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盲道建設是一項關乎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工程,同時也是人性關懷的體現,合理高效的盲道能夠有效幫助盲人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主體。以株洲為研究對象,對三大類別區域盲道進行調研,同時對盲人生活現狀、生活需求等進行調研,得出相關結論,指導盲道設計。通過對株洲市盲道進行調研與改造設計,提出盲道設計方案,對其他城市盲道建設起到指導價值和參考意義,對推進盲道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株洲市;盲道調研;改造設計
[基金項目:湖南省級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基于將盲人作為城市居民原型的創新型盲道設計”(CX2016B646)。]
盲道是盲人出行的道之根本,是其實現社會活動的具體依托。維克多·巴巴奈克提出:設計不但應該為健康人服務,同時還必須考慮為殘疾人服務。但盲道鮮明的設計目的,導致其專設性,為盲人融入社會設置了障礙,此外,眾多其他盲道設計弊端也為盲人帶來困擾,導致盲道存而無用。現代城市建設應當具備人情味、關懷性,各類建設在初期就要考慮到包含殘疾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群需求,確保社會的包容性、和諧性、高效性。基于此,筆者以株洲市為研究對象,對盲道現狀、存在問題進行調研,同時走訪了株洲市殘疾人聯合會,了解盲人生活現狀等,針對性地提出了株洲市盲道建設與改造的方案。
一、株洲市盲道設計的調研及分析
株洲市盲道的調研主要從居民住宅區、公園休閑地、市區繁華處展開,總結發現株洲市盲道建設整體較為到位,鋪設數量較大,涵蓋范圍廣泛,但盲道弊端亦眾多(圖1)。
(一)盲道鋪設方式及數量調研
市區繁華處鋪設數量最龐大,其次是各類步行街、人行區域內,公園、居民住宅區內部幾乎沒有,主要為入園、入小區前的馬路兩側綠化帶、人行處鋪有盲道。
鋪設方式中市區繁華處以大量直行盲道為主,過街天橋樓梯、路口轉彎處等鋪有點字磚。在株洲市神農公園調研時,可以看到整齊劃一的休閑區域,但沒有盲道或是其他導盲設施,園內人員也多以兒童、老年人和看管孩子的家長為主。
(二)盲道使用頻率調研
調查過程中,僅在市區的蘆淞區中心廣場附近偶遇一持有盲杖的盲人(圖2),盲道就在近旁,他卻游離在盲道外,僅依靠盲杖探路,多次遇到消防栓、減速帶、隔離樁等障礙,險些跌倒,最后到達一個盲人按摩中心。可見盲道使用率低,一方面是外出盲人少,另一方面也存在盲人不使用盲道的情況。
(三)盲人生活現狀調研
盲道調研結束后,筆者走訪了株洲市殘疾人聯合會進行調查研究。
工作人員表示,現在盲人出行以健全人陪同為主,部分盲人僅在熟悉區域獨立活動。他們認為盲道利用率低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盲道前期鋪設不規范,后期維護不到位;二是盲人接受定向培訓后才會使用盲道,絕大部分盲人未經學習,不懂如何使用。此外,受訪者還透露,傳統盲道在信息提供和導盲反饋上極為有限,盲人無法獲知盲道以外的環境信息,更無從談及準確定位、尋找目的地等。
盲人按摩指導中心主任介紹,每年約有60位盲人接受培訓,合格上崗后,每月收入最低也達1000元,可基本實現經濟獨立。盲人以往防備心較重,自卑孤僻傾向十分明顯,對社會存有不滿、排斥心理,隨著盲人就業輔導工作的展開,他們的社會歸屬感得到提升,自我價值得到凸顯,呈現出積極生活的態度。他還提出,社會應提高對盲人的接納度,為他們融入社會提供方便。
以上也是大多數盲人生活現狀的反映:活動空間有限,出行不便,渴望融入社會,獨立工作生活。
二、株洲市盲道設計問題及分析
實地調研和走訪后,發現株洲市盲道設計主要現存以下問題。
(一)盲道合理性有待加強
盲道大量集中在繁華鬧市區,在居民住宅區、公園等適宜盲人自由活動區域存在空白,鋪設范圍應當給予調整。鋪有盲道的區域,其規劃合理性有待加強,對出現斷層、破損的盲道應給予整改。此外,室內盲道建設也需進一步完善,商場、醫院、銀行等公眾場所內部盲道也應予以建設。
(二)盲道維護工作欠缺
維護管理方面,人力物力投入較為欠缺,沒有專門部門監察、專員管理維護,及時解決盲道問題等。如果前期規劃不合理,后期管理不及時,盲道就會變成街道裝飾,甚至更具危險。
(三)盲道功能局限單一
傳統盲道僅具備引導行走的功能,在輔助盲人乘坐交通工具、出入銀行醫院等公共場所方面仍是空白,盲人沒機會享受社會服務,更無從談及融入社會。
(四)盲道信息內容單調
傳統盲道主要提供安全和警惕兩種信息,在具體方位提供和周遭環境反饋方面存在空白。在信息提供方式上,主要通過腳步感知,較為單一。一些盲道融入語音提示,但盲人處在沒有方位感的世界里,沒有參照物、空間感,面對語音提示的左方、右方、前行等信息,無法斷定自己是否處在正確的方向上,繼續前行是否正確,同時該類盲道也不具備避障功能等[1]。
