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俠+彭玉婷
摘要:服務業現代化的進程和完成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相對于西方工業化國家,中國的現代服務業水平還很低。文章運用大量數據進行縱橫向比較,對地區現代服務業升級的基礎與特征,及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演進路徑進行深入探討。并就基于服務業現代化過程對促進產業水平升級的研究提出地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26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5-0041-005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服務業現代化的進程和完成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在服務業現代化指數中排名居前的國家,都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或成功實現水平升級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服務業現代化水平雖然得到很大提升,且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但相對于西方工業化國家,中國的現代服務業水平還很低。按目前服務業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測算,中國還需十幾年的發展才能實現發達國家1980年的服務業水平。
一、服務業升級過程分析
(一)我國服務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2012年后,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服務業呈加快發展態勢。到2015年,全國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50%,服務業勞動力占比超過40%,成為繼一產和二產之后,我國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它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在從傳統工業走向現代工業,中國社會也從傳統生活模式進入現代生活模式。從2013年的服務業現代化指數看,中國約為35,遠遠低于美國的110和英國的105;從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看,中國僅為美國的1/7;從服務密度看,日本超過中國20倍,英國和德國是中國的10多倍。[1]
近年來,服務業發展呈現現代化特征,主要表現為:一是從沿海到內地,第三產業出現較快增長勢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普遍超過第二產業,勞動就業水平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因實體經濟低迷帶來的勞動就業減少。二是集專業知識和技術為一體的第三方服務平臺的崛起,正改變生產、學習和工作等方式。三是生態環境正在得到修復改善,人們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不僅對自然環保提出更高要求,也在運用現代服務手段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生活環境。
(二)我國服務業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服務業向生產性服務業升級。傳統服務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并隨著商品經濟和城市化發展不斷升級。傳統服務業一旦進入飽和便不再發展,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將被工業化條件下的工業規模擠占。因此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后,中國各地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都在工業化浪潮下經歷了一波快速下降的過程,其后則長期保持在30%~40%的占比狀態,難有較大突破。
比較東、中、西部各省限額以上批發企業數據可以看出,工業化水平不同地區所表現出的商貿流通業水平也有差異。從主營業務收入看,2015年上海限額以上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6624.5億元,江蘇為27558.5億元,河南為7853.5億元,江西為2053.5億元,安徽為5249.9億元,東部沿海地區較高的工業化水平與較高的商貿物流規模相匹配,表現出工業化發展對服務業的帶動關系。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傳統服務業內容增多,規模擴大,水平提升,由此也使消費增加和消費水平提高。
第二階段,生產性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升級。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Greenfield(1966)提出,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生產者進一步生產產品、開展商務活動所需提供的服務。[2]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性的特征。[3]Howells(1986)等認為消費性服務以外的領域都屬于生產性服務范疇,如銀行、金融、保險、證券、廣告、會計、法律和其他商業服務等。[4]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擴張,內部行業逐漸細分,服務內容更加具體,從而推動服務業向較高層次發展。在發達經濟體經濟結構升級中,生產性服務業的獨立形成了現代服務業發展平臺,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包形成了現代服務業市場需求。生產性服務業的獨立化和外部化,是其發展成熟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大量生產性服務如設計、研發、管理咨詢、會計等,以獨立的產業形式向社會進行外包式服務,大大拓展了現代服務業的空間范圍,促進服務業快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三)推動服務業升級發展的內在需求
如果把服務業升級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需求主要來自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服務業水平提升,不僅與城鎮化水平關系密切,同時與地區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保持密切關系。同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北京、上海的城鎮化率遠遠高于廣東和浙江,而后者較大的快遞業規模表明,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僅取決于較高的城鎮化率,更與其國有經濟比重低和市場化水平高相關。
后一階段的需求主要來自知識密集化。生產性服務業通常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它來自生產過程創新,并促進生產過程創新。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所具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優勢,使其能更有效地創新工業流程,升級換代產品,同時能不斷開發新市場,獲取更高價值回報,推動現代服務業走向精細化、優質化。生產性服務業不但促進生產專業化、加速要素積累、提高要素生產率,還為社會分工深化創造了條件。[5]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空間的可分離特性,發揮著經濟黏合劑和發展驅動作用。
二、 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的地區比較
由于各地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的巨大差異,我國地區之間現代服務業水平差異很大。比較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有利于明確發展方向,找準發展契機。
(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比較
