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鵬
[摘要]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教師發展提供專業化的指導、服務與支持,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的提升,滿足高校特色化辦學和多樣化人才培養需求,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從“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頂層設計和內部建設出發,探索如何以基層黨建為抓手,搭建個性化、開放式、實踐性的培養體系,助推高校青年教師的培養。
[關鍵詞]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黨建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9-000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0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教師發展已逐漸被視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核心要素。從個體層面而言,它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需要。從大學層面而言,它是大學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從社會層面而言,它是社會問責大學辦學效益的重要載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青年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他們的政治素養、業務水平和師德情操,將在一定程度上定格學生成才發展的未來態勢。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建作用,讓青年教師既能夠“站穩講臺”,又能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在教學、科研、教書育人和師德規范中的示范作用,是新時期和新形勢下要考慮的重要課題。
在國外,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早在二三十年前便開始發展,而在國內則完全是一個新生事物。國際上,起源最早的高校教師發展機構是美國高校教師發展中心,是在1962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建立的學習與教學研究中心,這是第一個高校教師發展的專門機構,也是美國高校教師發展機構中的典型代表。此后,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許多知名高校紛紛效仿。我國最早成立教師發展機構的是香港的高校,20世紀末開始成立,早于我國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1988年,我國大陸地區的清華大學成立了教學研究與培訓中心。當前我國政府提出了以建設高校教師發展機構來推進教師發展的意見,一些高校也積極地進行了探索,這將有效地推動高校教師發展的工作。
我國高校教師發展中心的建設,標志著大學開始將教師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整合了國家制度安排、大學發展及教師自我實現的多方訴求,其根本在于實現教師發展的自覺行動。對于高校來說,很多教師教學任務重,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青年教師多、“輕教學、重科研”、精力投入不夠、熱情不高,且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師生交流、院系交流等工作亟待加強。在教育教學環境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建作用,讓青年教師既能“站穩講臺”,又能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在教學、科研、教書育人和師德規范中的示范作用,是新時期和新形勢下要考慮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高校應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引導、教育、培養、鍛煉與提高,探索建設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具有校情教情特色、務實高效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可以以基層黨建為抓手,幫助解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在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搭建青年教師成長成才發展平臺,進一步加強師生互動,為提高教師教學力提供對接渠道、實踐載體,營造高校教學相長的良性育人氛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堅持發展導向。做好頂層設計
國外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早在二三十年前就開始發展,早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而國內的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起步比較遲,還存在著各種問題。例如不少大學存在著重申報、輕建設的問題;有的徒有其名,空殼運行;有的即使有專職人員,但是工作職責不清、實際作用微弱;還有的則將教師崗前培訓、教學研究、教學評估等簡單地歸并到一起。
(一)做好機構設置,發揮黨建作用
教師教學發展涉及到眾多部門,培訓、教學、人事管理之間的職責關系非常復雜。為避免機構混亂引起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應該是一個獨立建制的機構。如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成立中心領導小組,安排一批黨性觀念強、業務水平高、威望好的大牌教授黨員和領導干部擔任“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負責人,職責分工要明確,統籌管理要加強,把學校有關的教學工作統一到中心當中來,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的作用。
(二)做好制度設計,落實支持政策
由于建立歷史比較短暫,很多國內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仍然是傳統的沙龍和培訓的延續。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先進經驗,把教學發展當成教師職業化或專業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加強制度設計,制訂教師發展分類指導方案,健全教師教學工作的認可制度,落實相關支持政策如崗位評聘、職稱晉升等,并且將研究、培訓以及評價等功能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系統。
(三)不斷研究改進,解決實際困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本質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幫助老師解決實際問題。從當前現實條件出發,對教學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展開研究和改進,是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必須要發揮的重要職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長補短,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切實有效的工作方案。
二、堅持需求導向,分層分類建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從青年教師的培養層面上來講,按照需求層次理論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搭建個性化、開放式、實踐性的培養體系,是我們期待完成的目標。
(一)最低層次的歸屬需求
根據調查顯示,當前青年教師在工作中困擾的因素主要是住房和收入兩項,受傳統觀念影響,沒有住房就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部分青年老師將高收入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職業道德淡泊,心態浮躁。為此,我們必須發揮優秀黨員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幫助青年教師確立信仰,擺脫浮躁的心態。此外,加大青年教師的教學教研資金資助的力度,也有助于青年教師走出困境。
(二)較高層次的尊重需求endprint
青年教師加入教師隊伍的時間不長,迫切需要得到他人肯定的評價,受到他人的尊重,并取得更高的地位和名聲。這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內心需要,也體現了他們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學術沙龍、授課示范、專題培訓、集體備課、講課比賽、微課教學比賽等多樣化的比賽活動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更為重要的是,依托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領導小組,制訂教師發展分類指導方案,健全青年教師的職位晉升制度,以滿足教師的尊重需求。
(三)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大多數的青年教師都有著很強的創造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年輕而富于激情,急切的渴望展現自身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在教學和科研中,我們應當發揮優秀黨員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強與青年教師的交流合作,積極分享教學和科研中的心得體會,悉心的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取得進步。充分激發青年教師的潛能,使青年教師的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滿足,壯大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師資隊伍。
三、堅持教育導向,齊筑“師生共同體”
師生共同體即為在大學教學上雙方基于專業成長的普遍、共同需要,依循教育規律、主動、深度參與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特質的教、學生態組織。加強教工和學生黨員隊伍建設,是學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目標。為彌補傳統學生管理方法的不足,返聘專職黨員教師擔任兼職輔導教師,使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甘于奉獻的精神得到充分發揮,這對于教師能力建設和教學改革有著促進和推動作用。高校應堅持“以情感陶冶為中心、以思想啟迪為中心、以共同成長為中心”三個維度,致力于推動實現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與學生的融通,合力打造“師生共同體”,實現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
(一)選聘黨員導師,促進師生思想融合
為了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甘于奉獻的精神,選聘專職的黨員教師擔任兼職輔導教師,使傳統學生管理方法的不足得以彌補。將教師黨員、學生黨員的教育培訓緊密結合起來,更加注重發揮黨員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師生在思想啟迪、情感陶冶中實現共同成長。
(二)發揮幫帶作用,促進師生教學融合
通過引導青年教師以開展備課指導、講課示范、模擬訓練、講課比賽、教學交流、交叉學科交流和競賽項目指導等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專業知識的拓展、實踐和延伸等,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漁”,并在這個過程中將青年教師自主發展同引導發展相結合,實現“教學相長”的美好愿景。
(三)打造豐富活動,促進師生情感融合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高校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青年教師和學生年齡差距小,便于溝通,項目將通過兩個平臺的接軌,開展豐富多彩的沙龍、交流的課外活動,引導青年教師不僅對學生學習負責,更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訴求,言傳身教,以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感召、激勵學生成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