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臻++吳迪龍
摘要:教育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生態系統,基于耗散結構理論視角分析,教育實際上表現出四種基本模態,即事業性模態、實踐性模態、產業性模態和科學性模態,四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達到一種相對有序的“平衡態”。四種教育模態的內在聯系啟示我們:事業性教育應當既要“頂天”又要“立地”,實踐性教育需自覺接受教育規劃和教育理論的指導,科學性教育應當基于教育實踐得以有效提升,產業性教育應當以事業性教育為前提。
關鍵詞:教育生態系統;復雜性特征;表現模態;耗散結構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5-0145-005
教育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生態系統,面對復雜的教育問題和現象,有時僅用教育學的思維方法來分析、闡釋和解決是難以奏效的,他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來綜合分析與對策設計,才能更加貼近教育的本真形態,才能解決教育的真實問題?;诖耍狙芯繉⒕C合運用生態學、物理學、教育學、哲學、管理學等相關理論來探討教育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及其展開的基本樣態,以期獲得有益的啟示。
一、教育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特征
教育生態系統是由教育活動及其周圍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1],“其內部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與生態環境是一種互為依存、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2]。它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特殊的生態系統,“這一特殊類型的超復雜系統其紛繁程度遠遠超越了一般的自然、物理和化學系統”[3]。之所以說教育生態系統復雜,主要就在于其組分、結構、功能、演化呈現出復雜的特性,這些特性組成了教育的本然特征和基本的表現模態。
(一)教育生態系統的組分是復雜多元的
組分即生態系統的生物種群組成類型。教育生態系統包含了主體、分解者、環境等多種生態因子組分,而每一組分本身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體,這些有機體隨時都可能因為外界或內在結構與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而每一組分又是不確定的,呈現出一種復雜的特質。以教育生態系統的主體為例,教育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其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體范圍的復雜性。主體既包含個體也包含群體,這些個體或者群體又存在著知識能力、家庭背景、種族性別和宗教民族之別。正是由于這些差異或差別,個體與個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必然存在著矛盾與沖突,這也給施教者或教育管理者帶來重重困惑和難題。二是主體成長影響因素復雜。主體成長受家族遺傳、民族風俗、內外環境、學校教育、個體本身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同時復雜多變,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各因素綜合影響制約主體的成長發展。三是身心發展的復雜性。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和規律性特征,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制約,其發展也呈現出不均衡性和個別差異性。另外,教育生態系統的環境也是復雜的,包括社會環境、制度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內外環境不僅是多層面、多維度,而且還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政治經濟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二)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是復雜多層的
教育生態系統結構主要是指構成教育生態的諸要素及其量比關系。教育系統內包含直接和間接兩種類型的教育活動。直接教育活動的結構主要包括教育的固有結構和教育的派生結構[4],固有結構可分為宏觀(含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和不同性質的教育等)、中觀(含教育條件設備、師資配置、學科專業等)、微觀(含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過程與方法等)三個層次,教育的派生結構則包括體制機制、組織結構等。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論是教育的固有結構還是派生結構,都呈現出多層次、多維度的特點,同時每一類型的結構也會隨著政治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制度、科學技術水平等方面的變革而不斷調整。只有教育生態系統諸組分要素間保持合理的量比關系,才能實現教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系統內各組分要素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三)教育生態系統的功能是復雜多樣的
