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容
【摘 要】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方面:一是大量文獻散落民間,二是相關人員短缺,三是政府及人們保護意識不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三條對策建議: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三是加強傳承人保護,加大收集整理力度。
【關鍵詞】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問題;對策
涪陵有悠久的歷史、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民俗習慣,由此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各級各類名錄的共計47項。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產生、發展及演藝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可以分為實物文獻、紙質文獻和電子音像文獻等類型。在調查研究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方面:一是大量文獻散落民間,二是相關人員短缺,三是政府及人們保護意識不夠。針對上述三個問題,提出三條對策建議: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三是加強傳承人保護,加大收集整理力度。
1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大量文獻散落民間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量的文獻散落在民間,并且處于分散管理、自生自滅的狀態。特別是石刻類的實物文獻更是如此。比如太白渡系列石刻,沒有任何保護性措施,在一個一點都不起眼的路邊上,任人刻劃,任人損毀,目前已是字跡模糊,殘缺不全的了。
1.2 收集整理研究人員短缺
真正收集整理研究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人很少,而且年歲都比較大了,出現了收集整理研究人員短缺,有斷層的危險。因此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人挖掘、發現,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得不到及時收集和妥善保管。
1.3 政府及人們保護意識不夠
政府對民間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經費短缺。人們的保護意識差,導致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如涪陵御鑼、龍潭八版鑼鼓、石沱龍船號子等。
2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保護的對策建議
2.1 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
涪陵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在涪陵政府的積極主導下,通過多種形式籌集資金,比如通過政府投入、企業贊助、吸納民間資本等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籌集資金,建立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同時還可以建立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為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傳播、研究的場所,為開發與保護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平臺。
2.2 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收集整理研究的關鍵是加強隊伍建設。一是要充分發揮民間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二是在青少年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教育,增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三是組織編寫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的鄉土教材,并納入中小學課堂教學環節,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從娃娃抓起。同時加大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涪陵文化的知名度和群眾對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宣傳的方式有很多,如通過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進行宣傳,還可以組織文藝宣傳隊下鄉演出;編制出版相關的圖書資料;舉辦民間文化藝術節,既有助于提高群眾文化精神生活的質量,又能達到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的效果。
2.3 加強傳承人保護,加大收集整理力度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涪陵政府的政策支持,資金的保障,人才建設得以實現,宣傳工作可以順利進行,從而才有可能加強傳承人的保護和收集整理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通過調查普查,全面了解和收集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并進行分類收集和整理。同時加強調查了解傳承人生活狀況,對于高齡和病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要有“搶救優先”的意識,這樣才不會造成“人亡藝絕”的遺憾。并且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士要給予較高的待遇,使其成為傳承人,并以傳承洋陵非物質文化為業,從而使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得以永久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周梅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的收集整理[J].浙江檔案,2011(11).
[2]詹麗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化的辯證思考[J].圖書館界,2010(1).
[3]譚寅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權利主體權益優化探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7).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