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磊
[摘 要]人教版《散步》一文尺水興波、意蘊豐厚。綜合各家解讀,它的主題除“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中年人的責任”,“溫暖的親情”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生命”意蘊。然而2016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對這篇課文從導語、內容、課后題設置方面進行了不小的修改,為探究改版后的《散步》一文,是如何突出“生命意蘊”這一主題呢?筆者細致地對比《散步》改版前后的差別,從教材編寫意圖角度分析如何探尋《散步》的生命意蘊。
[關鍵詞]散步;版本;生命
《散步》是莫懷戚1985年創作,后發表于《中國青年報》。寫作的背景為作者父親去世,母親急需家人陪伴,加之與美國朋友交流時,作者發現被我們“遺棄”的孝,卻在外國被撿起。因此作者創作的初衷是:抒發一種“生命的感慨”。作者在切入角度時,是要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一是因為倫理說得已經太多,出新很難;二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只有人類才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1]
莫懷戚的創作意圖已然清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2016年教育部主編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又對這篇散文進行了不少修改,以便更符合莫懷戚的創作意圖,引導學生和教師將課文主旨向“生命的感慨”靠攏。筆者將新舊版《散步》做較為全面的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出其中的關鍵。
一、課文位置微調
《散步》一文原為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居于《秋天的懷念》之前。后調整為第二單元的第二課,居于《秋天的懷念》之后。筆者認為,在單元主題“感受親情”不變的情況之下,做此調整是因為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和中學階段青少年思維特質(發展心理學認為,在中學階段青少年思維特質方面,最為突出的是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但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常常只顧部分,忽視整體;只顧現象,忽視本質,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決定的。因為《秋天的懷念》的主題較之《散步》更顯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而《散步》更含蓄蘊藉,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那對生命的慨嘆。
二、課文導語變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指出:“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教材中編排的“導語”,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地重要提示。《散步》一文的課文導語做了明顯的調整:改版前[3]為“這個故事,是對中華傳統美德中‘孝敬‘慈愛觀念的形象詮釋”。這就給文章的主題定為孝道,親情溫暖等。改版后[4]為:“課文說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瑣事,內容好像比較淺顯,但仔細品味,會感覺到正是平常生活中流淌著的親情……朗讀課文,力求讀出文章的情味”。兩相比較不難看出,新版的課文導讀,只點明親情,除了親情之外,不再給文章的主題預設答案。給學生和教師留出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間。
三、課文內容刪減更改
“深入理解文本”符合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特點。“深入理解文本”是對教師鉆研教材的具體要求。那么筆者對照改版前后的《散步》課文內容,過濾掉教材細枝末節的改動,提煉出最能體現編者著力引導老師和學生靠近“生命”主旨的意圖。
課文第三自然段,在“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之后增加了“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一句內容。這個陳述句的出現,是為了給“生命的感慨”埋下伏筆,做個引線。有這個句子在,更能讓讀者聯想到生與死的命題。
第五自然段“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的句號改為感嘆號。感嘆號更能體現小家伙發現這一規律后的興奮。編者想要突出的這句話正是借小家伙懵懂的語言一語道破,這句話就是最直觀的“一代一代生命傳承”映照。
第六自然段改動較多,“生命意蘊”更加明顯的表露出來,細細品讀便可覺察。 在“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后增加了“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個句子十分明顯的表露了編者的意圖:一家人散步的瑣事,如果沒有注入生命的內蘊,作者為何大詞小用?并且在“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的原文后增加“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兒子年幼,自然壽命還長,我陪伴他的時日自然就長;母親年老,自然壽命已短,我陪伴她的時日自然已短。編者用對稱句式更想指出生死更替,生命傳承的自然規律,“生命內蘊”呼之欲出。
第八自然段的刪改主要在“背起了母親”改為“背起了我的母親”,“背起了兒子”改為“背起了我們的兒子”。使用“我的”“我們的”編者反復明了母親、兒子的歸屬,突出中年人的責任。“自然也輕”改為“自然也很輕”多一個“很”字。從句式上看,與前文“自然不算重”形成對稱句式,具有對稱之美。
四、課后題目替換
課后題目變化不大。改版前后的課文后都設置了一個有關“對稱句式”的問題。不同之處在于,改版前舉的例子是“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句子體現了對稱句式的工整,讀來有節奏、有語言的美感。但是內容上和文章的主旨關系不太密切。
改版后舉的例子是“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個句子的特點不僅僅體現在對稱句式上,更體現在內容上。言外之意:母親“早已習慣”,母親年輕的時候,“我”還小,是“我”聽從母親。兒子“還習慣”,那么可以設想在未來,“我”會習慣聽從兒子。就像現在母親聽從我一樣。生命的傳承也是責任、孝道、愛的傳承。而“生命的意蘊”正是作者以及編者想要揭示給大家最高層次的寫作意圖。
參考文獻:
[1]侯迪夫. 《散步》的“生命”主題論[J].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 1999(7):28-28.
[2]孔令軍. 親情責任生命——莫懷戚《散步》主題三味[J]. 語文學習, 2014(9).
[3]吳少玲. 生成性課堂教學研究[D]. 浙江師范大學, 2007.
[4]馮琳琳. 初中語文經典文本多元解讀教學反思與實踐[D]. 山東師范大學, 2010.
注釋:
[1]《語文學習》1996年第3期,《莫懷戚(散步)的寫作契機》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出版集團
[3]改版前均指《語文 七年級 上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2-9頁
[4]改版后均指《語文 七年級 上冊(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3-2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