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橙
摘 要:本文從當前消費社會的背景下出發,結合符號學的相關理論,總結歸納了材料的符號學特性,并且列舉了材料的呈現策略。同時,本文以西班牙建筑師恩里克·米拉萊斯的代表作品為實際案例支撐,從空間實踐的層面印證了理論層面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消費社會;符號;建構;材料;米拉萊斯
一、研究背景
“這是一個充斥著預防性白色的飽和了的社會,一個沒有眩暈、沒有歷史的社會,一個除了自身之外沒有神話的社會。唯一的拯救便是砸爛這個表面富裕實質匱乏的惡魔般的世界?!盵1]
——讓·鮑德里亞
當下人們的生活被琳瑯滿目的商品所充斥,沒有人會否認自己是一個消費者,不論是飲食、購物、娛樂還是出行,都自發的成為了一種消費行為。在消費社會中,物質本質上是被當作符號來消費的,物質的豐盛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轉變,消費社會以消費為目的,人們被無限的物的符號所包圍,逐漸形成了一種消費文化。[2]今天人們所生活的背景,是一個不斷制造差異的消費社會。因此,符號學的影響不可避免地逐漸滲透到建筑界,建筑被當作一種特殊的符號來看待,其生產過程不得不迎合消費社會符號消費的特點。在這種背景下,建筑、建筑師和建筑理論等作為物的生產都必須遵循社會內在的消費邏輯,成為消費的符號對象。因此,建筑設計的目的不僅是要滿足功能的生產一般性空間,更是一種不斷制造差異,迎合消費文化的空間生產過程。
在消費社會的背景下,隨著科技的膨脹,網絡使信息的獲得變得更為容易,建筑圖像化的趨勢也越來越嚴重,一切似乎都消解為單純的圖像和符號,建筑也正在逐漸淪為視覺的藝術。這種對視覺的過度關注,使得建筑師不再面對特定的場所,由圖像帶來的虛擬體驗使得人們單純地關注建筑的圖像化表皮,而忽略了材料與空間關系以及對材料本體的感知研究。在當前圖像化與消費文化的大潮中,有關風格、主義的聲音越來越弱,建立在建筑本體論基礎上的建構理論提倡人們的注意力不應僅僅集中在空間本身,應該轉移到材料、結構與建造上。[3]
二、材料的符號性
《老子》曾寫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钡孛?、墻壁和屋頂三個基本的要素圍合形成了建筑中的空間。因此,建筑都是由構成空間所需的實體構件和滿足一定功能要求的空間共同組成的,建筑的實體構件部分是“有”,圍合而成的空間部分就是“無”。因此,建筑的建造過程就是運用表皮材料圍合成建筑實體而獲取功能空間的過程,建筑的使用過程就是建筑空間發揮其功能特性的過程。
每一種材料包含著材料所屬地域的特定氣候和文化特征,都有其固有的物質屬性和獨特的設計語匯,不同材料的質感、色彩等性質可以給體驗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建造過程的實現則與材料的應用緊密相關,材料構成了建筑的物質實體,但建筑在相同的層次上,顯現出材料填充后的形態,使得材料得以外顯可見。因此,材料作為構成建筑本體的基本要素,是建筑表皮的實體呈現和建筑外在形態的表達載體,也是體驗者的視、觸覺最為直接的感知對象。如果把材料視為文本,那么文本的意義是由作者、文本、讀者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而成,但文本最終意義的解讀依然取決于讀者對文本解讀的語言學的過程,這個過程取決于讀者解讀的情境和自身的經驗。因此,我們需要在符號學的整體思維下來重新思考和定位建筑,也需要重新去認識作為建筑實體呈現的表皮材料。
西班牙本土建筑師米拉萊斯的建筑作品很難按照現代主義的發展潮流將其歸屬于哪一種具體的設計流派或思潮。他的設計往往結合了現代主義與裝飾主義的特點,展現出獨特的加泰羅尼亞風格。我們縱觀米拉萊斯的建筑生涯,可以發現雖然其建筑形態夸張、抽象,但是采用的卻都是石材、玻璃、鋼材、混凝土與木材等非常平常的建筑材料。他對于所有可能影響設計的因素都給予了同等的重視,在材料應用方面,他考慮的不僅僅是材料的強度、剛度等物質屬性,還把材料對空間的影響以及材料的符號學意義等作為影響設計的諸多因素。因此,在他的設計中,很少只出現一種表皮材料[4]。
三、建筑表皮材料的呈現策略
建筑的形態可以視為由材料構成的完整的符號系統,然而,建筑并不是符號的簡單堆砌和拼湊,材料本身固然重要,但只有建構方式的變化才會使得建筑表達出不同的符號學意義。
(一)元素的理性構成
現代主義建筑的眾多先驅建筑師,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對美學的追求,可以歸結為倡導“形式追隨功能”“建筑是居住的機器”等,表明了他們試圖創造一種全新的功能與結構的形式,從而體現建筑內在的美?,F代建筑對功能理性原則的追求,其特征與符號學中的圖像符號和指示符號在形式和內容的關系是一致的。強調“形式追隨功能”,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形而上的觀點,形式與功能二者往往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功能并非起絕對的主導作用。
