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珍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總會出現一些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接受掌握的孩子,他們往往缺乏自信心,對數學學習活動不感興趣,甚至被老師、小伙伴冠以“笨”、“調皮搗蛋”等稱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為每個幼兒提供發揮潛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作為老師要多關注這些孩子。
一、培養弱勢幼兒的自信心
這些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往往是對自己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不會或者學不會,所以不愿意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多關注和鼓勵這些孩子。首先,老師們要尊重這些孩子,了解這些孩子不喜歡數學活動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決不要在孩子面前或背后刻意的批評他,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其次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抓住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孩子,你能行!”“你真棒!”“你很能干!”多用贊美的語言,哪怕是一個贊美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都能給孩子以心靈的慰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然后,老師要積極地創造條件,給這些弱勢幼兒多提供鍛煉的機會。比如平時一些簡單的操作活動,或者是簡單的問題引導這些孩子去做去說,活動角擺放一些相對簡單孩子們又喜歡的材料,邀請這些孩子觀察與擺弄,讓他們感覺自己能行,老師也很重視他們,從而提升自信心。
二、分組教學,降低孩子學習的難度
每次數學活動時,教師可根據孩子的不同發展水平,,把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組,提供難易度不同的操作教具。一種方法是: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的強弱把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組:能力較強的一組,提供稍難一點的教具,掌握較難一點的知識;能力較弱的弱勢幼兒,給他們訂的教學目標和操作教具、操作內容相對簡單些,同時,老師要多對他們進行指導,引導他們在原有水平上逐漸進步。另一種是幫扶的方法。把能力較強的孩子和弱勢幼兒分在一組,采用一對一幫扶的方法,讓弱勢幼兒逐漸明白,逐漸進步。教師根據孩子進步的程度,逐漸提升孩子學習的難度,直到孩子對數學活動產生興趣,能夠和同班其他孩子學習數學保持同步。
三、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孩子
相對思維抽象化的孩子來說,數學是很枯燥很難以理解的,需要老師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來吸引孩子。例如,1+2=3單純的讓孩子記住,孩子是很難理解記憶的,而如果讓孩子拿一塊糖,然后再拿兩塊糖,孩子就知道是3塊糖。孩子天性喜歡玩具,老師在教學中應多提供形象逼真的玩教具,引導孩子在操作中總結經驗、習得知識。我們班有幾個孩子平時對學習活動總是沒有興趣,不守紀侓,有時還搗亂,但是每當操作課時,他們就特別認真,而這時候我對他們進行數學知識的引導,他們很樂意接受,學得也很快。后來這些孩子越來越喜歡數學課,數學成績突飛猛進。游戲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學習5的分解時,我請5個孩子玩小青蛙的游戲,一部分孩子做小青蛙,一部分孩子做害蟲,引導孩子自己分配角色,玩的過程中總結5的分解方法,孩子們興趣很高,每個孩子都熟練地掌握了分解的規律。
四、利用一日生活活動,引導弱勢幼兒學習數學
在一日活動中,給于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注,引導他們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提升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我們班上,進餐時,我們總會請一些平時不喜歡數學活動的孩子來點數進餐人數、給孩子分組、分發餐具等,引導孩子學會點數、分類、計算等方法;戶外活動時,通過玩游戲“撿樹葉”等讓孩子學會分類,“吹泡泡”、“站三角”等讓孩子學會認識圖形;中午起床了孩子們比賽穿衣服掌握基數、序數、比較大小、快慢、高低等。很多游戲老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自己創設。課外時間老師可以引導孩子獨立地去做事情,以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和專注力,同時可根據學習活動的內容多對孩子進行輔導。
每個班都會有讓老師驕傲的棒孩子,也有這些令人頭痛的弱勢幼兒,老師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給于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相信他們一定會成為老師眼中喜歡數學活動的棒孩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