由于教育生態結構的多層次性和復雜性,其生態功能也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理論界關于教育功能的學說一直存在兩種價值取向,一種是個人本位論,這種價值取向強調教育的個體功能,即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育人、就是人才培養;一種是社會本位論,這種價值取向強調的是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從實質上分析,教育內在的個體功能和外在的社會功能兩者不能隨意隔離開來,兩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另外,教育生態系統的各子系統如職業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幼兒教育系統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職業教育承載的是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基礎教育承載的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為后續專業教育奠基;高等教育承載的主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合作與交流等任務與功能。不論是哪個層次和階段的教育,其功能均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四)教育生態系統的演化是復雜多變的
演化又稱進化,是某指定時空內一切形式運動的總和。教育生態系統的演化是一個動態多變的過程,主要體現在層次演化和教階演化上,其內在的本質是隨智能信息量的積累而產生一定的質變。[5]層次演化主要體現為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一般要經歷初等教育(包括幼兒、小學階段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中、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啤⒈究啤⒋T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教育)這樣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攀升的過程。其教階演化主要體現為在某一教育階段發生的各種演替或者變故,如有的人會因為勤奮努力、名師指點等因素使得個體知識、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和飛躍,其結果是晉級、跳級或者升學;有的人因為各種客觀或者主觀原因,如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不恰當、不到位,個體先天生理、心理缺陷,以及個體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等等,使得學業水平低下、停滯不前甚而退化,主要表現為留級、輟學等現象。教育生態系統的層次演化和教階演化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復雜性也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endprint
二、教育生態系統的表現模態解析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中能產生一種自組織現象。同時,系統的各個要素能夠形成相互協同作用,通過能量的耗散和內部的非線性動力機制形成和維持宏觀時空有序結構。[6]從耗散結構理論視角看,盡管教育生態系統局部的組分、結構、功能、演化是復雜的,遠離平衡態的,但從系統整體看,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外部環境有著天然的聯系,并不斷地進行能量、物質、信息交換,從而達到一種“有序”的平衡態。因此,我們在研究復雜教育現象與問題時,不能一味地拋棄“簡單研究范式”,因為“在任何科學理論的核心部分都有一些形而上學的公設”[7]。循此邏輯,我們考察教育結構和工作性質后認為,復雜的教育生態系統主要表現出四種基本教育模態,即事業性模態、實踐性模態、科學性模態和產業性模態。
(一)教育的事業性:強調規劃與部署,對應主體為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負責人
教育的事業性是教育的根本屬性,主要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負責人對教育事業進行規劃的活動,表現為教育規劃、教育發展戰略或計劃。教育的事業性旨在教育的頂層設計與規劃,如辦學方向、教育學制、考試制度等,其根本宗旨是制定出科學的教育規劃、發展戰略或計劃,作為辦學主體各項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當教育活動成為一種事業以后,就需要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負責人進行科學的調研、論證和規劃,從而使得教育事業具有系統的運行規則、完善的組織機理、明確的戰略目標、行之有效的發展舉措。歸結起來,事業性教育呈現出如下特征:一是強調規劃和部署,站位高;二是其主體素質能力要求高,必須有戰略思維,具有宏觀駕馭的能力;三是其服務的對象涉及面寬廣,如教育行政部門的最高機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涉及全國各層面的教育;四是其工作的成效要較長時間才能凸顯,有的規劃是5年,有的規劃是10到20年,還有一些規劃甚至需要幾十年到百年,才能出成效。教育的事業性特征決定了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
(二)教育的實踐性:強調實際操作與技術性,對應主體為一線教育工作者
實踐性教育是指通過親身實踐、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參與社會活動等形式獲取知識、經驗和能力,并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過程。此概念包含幾層含義和特征:第一,實踐性教育的主體是一線教育工作者,其對應指向的主要是大中小學和幼兒園一線教師及學生家長。第二,其核心活動是對人(孩子)生存與發展技能、思想政治素質,以及生活品質的培養。第三,強調實際操作和技術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實踐性教育“充分發揮技術性教育資源的教育效用性”[8],教師借助現代教學媒體及“互聯網+”技術,將傳統教學方式與先進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優勢互補,有效地促進其所在的教育教學系統、目標的實現。第四,實踐性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內含許多種類和層級,并構成相應的系統。第五,實踐性教育需要相應條件的支撐。實踐性教育其存在形態是教育者的活動和行為,而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包括時空、物質、精神、制度環境等)條件下進行的。[9]實踐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展開樣態,不論從其主體或者活動的對象來看,是整個教育生態系統最大的群體和主體,同時也是最活躍、最復雜的教育生態因子,要使這種教育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精深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術。