和現代主義建筑的主流趨勢不同,米拉萊斯則十分專注于對平面的設計,其立面設計遵循的原則便是忠實地將平面功能投射到立面上,從而保持內在邏輯與建筑外部形式的統一。作為其混凝土應用最為典型的代表案例的蘇格蘭議會大廈(圖1),教規門大樓街道圍墻預制混凝土的外形設計是這一工程中最為復雜的部分,它的形體在剖面上沿長度不斷的變化,上下被劃分為兩個曲面,同時中部還變形出一個內凹的部分,將上下兩部分進行變化制造視覺上的錯覺,達到一種動態均衡的效果。
(二)圖像類型的拼貼
20世紀60年代以來,現代主義在注重建筑材料和技術本體的同時,卻忽視了技術的文化內涵,因而導致地域性的缺失和建筑空間的非人化,由此也出現了各種對現代主義建筑觀點和風格質疑和批判的聲音。出現在美國的后現代主義建筑運動成為批判現代主義的主流,后現代主義認為建筑應該采用折衷和輕松的方式,走向裝飾化的道路。后現代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文丘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中提倡以利用歷史符號來豐富建筑面貌作為其獨特的建筑語言,使現代建筑具有豐富的娛樂性和審美性。endprint
米拉萊斯拼貼的設計態度則源于對細節、偶然的尊重和關注。出于在不同種類但相互關聯的的東西中尋找感興趣的內容,米拉萊斯在不同材料的選擇上,都采用拼貼的手法,比如在蘇格蘭議會大廈立面的處理上(圖2),通過拼貼的手法豐富了建筑的立面表情,讓原來只存在于二維平面內的建筑表皮獲得了三維的空間深度。
(三)常規形態的異化
高技派建筑師往往偏好對鋼材的使用,但他們的建筑立面單調而生硬,建筑形態也乏于變化。然而這些鋼材在米拉萊斯的建筑中,并不是高技派所要宣揚的高技術趨勢,鋼材不僅起到支撐結構的作用,還起到了裝飾和象征的作用[5]。
米拉萊斯在巴塞羅那蒙利特公園的設計中(圖3),通過對常規建筑材料——鋼材、混凝土等的異化,賦予這些材料特定的符號學意義,漫天飛舞的鋼管、巨大的陶瓷花盤和特大號的混凝土預制座椅,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類似童話的世界,讓每一個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童年記憶。
(四)非常規材料的運用
除了木材、磚石、混凝土、玻璃、金屬等幾種常規材料之外,還有多種在研究視線范圍之外的非常規建筑材料。獨特運用這些非傳統意義上的建筑材料將會獲得一些具有創造力的效果,可以極大地豐富材料的物質表現力和空間效果。
建筑材料對于米拉萊斯來說,不僅是表達材料本身的屬性,也是表現設計意圖的工具,所以在他看似十分自由的選擇材料的背后,蘊藏著其內在的建構邏輯。他并不會以材料本身出發來開始設計,但又能同時充分發揮材料的物質屬性和符號學意義。除了常規材料,他還會根據設計的需求選擇一些其他非常規的建筑材料。例如,他用圣卡特琳市場屋頂上六邊形彩色瓷磚的拼貼(圖4)形成色彩斑斕和豐富多變的顏色效果,來表現市場的空間氛圍;巴塞羅那天然氣公司新總部大樓的玻璃幕墻上,則采用多種經過特殊處理的玻璃達到漸變的立面效果;在威尼斯建筑學校立面玻璃的設計上,則采用具有手工藝特征的碎瓷片與碎彩色玻璃來表達設計意圖,這些玻璃材料經過特殊的加工能夠隨著光線、角度、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呈現出介于銀色與藍色之間的顏色。米拉萊斯不被材料的物質屬性所限,而是根據設計意圖選用材料,甚至經常對常規材料進行設計創新,使材料本身具有獨特的符號學意義。
四、結語
設計本身就是符號建構中不同材料相互轉換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它又是以符號的原理為依托、以符號的方式為手段,對符號合理與準確地運用可以實現語義傳達的目的。在設計作品中,材料是構成視覺效果和空間體驗的一個基本元素,可以借助各種不同形式的材料來表達建筑師的設計意圖和不同的情感。因此,符號建構中的建筑表皮材料呈現通過間接的方式表達了建筑所要傳達的語義。
參考文獻:
[1][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楊宇振,文雋逸.符號的盛宴:全球化時代的建筑圖像生產與批判[J].新建筑,2011,(01).
[3]黃增軍.材料的符號學思維探析——建筑設計中材料應用及觀念演變[D].天津大學,2011.
[4]王晉.西班牙建筑師米拉萊斯作品設計手法及其創作理念解讀[D].同濟大學,2008.
[5]楊鑫,張琦.解讀蒙利特公園[J].建筑學報,2008(08):53-56.
[6][英]理查德·威斯頓.材料、形式和建筑[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圖片來源:
圖片1-4來自《世界建筑》EMBT事務所專輯、筑龍圖庫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