商大于對照組,然而言語能發育商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應物能和應人能發育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言語能及應人能發育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康復治療效果(P<0.05);治療1、2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的腘窩角、股角均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足背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的腘窩角、股角及足背屈角較對照組均無變化(P>0.05)。結論經顱磁刺激聯合傳統康復治療對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的發育商和關節活動有一定的改善,其作用在經傳統康復及神經調節治療約2個月時療效更為顯著。
經顱磁刺激; 傳統康復; 肌張力低下; 腦性癱瘓; 關節活動度
在臨床上康復理療科中,往往會診治肌張力低下型的腦性癱瘓患兒,目前,相關研究者主張應用傳統的康復治療方式[1,2],來提高患兒的肌力,然而在治療的過程中,其治療效果欠佳[3,4],大大的影響了患兒的發育成長之路,并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為此眾多康復醫療機構追求更優越的康復治療措施。目前,我國臨床學者提出顱磁刺激術聯合康復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日常精細動作及認知功能發育的影響[5],并有了較有效的成果,然而部分學者研究表示該顱磁刺激法會造成癲癇或痙攣等不良癥狀[6],且難以檢查出磁刺激后的運動電位,故本研究運用顱磁刺激聯合傳統康復治療并探究對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的實質性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患者中條件符合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臨床診斷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7];②患兒年齡范圍在6個月至4歲;③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同意簽字康復治療。排除標準:①患兒體內有其金屬置入史②患兒腦電圖顯癲癇波記錄或疑似有癲癇癥狀史;③患兒有顱內壓增高;④患兒有其它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本文一共納入62例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其中對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31例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設為對照組,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31例該病患兒設為觀察組。觀察組(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范圍6~22個月,平均年齡(14.27±3.97)個月;對照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范圍8~31個月,平均年齡(15.06±4.23)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行。
1.2治療方法
1.2.1經顱磁刺激治療法:觀察組在治療時將患兒俯臥位,使磁刺激作用于第4和第5腰椎間隙,本院采用經顱超聲電療儀DK-102C觸摸屏(經顱超聲溶栓治療儀,出產于石家莊渡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冀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260326號)刺激神經調節治療,治療儀超聲頻率為800KHz±80KHz,治療頭的有效輻射面積為3.5~4cm,治療儀輸出聲強為0.3W~1.2W/cm,進行rTMS(顱磁刺激治療儀)模式,調節頻率在30Hz,刺激時間0.2s,等待15.0s,制定脈沖串重復100次,且2次/周,間隔4次,再刺激,在其間隔期時應繼續傳統康復治療,將觀察組31例患兒如此進行2個月反復治療,且再將其中16例患兒進行3個月的顱磁刺激調節聯合傳統康復治療,觀察并做出詳細記錄。
1.2.2傳統康復治療法:對照組運用我院康復理療科進行治療包含物理治療(PT)及中醫治療(針灸和理療、中醫穴位按摩)、語言訓練(ST)及作業治療(OT),以上每一項康復治療1次/d,其中PT及OT每次進行30min,ST每次進行1h,中醫穴位按摩每次進行30min,理療每次15min,兩組患兒均堅持進行康復治療2個月且間隔期也繼續執行治療,其中觀察組16名隨機患兒需堅持3個月的康復治療。
1.3評估指標:本研究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評估發育商[8]:包含動作能發育商及語言能發育商、應物能和應人能發育商等4個維度;關節活動度的評估指標檢測腘窩角和骨角、足背屈角(兩側取平均數),均在康復治療前后1至2個月進行測量。

2.1兩組患兒康復治療前的發育商及關節活動度對比:兩組患兒在康復治療前,觀察組的發育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股角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記錄,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康復治療前的發育商及關節活動度對比
2.2兩組患兒康復治療1、2、3個月的發育商情況對比: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兒動作能發育商大于對照組,兩組患兒應物能和言語能發育商、應人發育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患兒動作能發育商大于對照組,然而言語能發育商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應物能和應人能發育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言語能及應人能發育商優于對照組的康復治療效果(P<0.05)。詳細記錄,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康復治療1、2、3個月的發育商情況對比
2.3兩組患兒康復治療1、2、3個月的關節活動度對比:治療1、2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的腘窩角、股角均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足背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的腘窩角、股角及足背屈角較對照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記錄,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康復治療1、2、3個月的關節活動度對比