發展較快的東部沿海各地,產業結構已呈現三、二、一的經濟格局。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第三產業占比一般仍在40%以下。從三次產業結構變化過程看,各地在工業化不同時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所帶動的市場需求,服務業的投資規模和增長也明顯不同。如蘇浙地區,2010年在其生產性服務業獲得較快發展后,服務業增長開始發力。2015年,安徽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2∶39.7∶49.1,上海為0.4∶31.8∶67.8,江蘇為5.7∶45.7∶48.6,浙江為4.3∶45.9∶49.8。浙江服務業增長率最高為11.3%,安徽服務業增長率為10.8%,高于上海的10.6%、江蘇的9.4%。綜合長三角地區三次產業結構演化過程,4省市服務業發展水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上海為第一層次,蘇浙為第二層次,安徽為第三層次。endprint
(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比較
對比分析各地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發現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并非與工業規模呈同比上升狀態。如表1所示,2013年前,安徽大力發展工業,工業規模與蘇浙滬的差距大幅縮小,但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差距則在逐步加大。直到2013年后,前者工業規模達到一定水平,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和水平升級階段,其生產性服務業規模與后者的差距開始縮小(如圖1所示)。由此可見,生產性服務業規模與工業規模同步發展是有條件的,即要在工業內部市場細化和技術創新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工業發展規模才能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產生密切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與工業結構調整和水平升級的效果是高度一致的。
(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質量比較
總體質量比較,從數字的可獲得性出發,這里主要將安徽與浙江2013—2015年生產性服務業各項增加值和增長率進行比較。從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租賃商務服務業三項數字比較,安徽的傳統服務業不僅比浙江規模小,且市場細分的發展速度較慢,這必然從個性化、便捷化等服務質量上影響傳統服務業升級的基礎和水平。從金融業數字比較,安徽近幾年增長較快,甚至遠遠高于上海金融業2013—2015年13.7%、14.7%和12.0%的增長。相比之下,近幾年浙江的金融業增長緩慢。除其原有規模較大因素影響外,從所有制成分看,浙江的混合所有制銀行和私有金融機構較多,發展更容易受實體經濟不景氣,以及對房地產等行業放貸規模限制等因素影響。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數字比較,同樣有所有制屬性差異較大因素影響。浙江在實體經濟低迷影響下,科研技術服務業增長下降,而安徽在工業轉型升級需求帶動下,創新動能加強,科研技術服務業增長明顯上升。
(四)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比較
從長三角地區發展最快的電子信息業看,從“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長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兩個不同等級的產業水平升級。安徽的水平升級表現在從家電生產大省向電子信息制造大省的過渡。隨著產業規模快速擴大和結構調整升級,近年來,安徽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增速明顯放緩,2015年增加值達到504.4億元,增長速度由2014年的43.8%下降為23.8%。
蘇浙滬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水平升級,表現為由電子信息制造業向電子信息服務業轉移。其電子信息服務業,如電子商務、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已經或正在形成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獨立產業。
三、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與產業水平升級的關系
在工業化條件下,服務業現代化過程就是工業和服務依據各自水平升級路線不斷走向交點,實現相互融合的過程。
(一)現代服務業對改善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現代服務業既是工業結構調整和水平升級的產物,反過來,現代服務業發展又將反哺工業,促進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和水平升級。
改善社會經濟結構,是現代服務業提高就業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比較近年來的安徽與全國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所占比重,可見如下軌跡:在經濟水平較低,工業發展不充分條件下,傳統服務業的就業量相對較高。所以2013年以前安徽的服務業就業水平高于全國。隨著地區服務業規模差距加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對就業水平提高的正相關作用得到顯現,而服務業發展遲緩地區的就業優勢開始退化。2013年,安徽第三產業38.3%的就業水平與全國38.5%基本持平,其后出現與全國水平差距擴大趨勢,2015年安徽服務業就業人員占比為39.5%,低于全國的42.4%。同時,比較就業水平與恩格爾系數(這里只選用有代表性的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兩項數據,能發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提高密切相關。
(二)現代服務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比較勞動生產率增長數據可見,2000—2015年的15年間,無論三產還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無論安徽、江蘇還是全國,2010—2011年都是增長最快的年份。2011年安徽、江蘇和全國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分別為15.97%、20.22%、14.58%,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分別為21.67%、22.92%、17.98%。這一時期勞動生產率的高增長固然與“4萬億”帶來的投資大幅增長有關,但在此要說明的問題,一是三產勞動生產率增長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在勞動生產率提高上具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二是同樣在高投資的兩年里,安徽和江蘇的發力點明顯不同,因此,安徽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獲得年均20%以上的增長,江蘇的三產勞動生產率獲得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這應該是其后兩地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現代服務業對大數據集成和創新平臺建設的影響
要使制造成為“智造”,必須以服務型制造引領制造業創新發展,否則,局限于生產領域的制造業,會在生產成本攀升和生產環境惡化條件下逐步走向萎縮,工業化過程也將半途而廢。南美國家面臨的發展困境證明了這一點:巴西的制造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從1980年的29%,萎縮至現在的10%左右;阿根廷從較富裕國家跌落為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更是因經濟形勢嚴峻,在2016年5月宣布進入緊急狀態。[6]因此,探索現代服務業提升工業水平的有效途徑,是我國目前工業化階段的主要任務。