(三)教育的科學性:強調研究與創新,對應主體為教育理論工作者
科學性教育在這里特指那些專門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如高等院?;蚩蒲袡C構的碩士、博士、教授等,運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揭示教育一般規律,解決教育中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研究性活動。這種形態的教育最大特點是強調科學研究,其對應主體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其成果形式主要體現為教育理論,包括論文、報告、專著或者專利。總體來說,科學性教育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在于:一是推進教育科學的繁榮和創新;二是給實踐性教育主體以更多的啟迪和指導;三是給事業性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也提供理論支撐??茖W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展開樣態,要取得真正的實效,需要主體具有深入鉆研和大膽創新的精神。
(四)教育的產業性:強調通過教育投入拉動教育經濟增長,對應主體為教育投資人
教育既具有上層建筑的屬性,又具有生產力的屬性。“教育具有生產性,教育投資是具有生產性的投資”[10],這使得教育具有產業性的可能。教育的產品,是指教育投資人根據教育市場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務,又稱教育服務,它具有商品性,可以通過市場進行交換,也可以用以消費。教育消費者通過消費教育產品使自身的勞動能力得以提升,教育投資人(政府、企業或個人)從提供的教育服務所產生的效益中獲取回報,教育產品從而在市場中實現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交換,符合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知識產權制度的形成,以技術、知識為表現形式的教育產品也可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通過增值轉變成財富。例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依靠自身科研實力,“加強區域科研項目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為高??萍汲晒D化提供平臺,從而達到區域高等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目的”[11]。同時,技術、信息及知識等生產要素進入市場交換后,也會生成不同的生產要素價格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而知識、信息和科學技術都是由教育生產出來的,教育是生產技術知識的產業,其產業屬性也因此得以彰顯。
三、教育生態系統表現模態的內在關系及啟示
復雜教育生態系統的四種模態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并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首先,教育的事業性具有宏觀統領性作用,教育的實踐性、產業性和科學性往往要圍繞教育的事業性開展工作。其次,教育的科學性為教育的實踐性、事業性提供著理論支撐。實踐性教育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否則教育實踐就會走向盲目、混亂和歧途;事業性教育也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撐,否則制訂的教育規劃就會缺乏科學價值,不具有指導意義,甚而影響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再次,教育的實踐性為教育的事業性和科學性提供了基礎性依據。因為,教育規劃的制訂,需要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而調查研究的素材就來自于教育一線,教育的實踐性則為事業性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諸如國情、校情、學情等數據和信息。而教育的科學性又必須基于教育的實踐性,理論研究必須緊密結合實踐,否則理論就可能成為空論。最后,教育的產業性可以拉動教育的事業性發展,同時也可制約教育事業性的實現程度,教育的事業性使教育成為一種有別于其他產業的特殊產業。鑒于此,我們得到如下啟示。endprint
(一)事業性教育應當既要“頂天”又要“立地”
所謂“頂天”就是要高度重視現代科技、教育研究的前沿,圍繞國家頂層設計和戰略需求,不斷提升規劃的前瞻性、統籌性和戰略性;所謂“立地”,就是要高度重視教育一線,關注和走進教育實踐主戰場,切實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大問題,要接地氣,不斷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實踐性和操作性;二者是一對辯證統一的關系。教育理論前沿的突破,可以帶來整個教育生態鏈的巨大變化,為教育發展規劃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極大地促進事業性教育的發展,這就是“頂天”的最大價值和功能。教育發展戰略和規劃真正要發揮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和影響作用,就要隨時密切關注教育實踐,主動地參與到教育實踐中,深度接觸一線教育工作者,努力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將行動者的實踐話語真正揭示出來,承擔起引領教育實踐的使命。教育發展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或者內外環境的重大變化進行中期調整和變更。因此,事業性教育要真正發揮其功能,務必既要“頂天”,也要“立地”。
(二)實踐性教育應當自覺接受教育規劃和教育理論的指導