小兒腦性癱瘓是一種先天性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綜合征,也稱為先天性運動障礙綜合征[9~11](syndromes of congenital motor disorder),臨床上腦性癱瘓的癥狀和輕重不一,可分為:①痙攣型,②運動障礙性,③共濟失調型,④混合型[9]。具體臨床表現為吸允困難和肌肉強硬等[12],故在進行康復治療過程中,患兒肌肉會出現缺乏抗重力伸展的肌力,而一直出現肌肉緊張,所以為康復治療帶來了巨大困難[13,14],但有關學者研究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在腦卒中后運動功能康復中的臨床療效具有顯著的進展[15],并指明顱磁刺激可有效的改善患兒的肌肉緊張,并促進脊髓神經附近的神經纖維通過點位調節刺激,而引起興奮[16,17]。本研究表2數據,觀察組患兒動作能發育商大于對照組,然而言語能發育商及腘窩角、股角均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應物能和應人能發育商、足背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顱磁刺激聯合康復治療1個月后,對患兒的動作發育商有明顯的神經調節改善作用,而言語能發育商低于對照組,可能在康復治療中過度針對運動訓練而失衡而致[18],故本次研究與上述結論無明顯差異。目前,臨床上運用顱磁刺激神經這一新型療法得到了廣泛運用[19],但還有部分學者研究表明,該顱磁刺激難以測量3歲以下的誘發動作電位,故而容易引發癲癇或痙攣等不良反應[20],所以在現實中,通過分析可改變磁刺激的部位而有效的記錄誘發動作電位,如刺激第4至5腰椎間隙,可短暫的緩解局部肌肉緊張,提高康復治療的預后療效為其提供良好的治療準備狀態。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患兒進行康復理療1至2個月后,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治療的效果優于單純的康復理療效果(P<0.05),且動作能發育商及腘窩角、股角均有提高,說明顱磁刺激的對神經調節對肌張力低下型癱瘓患兒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有治療效果,然而言語能發育商及腘窩角、股角均小于對照組(P<0.05),說明康復治療中忽視了患兒的言語指導治療,兩組患兒應物能和應人能發育商、足背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些項目可能是小兒年齡發育因素造成,持續的使用顱磁刺激治療也不能更大程度的改善或治愈患兒,其最優療效經本研究數據表明是早期治療的1至2月。所以治療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兒,顱磁刺激聯合傳統的康復治療療效前期治療快,有效的縮減了康復時間且促進恢復相比單純的康復治療,明顯的改善了患兒的發育商和關節活動。
[1] 仇愛珍,李新劍,董建安,等.經顱磁刺激神經調控治療在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患兒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36):4510~4513.
[2] 李新劍,宋偉,仇愛珍,等.經顱磁刺激術聯合康復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日常精細動作及認知功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8):2184~2187.
[3] 孟慶萍,羅卉,張麗繁,等.針刺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2):150~152.
[4] 張麗華,郄淑燕,張黎明,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痙攣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5,32(3):171~173.
[5] 李海峰,尹宏偉,鄒艷,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痙攣偏癱型腦癱患兒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6):433~435.
[6] 王迎紅,周正.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性癱瘓并發癲癇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3(1):98~102.
[7] 楊露,盛揚,謝亮,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12):907~909.
[8] 周翔,陳強,陳紅,等.Gesell發育量表對2歲內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的應用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12):1329~1331.
[9] 高晶,王麗娜,趙斌,等.虛擬情景循環踏車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6):432~435.
[10] 王加亮,唐文晶,王雪峰.42例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肌力及粗大運動功能回顧性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2):96~97.
[11] 王建文,張宗權,趙力生,等.頭針聯合經顱磁刺激對腦癱患兒的認知功能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6,29(6):108~109.
[12] 郭雯雯,呂復莉,楊李,等.對腦性癱瘓患兒建立引導式教育理念的護理方法及應用[J].安徽醫學,2015,45(1):99~101.
[13] 扈羅曼,朱其秀,劉云霞,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4):278~282.
[14] 王奎,鄒禮梁,陳健爾,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5,32(3):177~180.
[15] 李新劍,仇愛珍,金鑫,等.經顱重復高頻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孤獨癥譜系障礙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6,56(15):64~66.
[16] 尤琪,方征宇,謝凌峰,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2015,32(3):164~166.
[17] 李浩,楊萬章.重復經顱磁刺激在腦卒中后運動功能康復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5(12):1398~1401.
[18] Gillick B T, Krach L E, Feyma T, et al. Safety of prim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pediatric hemiparesi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2015,96(4):104~106.
[19] 孫瑞,馬艷.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認知功能訓練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5,30(5):355~357.
[20] 張麗華,郄淑燕,張黎明,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痙攣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5,32(3):171~173.
1006-6233(2017)09-1508-05
A
10.3969/j.issn.1006-6233.2017.09.030
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14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