生產性服務業是大數據集成的基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在數據集成應用的平臺建設上面臨的問題也大不相同。沿海發達地區數據的集成應用主要面臨更加精準、簡便、安全等技術上的難題,而中西部地區的難題則更多表現在基礎平臺的有效建設上。數據分析顯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現代服務業對自主創新的驅動力越強。我國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的產出水平和就業水平,對區域自主創新的影響顯著化程度快于中部,而中部高于西部。[7]
四、政策建議
提升我國服務業創新能力的有效實現路徑,核心問題為兩種類別服務行業的創新能力提升路徑[8],加快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推動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循序漸進。endprint
(一) 創造良好的服務業投資環境和條件
如何優化服務業投資環境,在加大服務業投資問題上,西方學者把服務領域的人力資源優厚程度和服務鏈的關聯完整性,看作影響服務業投資的首要因素。[9]因此要吸引更多投資,必須把開發和儲備人才資源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本方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注重服務型人才培養,并在服務鏈薄弱領域設立創業政策獎勵,逐步形成有利于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社會運行體系。
如何降低投資成本是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直接決定著現代服務業的功能水平。[10]降低現代服務業投資成本,首先要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通過規范行政和行業管理行為,減少審批和收費環節。要逐步把生產性服務業從企業剝離,實現社會化和外包化,并進一步引導已經獨立化的服務企業實現規模化,不斷擴大覆蓋領域,以降低運營成本,實現水平升級;要降低市場進入壁壘,充分調動民間資本活力,特別是在一些準公共產品性質的服務業領域,引導更多資金的有效投入。
(二)大力創新監管政策和監管體系
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結構已經實現了三次產業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飛躍,服務業仍保持強勁發展勢頭。2017年上半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4.1%,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和動力源。在此條件下,政府的政策理念要盡快從“重工輕商”中調整出來,并加快實現多層化和社會化的公共管理體系,以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所謂多層化管理,主要是在一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領域,實行國家、地方和社區從宏觀政策到微觀操作實現聯動管理,推動服務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所謂社會化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拾遺補缺,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通過降低公共服務準入門檻,不斷在公共事業領域引入競爭伙伴。目前在社會各領域實施的PPP模式,正在有效推動公共管理的社會化進程。[11]
(三)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以適應發展需求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最大的制度性掣肘因素來自國有資本改革。宏觀上看,在公共服務領域、科研技術服務領域以及資本金融、交通物流、郵政倉儲等諸多行業,國有控股所占比重一般都超過50%,有的甚至遠遠超過這一比重。不加快體制改革,就不能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微觀上看,不論是服務人才的隊伍建設,還是現代服務的技術裝備,國有企業的生產服務部門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上,但其服務在“內部人控制”條件下很少向社會開放。只有通過改革,把這部分資源從體制內解放出來,才能在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過程中建立供求平衡的有效市場。
(四)從供給側改革需要出發轉變發展理念
一要轉變工業優先的發展理念,圍繞服務和消費需求,加強現代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平臺建設。二要轉變生產優先的發展理念,不能只看重生產環節的價值創造和投入,要加大產業鏈其他環節投入開發和招商引資,如研發設計、質量控制、現代物流和市場營銷等。三要轉變“一業獨大”的發展理念,不能把產業戰略目標僅僅定位在一些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發展上,要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工業生產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是產品智能化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從供給側改革需要轉變發展理念,就是要從發展需要出發不斷轉變思維方式。在實體經濟領域,企業的用力主要在產品的市場競爭方面,通常不愿或不能在數據采集收集上投入。這就需要政府從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完善數據買賣、轉讓等利益分享、收益和回報的市場機制,引導企業注重專業領域的數據采集和收集。幫助有條件的企業、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建立數據庫和云計算中心。[12]
參考文獻:
[1]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服務業現代化研究》發布會實錄[EB/OL].http://www.modernization.ac.cn/.
[2]Harry I.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 London,1966:15-16.
[3]Harley L,Browning.& Joachim,Singelmann.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USA[M].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Vanderbilt University,1975.
[4]J Howells,A.E.Green.Location,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in UK Services[J].Progress in Planning,1986,26:83-183.
[5]美·格魯伯,沃克.服務業的增長原因與影響[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3.
[6]陳含樺.新一輪“再工業化”與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J].現代經濟探討2016,(12):15-19.
[7]王江.現代服務業發展對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及區域差異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11-16.
[8]任愛蓮.集群理論視角下服務業創新能力提升問題研究[J].理論探討,2015,(3):95-98.
[9]S.Illeris.The Service Eeonomy:a Geographical Approach[M].John Wiley & Sons Inc,1996.
[10]Peter W.Daniels.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1):82-87.
[11]劉慶林,段曉宇.服務業開放的模式與中國的路徑選擇[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9-104.
[12]劉軍躍,王敏,李軍鋒,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研究綜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34-38.
(責任編輯 明 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