實踐性教育一方面要按照事業性教育(即教育發展規劃)的目標和任務,逐步實施和落實,同時應當自覺接受教育理論的指導,這樣才不會進行盲目的教育;盲目的教育不僅會帶來巨大的浪費,更重要地是影響了人的一生發展。那么實踐性教育究竟怎樣才能落實發展規劃的目標任務呢?一是要有大局意識,要站在整體宏觀的視角思考問題,實踐性教育須知點點滴滴、逐步積累、循序漸進將會匯聚成江海的道理。二是要有執行力,光有規劃沒有執行力,可能規劃就會變成人們常說的“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空中樓閣。三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實踐性教育要取得成效,達到教育規劃的宏偉目標,離不開靈活多樣、科學的方式方法。實踐性教育又如何自覺接受教育理論的指導呢?一是要有接受意識,作為教育實踐工作者要認識到教育理論的重要性,需有強烈的理論指導意識,才能樹立科學的教育實踐觀,改變陳舊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教學行為方式方法;二是要加強理論學習和研究,只有不斷學習鉆研教育理論,才能加深對前沿科學的理解和對現實問題的客觀科學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三是積極進行教育實驗,嘗試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并加以驗證,從而增加理論的可信度,增強運用教育理論的信心。
(三)科學性教育應當基于教育實踐得以有效提升
教育理論若得以提升,教育實踐就能得到改進,教育質量也隨之得以提高,但是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教育實踐既要自覺接受理論的指導,同時教育理論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然而事實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主體往往相互埋怨、指責和批判,其關系時常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理論工作者總是批評、指責一線實踐工作者不關注教育理論,不按照教育規律開展教育活動;實踐工作者也總是痛斥、抱怨搞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不結合實際,關門做學問,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理論水平呢?一是要善于學習鉆研。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鉆研,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二是要克服主觀偏見。任何教育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必須按照科學的研究方法,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進行客觀、真實的分析和判斷。三是嚴于邏輯推理。從對事實的客觀描述到對數據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再到最后結論的得出,都必須遵循嚴密的邏輯推理。四是慣于系統思考。教育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系統工程,因此,理論研究者要有系統思維,時時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分析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五是注重理論創新。要創新就得有創新的意識、思維、精神和能力,作為理論工作者,面對大量的、復雜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現象或者已有的教育理論,要大膽反思、大膽嘗試,這樣才能在所研究的領域獨樹一幟,有所創新。
(四)教育的產業性必須以教育的事業性或公益性為前提
誠然,隨著市場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市場機制、競爭意識、成本理念、效率觀念等一系列新型概念逐步滲透至教育領域,引起了教育理念的變革。可以說,教育的產業性無時無刻不在拉動或制約著公益性教育事業的發展,并影響了教育事業性的實現程度;但教育的產業性,并不是指要將教育事業商品化或將市場經濟規律運用到教育領域的每一個方面,也不是指將教育視作純粹經濟實體去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教育的目的是獲取知識以探索未知世界,是為了培養一種能夠了解周遭世界、改造困境的本領,而且這個需求是永恒的,事業性與公益性始終占主導地位,教育的產業性必須以教育的事業性及公益性為前提,教育的事業性對教育的產業性的制約使所謂的教育產業與其他產業有本質的區別。把教育目的視作純粹的經濟追求,則教育容易變異,也就容易背離它作為公益性及知識性組織的存在,最終背離它的事業性屬性。[12]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
[2]郭麗君,陳中. 試析教育生態學的學科定位[J].現代大學教育,2016,(2):1-5.
[3]葉瀾.世紀初中國教育理論發展的斷想[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9(1):1-6.
[4]蔣士會.教育結構及其分類發微[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65-70.
[5]王鳳產.教育生態系統復雜性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11,(5):28-31.
[6]宗芳宇.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蘇州經驗[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1-5 .
[7](法)埃德加·莫蘭.方法:思想觀念——生境、生命、習性與組織[M].秦海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28.
[8]王偉清.論技術性教育資源的效用[J].求索,2015,(5):178-182.
[9]葉瀾.思維在斷裂處穿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的再尋找[J].中國教育學刊,2001,(4):1-6.
[10]熊衛平. 教育產業化市場化辨析[J].求索,2001,(3):64-65.
[11]黃兢.社會收益視角下區域高等教育發展路徑——以東莞市為視角[J].求索,2016,(10):65-68.
[12]王青松,邱彩亮.財政支持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31(5):65-69.
(責任編輯 明 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