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梅
【關鍵詞】 校外教育;服務功能;內容;
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3—0031—01
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和延伸,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加強自律,鍛煉團結協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外教育的內容除了眾所周知的各類特長班和興趣培訓班之外,具有更為廣大的空間,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是校外教育機構的主陣地,作為校內教育的補充,拓展該機構的教育資源,可以更好發揮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引導,從而實現活動育人的目標。
一、培育服務功能,建設學生成長的樂園
為從根本上解決個別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辦各種文化課補習班的問題,必須準確定位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職能,尤其要進一步培育公立校外教育機構的服務功能,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加強設施建設,配備師資力量;另一方面要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比如開設傳統道德教育、愛國愛家鄉教育展覽室,以圖片、實物、視頻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開展教育;有師資力量的機構可開設書法、國畫、古典文學、樂器演奏等興趣班,讓學生了解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另外,地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等也應該成為校外教育的重要內容,可舉辦興趣班或邀請當地傳人做普及講授或表演;開設科普室,配備各種儀器設備和指導教師,讓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將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感性的認識,內化為實際的技能。或者不定期地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策劃各種有意義的校外活動,在重要的紀念日、節日等時間段,策劃組織學生慰問孤寡老人、奉獻愛心、詩歌朗誦、書畫比賽等活動,使其在參與中分享快樂??傊?,公益性校外機構在教育理念設計上,要本著填補學校教育不足的原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發學生潛在的特長,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二、拓展活動內容,建設學生成長的家園
校外教育是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外活動機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不斷拓展當地的校外教育資源,使學校教育得到延伸。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豐厚,每個地方都有非常珍貴的教育資源,秀美的山川、風景名勝古跡、著名歷史人物活動遺址等等,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也可以不定期組織郊外踏春、夏令營活動或主題宣傳活動,讓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了解家鄉歷史、發展變遷和當地優秀人物事跡,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讓地方公益文化機構,成為校外教育的基地。許多縣區都有檔案館、博物館等公益性機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要加強和這些單位的合作,盤活優質校外教育資源,拉長學校和校外教育活動的鏈條,讓學生通過觀看和接觸,引發對生命和人的存在的自覺而深刻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培養起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讓學生有機會深入社會,深入生產、生活的現場,了解當地民風民俗,感受生活的豐富性。社會生活本身是一所天然的學校,校外教育機構要結合地方特點和條件,組織學生參觀各種生產勞動場所和民俗民風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
三、加強城鄉交流,建設學生成長的智慧園
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的校外教育資源有限,校外教育活動相對薄弱,針對這一現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農村公益性文化設施如村級文化宮、村級圖書館的建設,增加農村學生課外閱讀量和科技實踐活動。青少年活動中心要肩負起農村校外教育的責任,定期去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一起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定期送設備、送活動下鄉,聯系公益性文藝演出活動,不定期地組織農村學生到最近的城市參觀各種風景名勝、歷史遺跡、博物館和各種專題展覽,開闊農村學生的文化視野。還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城鄉學生聯誼會,開展城鄉學生的交流互訪,或者組織城鄉學生的主題訓練活動,讓城鄉學生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幫助,取長補短,發現各自身上的優點,培養起協作精神和深厚的感情。
校外教育機構在城鄉學生交流中要制定出目的明確、操作性較強,收效最大的科學方案,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
四、堅持校內外結合,打造校外教育的現代園
校外教育活動要成為學校、校外教育機構、家長和社會共同協調的活動。青少年活動中心缺少學生的參與,家長的支持和學校的配合,公益性活動開展難度很大,基本處于孤軍奮戰的尷尬境地。鑒于此,筆者認為,學校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出發,深刻認識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做好課堂教育教學的同時,把學生從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各種校外教育活動。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要積極主動地與學校建立暢通的銜接和合作機制,相互溝通,共同策劃組織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督促落實,制定相關的量化考核標準,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通過媒體和現代傳播手段,讓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校外教育活動為社會知曉,深入人心。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