三、株洲市盲道的改進與設計
筆者還走訪了北京、石家莊、秦皇島等城市,發現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類似問題,盲道占用主體、動機等反映著當下中國宏觀的社會結構性問題[2]。有些問題在投入人力管理后就能得到有效改善,但提供信息和功能完善方面,需要通過盲道設計加以解決。因此,對株洲市盲道的改造著重從完善功能和豐富信息提供方式展開。
功能方面,以實現引導盲人獨立乘坐交通工具、出入公眾場所、享受社會服務為主。信息提供方面,以語音提示與觸覺提示相配合,實現輔助盲人獲取信息,整合、判斷的目的。現從設計原理以及應用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
(一)設計原理分析
創新型盲道設計是在普通盲道基礎上添加兩種新型盲磚(圖3),分為可拆卸型和固定型,除厚度不同外,內部結構(圖4)完全一致。紅色標記處內部填有磁性材料,盲磚內置儲存周圍環境信息的電子標簽,底部為封底。電子標簽通過盲杖底端閱讀器(圖4)解讀后,傳達給盲人,該結構具有通用性,可自行更換。盲杖底端可與盲磚磁性材料部分產生作用力,指出盲人應行進方向,具體技術可行性在《公共空間新型盲道設計》中已有介紹,不再贅述[3]。endprint
創新點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采用聽覺與觸覺協同方式向盲人傳達信息,兩種輸入模塊的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4]。聽覺方式利用電子標簽識別技術,以語音方式將解讀的信息傳達給盲人;觸覺方式利用磁性作用原理,以引力方式引導盲人。另一方面是在各類公共場所、交通站點、道路危險等區域處,鋪設可拆卸型磁性盲磚,引導盲人進入公共場所、享受社會服務。
(二)應用分析
應用場景主要分為三大類,鋪設固定型盲磚的丁字、十字路口,鋪設可拆卸型盲磚的公共場所前,鋪設可拆卸型盲磚的危險區域。
1.丁字、十字路口
路口鋪設固定型盲磚(圖5),當盲人臨近路口,盲杖底端閱讀器提前感應到儲存在路口盡頭的電子標簽內信息,以語音方式傳達給盲人,走到路口處,盲人感受到盲杖底端的作用力,確定要行進的方向,實現導盲。
2.各類公共場所前
在醫院、商場、公交站、出租車候車區等公共場所各處的盲道主干道旁,鋪設可拆卸磁性盲磚(圖6),盲人臨近時,盲杖底端閱讀器解讀儲存在內部的電子標簽信息,以語音方式傳達給盲人,行至相應位置后,盲人感受到作用力,指示出具體的方向,實現導盲。場所搬遷或變化后,可拆除盲磚,鋪設儲有新信息的可拆卸盲磚。
3.危險特殊區域
盲道出現破損或其他危險區域,可臨時鋪設可拆卸盲磚(圖7),盲人臨近后接受信息,行至破損處,在觸覺和聽覺雙重指引下,繞過障礙,規避危險,待危險消除后,移去新型盲磚即可。
該新型盲道視盲人為社會主體、本源居民進行設計,在理念上具有創新性;在功能上,能夠引導盲人進入公共場所、乘坐交通工具、規避道路危險等,使盲人融入社會,享受社會服務,為其獨立自主工作、生活提供前提。
四、結語
社會創新是時下發展主流,剖析而言,也應落腳到個人行動能力的創新上[5],該盲道設計不僅是設計理念的創新,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更能提升盲人群體在社會中的存在感、個人價值感,具有廣闊的外延性和推廣性,能夠引導盲人安全自主地到達任何想要到達的位置,提高個人行動力。現代盲道能提供的不應只是干癟的腳步感應,而是真正出于人文關懷,融合有社會包容度和認可性的盲道,提供服務并且給予盲人社會公平的盲道,輔助盲人群體實現他們的心愿和夢想,推進社會和諧友善的新型盲道。
參考文獻:
[1]劉宏.面向盲人避障的場景自適應分割及障礙物檢測[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3,(12):1818-1825.
[2]葛忠明,張忠海.“健全人的盲道”:關于盲道占用的社會排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6,(01):81-88.
[3]柴佳莉.公共空間新型盲道設計研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6,(03):98-102.
[4]李俠.盲人如何“看”路——從知覺確實情況看認知問題[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9,(05):18-27.
[5]張曉涵.基于社會創新理論的盲人導航導路系統[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4.
作者單位:
湖南工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